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部署扎营,真的就能守住街亭吗?

吴昆华

马谡大意失街亭的故事,得益于《三国演义》以及经典京剧“失空斩”唱段,可谓家喻户晓。然而细读史料,发现很多细节真的详叙起来,尚有余味。首先我认为肯定能守得住。因为街亭失守才有后来的空城计,诸葛亮再笨也不回置自己于险境。其二,诸葛设想在街亭关门,然后主力迅速吞食街亭以西的部分后,驰援街亭。这个方针合理性地建立在主力吞食速度和街亭抵抗时间,只要十日!!!诸葛回军,战略目标就达成了。



诸葛亮为什么让马谡守街亭?

第一 马谡作为心腹,又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可以培养也值得培养;何况诸葛亮待马谡如亲子。最后,第一次出征都以练兵为主,培养新人本来就是目的。

第二 孔明成为荆襄派首领,除了自己本事外,与当时荆襄大族马氏、邓氏、向家等的扶持有关,当然要投桃报李,培养一下马谡。

第三 马谡在诸葛亮身边多年,熟读兵书,多次参与谋划,这点让诸葛亮放心,而且这次任务难度不大,守住十日,马谡这次北伐马谡首功,有了军功日后提拔他别人无话可说,而且有王平辅助,街亭不能说固若金汤,起码守十日不成问题。

但马谡的表现却让诸葛亮大跌眼镜。


诸葛亮传:

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于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亮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我们先看看守街亭的不利条件

魏庭任司马懿为大都督后,消息传至蜀军乃数日之后,此时诸葛亮才想到魏军必攻街亭,遂火速派马谡率兵两万兵防御,而此时张郃正领军5万进军街亭,时间已经不足,马谡到达后已没有足够的时间构筑防御工事。


街亭易攻难守,五路总口处无险可守,此处匆忙下寨魏军必定血战,而张郃兵力是马谡的2.5倍,且骑兵数量众多,更有司马懿大军在后可不断补充兵员,而诸葛亮手中兵力本身不多,加之之前连续三战,虽然取胜,但此时蜀军已经兵疲马乏,难以分拨更多援军给马谡,双方肯定会血战数日。

而且马谡初出茅庐,又第一次带兵,对手的早以成名的张郃将军,比一战必定是一场恶战。

下面再看看有利条件

诸葛亮的部署并非让马谡长守街亭,他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守住街亭,十日之后马谡首功。

首先马谡先到战场,虽然不能建立稳固的防御工事,但起码的总有时间构筑。

第二 马谡方面背靠大山,地势高,扼守交通要道,大军山下驻扎,分一小部分兵力在山上,备滚木擂石可助马谡守住街亭。

第三 诸葛亮连下三郡,蜀军兵锋所指,无不献城投降,蜀军士气正盛,就算平原厮杀,也必不落魏军下风。

但马谡败就败在太心急,太自大上。

着急立功,所以心智已乱不能静心考虑战局,冷静分析局势,不听王平劝谏

自高自大,以为自己熟读兵书,参与谋划多年,忽视了自己带兵经验不足,也没把诸葛亮的安排放在眼里。

街亭一战是马谡第一次领兵打仗,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战,如果成功完成任务,没准他就能从此受到重视,平步青云,独当一面。

而他一出场就采用如此激进冒险的策略为的是什么?我们不妨大胆的猜想一番。功绩,马谡正是因为被人讴病不曾有过什么大作为,所以他才急切的想建功立业。守街亭就是一个大好机会,不过这还不够。正如王平所说:“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无论是谁带着孔明给的两万五千精兵,规规矩矩守在街亭,司马懿的大军来了便难以通过。这工作谁都能做,并非马谡不可。但他马谡来了就要赢,而且赢的不一样!为了功绩,得到世人认可,马谡不惜冒着天大的风险下街亭这一盘棋,欲致死地而后生。如果来的不是司马懿所率的魏营大军、如果马谡能趁士气未被断水所影响便号令士兵应敌、如果麾下将士能上下一心,猛若虎贲击溃敌军;或者说司马懿面对空荡荡的关道起疑,不敢贸然进攻下令撤兵,上演一出“空街亭记”。做出如此大胆不按套路,甚至疯狂的举动,街亭不丢那真是奇迹,再把一切归功于自己的神机妙算上,那马谡可真是功成名就了。不仅能同卧龙凤雏相齐名,还能给三国演义填上精彩的一笔。

可惜,和赵括一样纸上谈兵,赔了性命,也连累了北伐。


火器工坊

马谡失街亭有许多疑点,所谓成王败寇,许多人都是以马谡的失败为基础,到处指证马谡的用兵不当之处,这叫马后炮。那么如果马谡依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真的就能守住街亭吗?答案是

不一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要守街亭,街亭之战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这一次诸葛亮准备最充分,获得的成果也最大。为什么呢?

自刘备死后,将近六年的时间,蜀汉没有一点针对魏国的军事行动,因此,魏国以为诸葛亮要据险自保。谁知道公元228年,诸葛亮突然发动了伐魏之战,准备之充分,筹备之严密,动静之大令人震惊!

诸葛亮假装从斜谷道进军,派赵云佯攻。实际上率大军往西走,从偏远的陇西地带开始攻击,而且诸葛亮还提前策反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郡吏和陇西的羌族势力。孙权在东边遥相呼应,攻击合肥,魏国震动。

诸葛亮围祁山,攻下天水后就准备派人提前去守住街亭,那么为什么要守街亭呢?看下图,街亭是六盘山上的唯一一道缺口,六盘山以西,陇山以东为陇右地区,六盘山以东为关中地区。也就是说街亭是出陇右进关中的必经之口,易守难攻,因此诸葛亮才未雨绸缪,想抢先占领这个地方。

当时的最佳人选是魏延,可惜魏延此人与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有隔阂,魏延总想着

出子午谷,奇袭长安,而诸葛亮则想要稳扎稳打,先占领陇西和陇右再说。于是诸葛亮挑选了自己向来放心的马谡来抢守街亭,战略目标为坚守到蜀军主力到来,一起出陇右,进攻关中

诸葛亮提前已经给马谡交代好了,于山隘处扎营,据险自守即可。可惜马谡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

马谡此次能够独自领兵,完全是诸葛亮独断的结果。因此马谡觉得自己不能服众,即使成功守住街亭,也只是执行了诸葛亮的安排而已,回去后自己还是被人轻视。于是马谡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即放弃防守,转为进攻,扩大战略意图,歼灭前来进攻的魏军

后来就发生了这样一幕,马谡率领主力驻扎于南山之上,居高临下,凭险守卫。副将王平提出异议,马谡就让王平率领自己的一千人马驻扎于山下,为掎角之势。王平这一千人马大有来头,什么来头,一会儿再说。

魏国这边反应很迅速,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派张郃领兵五万前去平叛。张郃一看马谡驻扎于山上,于是派兵包围了山头,没有急着进攻山上,而是先去寻找水源。为什么要找水源呢?因为蜀军人多,都驻扎在山上,不易击败。但是人多有人多的坏处,食物和水源一旦发生短缺,不出七日,肯定不战自溃。

那么马谡有那么傻吗?没有,马谡已经提前派黄袭和李胜据守于清水河河岸,保护水源。可惜的是张郃派重兵袭击黄袭和李胜,夺取了水源,然后张郃围而不战,七天后发动进攻,马谡军大败。

这时王平率领的一千人起了大作用,这一千人训练有素,每人手拿飞弩和毒箭,口袋里还带有扎马钉。这只小部队隶属于无当飞军五营,此次出征是试探一下战斗力如何。正当马谡军失败时。王平指挥这一千无当飞军擂鼓呐喊,稳稳的守住了营盘。张郃以为蜀军有埋伏,于是不敢轻易进军。王平趁机收集残兵,以无当飞军断后,保护剩余的大军成功撤离。

那么如果马谡没有上山,而是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扎营于山下,能守住街亭吗?不一定,张郃此次带兵五万人,而马谡带兵两万人左右。首先是兵力悬殊,街亭口不算小,看下图,两万人守卫有些吃力,因此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是防守几天,等大军到来即可。但是张郃善于用兵,不会给马谡机会去拖延。

其次就是两军指挥官的素质之比了,张郃曾经在汉中之战中拒刘备于汉水之北,也曾随曹操平定关中,战斗经验无比丰富。而马谡此次领军是第一次,因此,如果两军在街亭口短兵相接,马谡败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如果马谡能够听王平的建议,驻军于险要之处,用王平的无当飞军奇袭张郃军,两军也许会相持于街亭。因此,马谡不是关键,驻扎在山上或者山下也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王平。

因此后来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诸葛亮处死了马谡和李盛,黄袭被夺了兵权,而王平则升官当了参军。可见王平的重要性。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不一定能够守住街亭。因为张郃的指挥经验要比马谡丰富的多,因此马谡很可能要败于张郃。但是如果马谡能够重用王平,听王平指挥,那么双方有可能战成平手,甚至获胜。最关键的就是王平,而不是马谡或者驻扎在哪里。


每日趣评

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三国志》和《三国演技》我都仔仔细细的读过几遍了,《三国演义》更是我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之一,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说的当道下寨我个人认为是可以挡住司马懿而守住街亭的!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诸葛亮并不是说街亭不能丢,而是说只要守住一个月不丢就行!

原文是“当道下寨,令其急切不可通过”按照这样的思想,马谡如果当道下寨的话,挖好工事,马谡在正面,派一只队伍在侧面,形成掎角之势,与司马懿的大军形成两军对垒,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守不住的,但是守个月余问题还是不大的!



第二:司马懿的大军到来以后,看到街亭有驻军,遂赞叹诸葛亮用兵如神,他也分析出来,诸葛亮不可能让屯兵山上!

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在以前肯定探查过街亭的地势,从博望坡之战就能看出,司马昭只是指责马谡,说诸葛亮用这种庸才做将,必会误事的言语中我们看出,如果是当道下寨,司马懿的大军还是很头痛的,这个是从侧面分析,如果当道下寨,能不能守住街亭!



第三:街亭失守的重要原因是司马懿决断的马谡的水源!

把山团团围住,围而不打,让将士们都失去了信心,甚至是不敢下山,还没有正面作战就已经溃不成军,说明了马谡的计策是行不通的,那如果是当道下寨还真没准就守得住了呢!



第四:从诸葛亮失守后的防御来看,他不觉得会失守!

从诸葛亮对马谡的问罪里面也可以听出来,诸葛亮反复强调要当道下寨,街亭失守,被迫使用空城计,可以看出当时诸葛亮并没有想到街亭会失守,说明了当道下寨诸葛亮还是有很大把握能够守住街亭的,按照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如果是没有办法守住,他早就自己去,或者直接退回汉中去了,所以按照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守住一个月应该问题不大!



觉得我说的有道理的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觉得我的观点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讨论,我会及时的看评论和一一回复的,喜欢我的可以点个关注!

小小孙说

别说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会不会失败,就是诸葛亮亲自带队,如果也是带着马谡的那些人马,他也守不住街亭,因为当时由于诸葛亮失算,非主力部队对上了曹魏主将张郃带领的全部主力部队,众寡悬殊,失败是必然的,街亭是必然要丢掉的,只不过如果马谡不是把兵马拉到孤山上,未必会被包围,可能还有战略回旋余地,不至于被张郃包了饺子弄得全军覆没——打不过受不住,跑还是能跑得掉的,毕竟在战场上,逃命的总比追兵跑得快,一个是性命,一个是要功劳,就像兔子一般都比猎狗跑得快一样。

按照《三国志张郃传》记载:“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马谡之错,不是没有“当道下寨”,而是没有占据现有的城池,因为即使临时搭起来的木头营栅,也禁不住火箭攻击,张郃大军完全可以用先来一通火力覆盖,然后大军冲锋,那么几根削尖的木头,是挡不住千军万马冲击的。所以归根结底,是诸葛亮算错了曹魏大军的主攻方向。在这里我们不能看《三国演义》,因为小说里曹魏主帅是司马懿,张郃也是先锋或者偏师,诸葛亮用马谡以偏师对偏师,一万人去收个街亭,也是可以的。但是历史上真是的情况是张郃就是主帅,司马懿根本就没参加这场战役。

张郃带领的是曹魏全部精锐: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所以说张郃打马谡,是“牛刀杀鸡”,他断了马谡取水的道路,马谡连冲破封锁的实力都没有。众寡如此悬殊,就是诸葛亮带着马谡那么点人马,也只能见势不妙开溜。

而马谡之所以被处死,街亭失败只是一个诱因,毕竟不能打一次败仗就砍掉一个主将,要是这样的话,张郃的脑袋早被曹魏砍过两次了,而且诸葛亮也不是没打过败仗,他打败了也没有自杀。即使是关羽张飞马超也都没少打败仗,但是也还是一路高升。马谡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战败后没有第一时间收拢败兵回归大本营,而是畏罪潜逃了。后来是被缉拿归案还是投案自首,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但“畏罪潜逃”的说法是一致的。

而事后诸葛亮的检讨书也写得很明白,是自己临战畏缩,才导致了街亭失败: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半壶老酒半支烟

关于街亭之战,如果排除掉《三国演义》中制造的细节,史书中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基本过程无非是马谡是诸葛亮派出的前锋,到街亭去堵住曹魏大军通过陇山的口子。

而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舍城不据,而上南山守卫,结果被张郃五万大军击败,部下星散,只剩下王平本部1000人左右保持了建制。

因为此战的失败,诸葛亮夺了一个将军的军,和马谡一起杀了两个将军。

然而,马谡在战败后的反应也很有意思,一个说法是逃亡,还受到了同乡、丞相长史向朗的帮助,结果让向朗被贬。

另外一个说法是狱中物故,还有一个说法是他被诸葛亮明正典刑杀掉了。

很有意思的是,他在死前和诸葛亮还有一番酬答,说对诸葛亮以父视之,希望善待他的家人,十万人为之垂泣。

有阴谋论说,其实诸葛亮是让马谡背了第一次北伐失败的黑锅。

这些说法都不太实锤,只说守街亭这个问题。

实际上,史书里是没有说马谡到底带了多少人去防守街亭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随他去守街亭的将领,都是无名之辈,除了王平,本部也只有1000人,也就是“校尉”统兵的规格,总兵力恐怕也就4000、5000人左右。

这样的兵力规模,面对50000大军,作为前锋固守待援倒还凑活,但如果说有效迟滞对方进攻,并死守住交通线,可能性实在太低了。

问题是,后续诸葛亮的主力有没有移动北上,增援马谡,并依托山川谷地的有利地形和张郃决战呢?

事实上是没有的,我们基本也没看到有积极的动作,张郃直接去进攻之前投降诸葛亮的郡县了,最后诸葛亮缓缓而退,带着千余户百姓回了汉中。

这里其实又是另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手里有没有与张郃决战的兵力本钱?

就出祁山奔陇右的距离来说,诸葛亮要从汉中开始维持大军的后勤已经不是一倍两倍以上的民夫了,起码得是3倍于前线兵力的运输民夫,才能够维持他们的粮食供应。

也就是说,假设诸葛亮总动员了10万人,在前线能打仗的战兵也就2.5万人,而如果是出征10万,那么后勤补给就需要30万人……这个数字,对于蜀汉来说太玄幻了。

那么,诸葛亮就算是把全军都拉起来,其实和张郃决战也是没有把握的,既然没能速取陇右,还费力攻城,顿兵坚城之下,则诸葛亮只要是个人,就不可能打赢这种战略态势下的仗,最后能够从容撤回,已经算是高手手笔了。

也就是说,兵力决定着马谡就算是“听话”,也一样是个输,毕竟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没多少。


刘三解

都不是军事家,也没打过仗!都别以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以为自己就是军神!进入正题,很多评论说,魏军是突袭这个方向,我们按这个思路来讲,诸葛亮知道这个事后,决定派兵在街亭布防。说明这件事是突发事件,街亭很重要,而且派兵是事情发展临时决定。这就决定了守街亭是仓促应战,说一下马谡吧,诸葛亮学生,说明能力还是有的,我们不能因为第一战就败了就好马谡是笨蛋。诸葛亮派马谡去,说明了几个问题,时间仓促,地理位置不利防守,而且位置很关键,这就是说诸葛亮不会为了表现马谡才派他去的,说明没人或只有一两个人有这能力。这就说明马谡不是笨蛋。马谡到地方后,为啥没驻兵在街亭,这并不能说马谡就是错的,就好比诸葛亮也不知道他会杀马谡,马谡到地方后发现根本守不住呢?这是有可能,别算人数对比,兵败如山倒,人多也会输,赤壁就是例子,别说人头,杀一万头猪的时间也有可能比杀一万人时间长,刘备怎么被火烧连营的,我猜想,马谡到街亭后发现街亭位置不好,而且他没有时间去做防御了,这时有人说2.5万对5万能打。如果正面决战,古代打仗,一天就能出结果,因为打仗胜败不是杀多少人,而是被打败,就好比帅旗倒了,就败了,不是说把人都杀死了。而且诸葛亮让马谡去守街亭,不是去打败魏军,说明马谡的军队正面决战是打不过魏军的,这样就只能防守,如果你没时间建筑防守工事,这时马谡去山上也不能算全错。你不能说他没在街亭守就说街亭一定能守住吧!就好比你没试就不能说100楼跳下有事。马谡去山上防守我认为是对的,首先,魏军没有对马谡的军队不理睬去打别的地方,魏军选择攻打马谡军队,说明马谡是对的,马谡败在断水,我们要承认,这就有几个问题了,时间很重要,第一就是我们说的,马谡到山上驻军时间太短,水没储存够,魏军不可能去就断水,我估计打了一两天,发现打不上山,这时发现山上下山取水,才断水源,马谡的军队下山也打不过魏军,这说明马谡是倒霉,第一次带兵就碰上这倒霉事,有啥办法!


倣飛杺凊28825369

如果是平原作战,马谡根本就是禁不住张郃司马懿一合之数。关键是街亭位置依孤山傍水,作战空间有限,如果不是被围在孤山之上,而是当道扎寨,隔一段扎一寨,连扎数寨,就算百万大军也不可能轻易吃下马谡的一万多大军。这样本来会战就变成了魏军的攻城拔寨战,没有计策辅助,司马懿就算没日没夜的攻马谡也能守个数月有余。这样只等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击溃曹真主力大军夺取长安,回头夹击司马懿。魏国真就回天乏术了。

有的可能不明白作战空间这个道理,我解释一下冷兵器时代作战多以短兵相接,远距离打击手段比较单一效果也不好。这时候作战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部队的数量取得作战效果受到对战部队的直接接触面积影响,1万人和3万人部队如果在平原交战,接触面积大第一序列交战可能上百人,死伤速度快,正常来说战斗可能数小时就能分出胜负。反之如果在作战空间小的环境下,接触面积小一次也就几十人,死伤速度慢,站在人数少的一方1万人,想想要多久才能死伤完毕,这样人数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算上马谡是守方,可以提前设置营寨等战术手段,攻防就更不容易打了,可能正常两个魏军杀一个蜀君,或者一个杀一个,但是加上防守战术手段,一个蜀军能杀十个魏军。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攻城都以计谋偷袭或者围困,不轻易攻城的原因。


人人的世界1

总的来说,守街亭马谡有细节失误,但是与整个战役关系不大。而诸葛亮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那咱家简要解释一下:

对于战争而言,就是一个争夺战略主动权的过程,特别是在古代战争基本上都是会战。

这个时候,摆在诸葛亮面前两个问题。

  1. 作战目标地区面积大,不是一两个小县城,而是意图一口吃下陇西,也就是凉州。
  2. 与陇西作战的同时,必须要面对从东边来的曹魏的主力来援。

那么诸葛亮没有那么多兵力,所以他需要的是时间。那么只能分散敌人,搅乱敌军部署,浪费敌人时间。(最典型的就是毛主席指挥的是四渡赤水,把敌人玩的团团转)

诸葛亮的部署发现也是这么弄的。

赵云出斜谷攻打长安,就是为了拖住曹真,让其以为诸葛亮主力就在这里。让其产生误判,汉军就可以争取更的时间进攻凉州。

赵云也完成了这个任务,确实牵制了很长一段时间。使得战役的第一个阶段对汉军而言发展非常顺利。

然后诸葛亮从武都出发去凉州,这时曹魏才缓过神来,诸葛亮主力在陇西,要想保住陇西就必须派援军,不然援军必失去。

曹真肯定动不了,派遣了张郃率一部分兵力穿越六盘山去救援,这个赵云是无法牵制的。这是街亭要道必经之路,诸葛亮就必须派人驻守街亭打援。


其实这时马谡的任务好的情况打一个埋伏战,次点也要打个持久战,总之现在诸葛亮最缺的就是时间,不求胜利不求失败只需要牵制。

诸葛亮一但拿下凉州,回转街亭一内一外逼迫张郃会战,战局其实是有很大主动性。

关键是,马谡在张郃的进逼,在很短上的时间内失去了战斗力,这时候诸葛亮和手下的将领,正在正在临渭、襄武、清水等地艰苦作战,诸葛亮本人大致在冀县一带居中策应。

问题在于马谡抵达街亭之后不久,就遇到张郃的前锋部队是属于意外情况,属于遭遇战。马谡枪占了有利地形,但并没有与张郃所部进行纠缠,相反,他倒是被张郃部端掉了汲道,最后困死山上。


这是马谡的根本失误。上山其实没啥错,关键就是没有和张郃对打。但是诸葛亮的错误更严重?

就是因为,诸葛亮对于计划可行性过度迷信,对魏军的行军速度没有准确把握。竟然导致马谡提前到达指定地点却没有一点准备。

街亭失手,六盘山通道一开,诸葛亮如再不撤退,必将全军覆没。

诸葛亮就是过度迷信,想用完美详细的的计划代替战场随机时间的缺陷,但是战场的形式是千变万化,在聪明的人也有考虑不周的情况。诸葛亮希望用完全的“科学手段”来掌握战争是不现实的。


新乡小子先锋员

不请自来,从年青时就爱读三国,特别对马禝大意失街亭这一段感兴趣,中学课本上就有这一章节。我思考过很长时间,也把我的想法和思考写到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章之中,也回答过相类似的问题。

如题,如果马禝按诸葛亮的布置,马禝是否能守住街亭?这个回答是明确无疑的,是守不住的。

因为诸葛亮至少犯了三条兵家大忌。为什么这样说,其一,有句话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上阵是因地制宜。诸葛亮没有到阵前就叫马禝如何做,除了显示你诸葛亮能耐大,还能显示什么?这叫不了解情况乱指挥,捆住了马禝的手脚。其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给马禝授计,说明其实也是对马禝的能力还有怀疑有所不信任,如果信任,你就让他去根据实际情况处理罢了,还要你去教他如何排兵布阵吗?其三,诸葛亮虽然说经常和马禝在一起谈兵论阵,但对马禝真实的想法和愿望根本不了解。我们从马禝的行动布阵来看,马禝根本不是想去守住街亭,而是想通过这一仗打出名气出来。诸葛亮这都没有搞清楚,就拿了两万兵马给马禝去守篈亭,想要马禝去打赢这场仗,也只能是望天收了。

其实,马禝确实是有军事战略才华的人,否则诸葛亮也不会如此看重马禝的。而且,此次也不是诸葛亮第一次用马禝。书中载,诸葛亮南征时禝献攻心之计,诸葛亮采用后大获全胜,所以,诸葛亮才会爱与之讨论战术战法。诸葛亮是看人看对了,用人用错了,诸葛亮这个神算子并没有算到了马禝的想法,这也是诸葛亮自己在事后所承认的,用人用错了。

诸葛亮再神算也没算到马禝的脑子里在想什么。这可是马禝第一次以主将的身份带兵出来,自己又认为精通战略战术。二万兵马,好不威风。他从带兵出发时就一脑门子想的是如何这一仗要杀得曹军吓破胆,扬名立万。他是找曹军去决战,就他这个二杆子毛头,与张鸽比起来,就要差得去了。

马禝在布阵上把军队放在山项,远离水源,如果从长期坚守来说是错,如果目标是进攻就一点错也没有。因为一战成名,要什么水源,从山上向下攻,势如破竹,是上上策。马禝的置死地而后生战法,这招项羽用过,韩信用过,汉光武帝刘秀也用过,个个都打出了奇迹,胜利到处都是,为什么马禝就用不得?就算是短时的防守,马禝住扎在路边的山上也没有错啊。君不见,离我们只的几十年前的二战也好,抗日战争,解决战争中也好,路两边的高地是必争之地,朝鲜战争时,有一篇最可爱的人文章,里面的志愿军部队,为了拦截美军的退逃之路,也是选择在两边的山坡上打阻击,也没有选在大路当中挖战壕阻击。

马禝的问题在于,什么都没有错,结局是最大的错,关键在马禝并没有很好的战前动员,只是一鼓脑地叫兵士们向山下冲,战前动员,兵士们了解自己的处境,才能置死地而后生,而且,王平的分兵,从执行诸葛亮的战略来说没有错,但对执行主将的战略是有妨碍的,分散了兵力,体现出将领之间的思想不统一,不能做到与主将同心,这里还有个细节,诸葛亮还特意单独交待了王平的任务,正好印证了我的观点,诸葛亮对马禝能不能完成任务并没有十分的信心。

所以,守住守住的根本原因真不在马禝身上,当然他也有原因,而根子在诸葛亮身上。


烟云吐秀

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是可以守住街亭的。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说一下马谡与陈寿的关系,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在街亭之战后,马谡被杀,陈寿的父亲也受了髡形,所以陈寿对马谡和诸葛亮是有怨言的,毕竟这个对陈寿的影响很大。

晋书陈寿传记载,陈寿是抱有私心的,另外还有与诸葛瞻的关系,陈寿是诸葛瞻的部下,曾经被诸葛瞻所轻视,说诸葛瞻只会画画写字,言过其实,所以很多人都挺看不起陈寿的。

另外,在马谡的问题上,陈寿又说了两件事情。第一件,刘备在临死之前,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像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不能重用,但其实有问题的,因为马谡这个人只是小人物,刘备托孤的时候,只会交待国事与家事,不可能提到马谡的。

第二件事情,当初在先锋的人选上面,很多人都认为应该任用吴懿,或者魏延当先锋,而诸葛亮却选择了马谡这个人做先锋,所以才会大败,这个问题是什么呢,马谡没有实战经验,所以不能任命,但是每个将领都有其的第一次。

益州人才不多,诸葛亮想培养马谡这个很正常的,另外像钟会,钟会之前也一直是司马昭的参军,也没有带过兵,在魏灭蜀之战,司马昭也是直接交给了钟会十几万大军,这个也是有问题的吗?

从这两个事情,就可以看出陈寿就是因为其父在此次受到牵连,所以就十分的恨马谡,自然就比较不客观了。当然马谡确实是做得不好。

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去做,而且还有名将王平在旁边辅助,那么虽然不见得能够打败张郃,但是能够守住,击退张郃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另外还有诸葛亮的援兵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