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最近看一個紀錄片看的我精神恍惚。

電梯中,忘記按層數;

超市裡,落下了付過錢的東西。

地鐵上,差點沒坐過站;

這個紀錄片每看一集,我都需要強忍淚水,而後沉默許久。

《我的抗戰》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這套紀錄片取材於崔永元自籌資金,自領“口述歷史”團隊歷時8年採訪中的很小一部分。

一共2季,每季30集左右,每集35分鐘。

8年時間,崔永元團隊採訪了3500個抗日戰爭的親歷者,收集口述歷史影像300萬分鍾。

被採訪者大多是當年的普通一兵,其中90%的人可能既是一生中第一次接受採訪,也是最後一次。

整個過程一共花了一億兩千萬,沒有花國家一分錢。

《我的抗戰》裡的老兵的每次傾訴,都帶有血與淚的味道,而我每次的傾聽,也總會有心酸的味道。

抗戰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個詞彙,而對於老兵而言,那是他們用生命記錄的一部歷史。

所以,這部紀錄片本身的重量與意義,超過崔永元本人,更遠超一部紀錄片。

可悲的是,這套節目當時卻沒有一家電視臺願意接手,只能在網上進行播放。

原因很簡單,沒有收視率。

至今,8年過去了,《我的抗戰I、II》在豆瓣上分別高達9.4/9.5分

遺憾的是,看過的人數(1878/291)正如電視臺所預測的那樣,冷清異常。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在做《口述歷史》前,崔永元和柴靜有過一段對話。

柴靜:他(崔永元)一句寒暄沒有,談的是都直見性命的事。這些話題我不陌生——讓人失望的現實,缺少良知,缺少希望,玦少堅守的人……

這些話,很多人在攝像機的紅燈面前說,很多人在文章裡說,很多人在喝酒後說。

他是在一個平凡的下午,坐在一個並不熟絡的同事面前談這些。

他說話的樣子,就好像,就好像這些東西都是石頭一樣,死沉地壓著他,逼著他。

而看了這部節目後,這塊石頭也壓在了我的心裡。

這部紀錄片,有必要讓更多的人看到。

片中的老兵分屬很多不同的部隊,國軍/共軍/農夫學生士紳組成的抗日義勇軍。

他們都是抗日戰爭中,灑下鮮血去保衛國土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

正如天安門廣場中心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所述: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

這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一場戰役,狹長的淞滬戰場上雲集了70萬中國軍隊,幾乎調動了當時中國所有兵力的三分之一。

但戰鬥70多天,上海還是沒能守住。

1937年10月26日,中國守軍開始撤退,攻佔上海城區後的日軍把上海掛滿了太陽旗。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五二四團團長的謝晉元接到任務:死守上海最後的閘北陣地吸引日軍,掩護友軍撤退。

四行倉庫高大堅固,緊臨租界,易守難攻,被選為留守部隊最後的陣地。

日軍出動了大炮戰車,不分晝夜地進行波浪式的攻擊,一場生死搏鬥開始了。

孤軍抗敵的士兵們打得很艱苦,通水設備被炸燬,倉庫裡有糧食,但不能生火。

餓了就吃生米,渴了就用槍筒子裝一點水來喝。

團裡的重機槍手王文川說,那時候沒辦法,但也不覺得餓。

謝晉元知道,深陷到幾萬敵人的重重包圍圈中的部隊已經不可能突圍。

他走到一面牆壁前,用一根木炭寫下了自己的遺書:

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我們存在一天,決與倭寇拼命到底。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28日夜,剛滿18歲的中國少女楊惠敏,穿越過橫飛亂舞的槍彈,給孤軍送來了一面青天白日旗。

沒有旗杆,沒有音樂,沒有壯觀的場面,只有十幾位軍人肅立敬禮。

在數萬日本陸海空軍圍困中,上海唯一的一面屬於中國的旗幟升起來了。

眾將士堅守四行倉庫四天四夜,擊退日軍6次進攻,被當時的報紙媒體稱做是“八百壯士”。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王文川

但因戰鬥距離租界太近,極有可能傷到租界的利益,10月30日統帥部命令孤軍停止戰鬥,退入租界。

1937年10月31日,謝晉元組織部隊含淚撤出了堅守四天四夜的陣地,退入公共租界。

至此,上海守軍全部撤走。

然而租界卻屈服於日軍壓力,解除了他們的武裝,將他們扣留在一塊空地上,以鐵絲網圍困,英勇抗敵的壯士們,成了名副其實的“孤軍”。

身陷孤軍營的士兵沒有因此消沉,依舊在團長謝晉元的帶領下每日操練。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被監禁時間無限延長,戰場上又連連失利,有時軍餉都供不上,孤軍中的苦悶情緒越來越重。

團長謝晉元開始失眠,雖然很多人不理解,但是謝晉元依然艱苦地堅持著。

1940年3月,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他派人以陸軍總司令的高官向謝晉元誘降,謝晉元把委任狀撕得粉碎,他說:

我父母都是中國人,生下我這個兒子也是中國人,中國人絕不當外國人的走狗。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1941年4月24日早上,謝晉元和以往一樣率領官兵早操,但這一天突然有四個士兵遲到了。

謝晉元團長看他們來了,問為什麼遲到,他們在那兒站著不動,謝晉元前去搜身。

然而這四個士兵竟然是叛徒,他們突然拔出匕首行刺。

毫無防備的謝晉元團長身中數刀,流血不止,下午6時悲壯長逝。

談到謝晉元團長,王文川幾近泣不成聲,近70年後,這種悲傷絲毫沒有減弱。

王文川說:“我們謝晉元團長待我們就跟自己的親兒女一樣。”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謝晉元曾經送給王文川一把口琴,王文川一直把口琴留到現在,但很少吹,因為每次吹都會想起團長。

這一次,他顫顫巍巍地吹響了這把口琴,而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吹了。

往事蹉跎,琴聲嗚咽。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2007年,王文川再次回到上海,在老團長謝晉元雕像前失聲痛哭。

在這60年裡,他隱去了自己的身份,在北京當了一名普通工人,甚至連子女也一直不知道父親的身份。

兒子一直不理解父親性格為何如此孤僻;在其他人眼裡,王文川也只是一個沉默寡言的退休工人。

直到哭倒在老團長雕像前這一刻,壓抑多年的心情才終於釋放,孩子們才終於理解了父親。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2009年冬天,92歲的王文川去世,他死前的願望是再去四行倉庫看看。

同年,攝製組找到了另外一位八百壯士郭興發老人,只是老人已經不能說話了,攝製組離開後4天,郭興發安然離世。

至此已知“八百壯士”共212人,僅餘一人。

老兵永遠不死,只會漸漸凋零。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淞滬戰役與八百孤軍,是整個抗日戰爭的開端。

接下來的抗戰,還有著長達八年的旅程。

而晉察冀軍區的八路軍沙飛,便是這場戰爭的一位記錄者。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他那個白求恩相贈的照相機下,有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故事。

百團大戰裡,八路軍對日軍的交通設施通訊設施不斷進攻。

一次對日軍車站的伏擊時,一對日軍夫婦滿身著火從房間裡爬出,呼喊著自己的孩子。

戰士衝進火海中的房屋中,看到了躲在牆角的兩個小女孩。

把她們解救出來後,戰士把女孩交給了上級。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很快,另一戰鬥開始,我軍伏擊日軍時被巧合路過的日軍發現。

戰士們趕緊撤離,卻被被桃河封路,只好手拉著手過河。

追擊而至的日軍拿著機槍進行掃射,河水被鮮血染紅,原本300多人的部隊只剩下10幾人。

這些戰爭中士兵之間的殺戮,沒有摧毀沙飛的心智,他依舊在戰場各處拍攝記錄著。

在軍區前線指揮部,他拍了許多日本小女孩被送回日軍部隊前,與聶榮臻將軍的合影。

而這些合影,在幾十年後被發現,人民日報發文尋找,女孩來到中國再次見到了聶榮臻將軍。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摧毀沙飛精神的事情,在日軍的大掃蕩期間。

軍區鋤奸部餘部長的愛人被扒光衣服殺害。

他們倆個月大的孩子,被扔進鍋裡活活煮死。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毫無疑問,發動戰爭的日本政府是邪惡的。

他們用戰爭與口號異化自己的人民,用槍炮與刺刀屠戮我們的百姓。

在我心裡,這是最邪惡的那種邪惡。

而那些在戰爭中犯下暴行的日本士兵,同樣邪惡。

他們不曾停下來想想,自己正在做什麼。

那是赤裸裸的,完全喪失人性的暴行。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而這種獸性的屠戮與殘害,對我們守衛家園的戰士,同樣帶來了人性的深淵。

目睹日軍掃蕩暴行的沙飛,精神開始出現問題。

1949年12月,即將病癒出院的沙飛開槍打死了為他治病的日本醫生。

1950年3月14日,沙飛在石家莊被華北軍區軍法處處以極刑。

1986年,北京軍區軍事法庭撤銷了沙飛的極刑之罪。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也有人在殘酷的戰火裡,依舊保持著愛和善的能力。

關於小愛,也關於大愛;關於小善,也關於大善。

1938年,雲南大學學生徐守源常常跟同學們去看話劇,張定華當時飾演一個女僕,沒幾句臺詞。

可臺下有個小夥子看得目不轉睛 。

初次見面讓徐守源悵然若失,在他的印象裡,定華總穿著半高跟、旗袍、塗著口紅 ,像個大小姐。

並且他還誤會她已經有了男朋友,於是便一直默默的關注著心上人。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1938年9月起,日本飛機多次轟炸昆明。

小夥子惦記著姑娘的安危,冒著危險去找她,發現她住的地方已經被炸成了廢墟。

所幸姑娘當時出去了,後來他見到了姑娘的同學,才解開了誤會,定華沒有男朋友。

他開始追求定華,從此他們定期見面,每星期五都要去看她 。

1941年3月的一個星期五,傳達室大媽告訴他,張小姐不見了。

沒有了張定華的昆明碩大而空曠,徐守源像做了一場夢。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不久,守源收到了她的來信,信上說去了哪裡,不能告訴你,以後再見吧。

後來他遇見了姑娘的一個同學,才知道她去了香港。

於是他馬上寫了信,告訴姑娘一個星期後趕到香港去見她。

一個星期後他飛赴香港,兩人相見。

此時香港也不安穩,姑娘在經得同住的曹二哥二嫂同意後,兩人一起避難。

沒想到幾天後他們避難所也不再安全,於是小夥子帶著姑娘繼續逃亡。

守源拉著定華的手,穿過炮火橫飛,死屍遍地的街道。

在那個瞬間,整個世界彷彿只剩下了他們兩個人;在那個瞬間,定華決定嫁給守源。

1942年兩人終於回到昆明,同年9月,他們舉行了婚禮。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張定華和徐守源從此相伴至今,而有些人則沒有那麼幸運。

失去瓊軒很多年了,可是在李基中老人在那些漫長的夢裡,他總是被帶回年少的時光。

那時他才十一、二歲,他唯一的朋友是那個叫虞瓊軒的小姑娘。

那時他們總在山坡上玩耍,山坡上盛開著大片大片的野百合,他們採野果、做遊戲,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幾年後再見面,他們都已經是中學生了,瓊軒一副長沙的打扮,劉海發、眼睛大大的、臉頰紅紅的。

上學路上搖晃的公車、少女溫熱的髮梢、少年惴惴的心……

他禁不住想要跟她親近,卻又想保持一個正直的君子形象。

參軍前夕,他決定不再閃躲準備表白,可卻因瓊軒的畢業會考,沒見著。

少年在戰場寫了很多日記,戰壕裡難捱的時光裡,他滿腦子都是瓊軒。

他把寄給了姐姐,姐姐故意放在桌上讓瓊軒看到了。

不久,他收到了姑娘的來信,信上是一首詩。

天涯相隔兩迢迢 ,欲寄愁心塞燕遙 ,

忽見鴛鴦情得得 ,教儂心亂更魂銷。

原來日夜思念的人,也正思念著自己,巨大的幸福感將青年擊中。

時隔多年,李基中老人想起這些,臉上還是會泛起笑容。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但浪漫的愛在戰火塗炭中,又怎能棲身呢?

不久後,當時是國民黨連長的李基中決定秘密投奔八路軍。

他一方面感到自己前路茫茫,生死難卜;另一方面又決定全心投奔抗日。

於是便忍痛斬斷情思,將姑娘的信和照片回寄給了她。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不久後,姑娘的回信到了。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後來的他零星得知瓊軒的點滴下落——嫁了人,並不幸福,最後投河自盡。

寥寥數言,不盡滄桑。

老人說:許多年了,在每一個長夢裡,瓊軒總是十一、二歲的模樣——天真爛漫,沒有悲傷,身後是大片燦爛的花海,微笑的樣子一如當年。

而前面定華與徐守源的故事,也沒有表面那麼簡單。

1949年他們被調往北京工作,有一天定華忽然說出了隱藏多年的秘密。

兩人訂婚的見證人曹二哥與曹二嫂是假結婚,為了專心做好工作,曹二嫂做了絕育手術。

他們沒有親人,沒有兒女,把一生奉獻給了黨的情報工作。

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愛情與遺憾。

曹二哥曹二嫂兩人如今已過世,在定華與曹二哥夫婦僅存的照片裡,他們微笑的樣子同樣始終如一。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紀錄片里老兵們戰爭年代的情感故事還有很多,而無人知曉的更多。

但無論多麼艱難困苦,無論多麼屈辱悲傷,只要還有愛與信仰,人們便可以那樣地微笑。

而人們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柴靜《看見》)。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所以在我看來,《我的抗戰》指向的不是民族仇恨,更不是苦難創傷的圍觀。

個人與民族的偉大,不在於征服了什麼,而在於承受了什麼。

這些老兵們是用血與淚捍衛著自己的愛人與民族,昭示著和平的來之不易與美好。

我抬頭,向窗外望去:

街上熙熙攘攘,大媽為了省幾毛錢和小攤販在爭辯;

難得的假期裡,年輕人回到故鄉望著最熟悉的人,嘴裡是最熟悉的味道;

身旁聳立的樓宇中,沒有歸家的孩子與父母相互說著:放心,我一切都好。

夜市吵吵鬧鬧,人們興奮地討論著昨晚的俄羅斯世界盃;

夏夜的風輕輕吹拂,遠處的情侶手牽著手在散步;

我們不必擔心突然一個炮彈過來把這些炸燬;不必擔心哪天突然一群人跑來將他們屠殺。

即使這個世界依舊有著那麼多的糟心之處,我們終究還是生活在更多的愛與和平里。

這個世界,終究還是可愛的。

想到這些,我心中的石頭輕了些許,恍惚的面容上也有了微笑。

這些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去珍惜,也有足夠的理由去捍衛。

而與珍惜和平同樣重要的是,銘記

豆瓣評分9.5,崔永元拍了這部片子才是功德無量

“每年都有上百位抗戰親歷者去世,我們在做的其實是搶救性的採訪。”崔永元在做紀錄片《我的抗戰》 時,反覆強調過這句話。

是的,崔永元團隊採訪了3500位老兵,而這些老兵大都是90多歲的高齡。

我們今天,在這裡,還能花上些時間聽聽他們的故事。

而那些早已在戰鬥或者歲月中離去的呢?

曾親歷緬北戰爭野人山撤退的著名詩人穆旦有這樣一首詩:

祭歌

在陰暗的樹下,在急流的水邊,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無人的山間,

你們的身體還掙扎著想要回返,

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

那刻骨的飢餓,那山洪的衝擊,

那毒蟲的齧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們受不了要向人講述,

如今卻是欣欣的樹木把一切遺忘。

過去的是你們對死的抗爭,

你們死去為了要活的人們的生存,

那白熱的紛爭還沒有停止,

你們卻在森林的週期內,不再聽聞。

靜靜的,在那被遺忘的山坡上,

還下著密雨,還吹著細風,

沒有人知道歷史曾在此走過,

留下了英靈化入樹幹而滋生。

無論是杜甫的四萬義軍同日死;還是麥克阿瑟的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兩者所帶來的悲痛,都不及被遺忘在靜靜的山坡上,被遺忘在欣欣的樹木裡。

雖然是陳詞濫調,但我還是想說:

忘記過去等於背叛,我們的腳踩的是混合著無數先烈鮮血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