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執法要嚴也要准 莫讓「一刀切」成爲絆腳石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還要增強駕馭複雜局面的統籌協調能力。精準執法,才能增強企業轉型升級的主動性與安全感

“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對付中央環保督察的做法將被嚴禁!近期,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回頭看”陸續啟動,生態環境部制定了《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進駐期間不分青紅皂白地實施集中停工停業停產行為。筆者向採訪過的企業問詢,無一例外都為意見出臺拍手叫好!

中央環保督察開展以來,動真碰硬,成效顯著。但是,個別地方平時不作為、臨時亂作為,一到督察時就簡單粗暴地對相關企業停工停業停產。筆者曾不止一次聽到企業吐槽,能上的環保設備企業都上了,可是隻要環保督察一來,就會遭遇突然停電停產,對於停產的經濟損失和信譽損失卻沒人過問,這種做法讓企業缺乏生產經營的安全感。

這種簡單粗暴“一刀切”的做法,不僅會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也會影響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比如在建材業,如果中游的石材企業突然被關停,就可能殃及上游的刀具企業穩定接單,下游的建築業採購也會遭遇價格異動。

“一刀切”看似一視同仁,實則有礙市場公平競爭。對無證無照的汙染企業應該堅決整改,確需關停的要依法關停。但在個別地方,一些已經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轉型升級、環保達標的企業也被一併限電停產,無疑會影響企業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

“一刀切”還可能埋下一定的事故隱患。突擊停產後,企業為了搶回時間滿足訂單生產,往往會匆忙復工,這一停一開可能“危機四伏”。比如化工企業設備設施未做好清理處置,裡面的物質易產生化學反應、洩漏,短期停產再啟動設備也易出現故障,人員對操作流程還可能存在惰性、生疏,這些都可能引發事故。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關鍵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政績觀。抓環保不能靠應急,靠的是厚積薄發。一些地方平時對“散亂汙”等企業睜隻眼閉隻眼,環保欠賬多。等到環保督察來了,只能用“一刀切”的方式來臨時抱佛腳。這種治標不治本的運動式執法,缺乏合法性、合理性,最終也會傷及產業“筋骨”。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還要增強駕馭複雜局面的統籌協調能力。“一刀切”簡單,“彈鋼琴”難,“散亂汙”企業處置的背後是稅收減少後的新稅源如何開闢,是舊產能淘汰後的新崗位哪裡去找,找到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最佳平衡點,這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治理智慧。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執法要嚴,也要“準”。比如具有合法手續且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就不應該納入停工停產的範圍;具有合法手續,但沒有達到環保要求的,可根據具體問題採取針對性整改措施;沒有合法手續,且達不到環保要求的,應當依法嚴肅整治。如此精準執法,才能增強企業轉型升級的主動性與安全感。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要嚴格監管,也不妨多些服務意識。一些產業集群內企業單體規模不大,但整體競爭力較強,有關部門不妨以產業園區為單位引導企業進行清潔化改造。如此既能降低企業的環保成本,也不影響產業正常發展,還能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需要走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莫讓環保“一刀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