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和王立羣誰的歷史水平高?

反邪勇士1

實話實說,這兩位教授都是歷史愛好者水平,而且在百家講壇和他們的歷史隨筆著作裡都有很多初級錯誤,感覺水平半斤八兩。


首先,易中天和王立群教授並不是歷史專業出身,當然,他們也受過相關學術訓練,並且把這些訓練和規範帶入到他們的歷史寫作中去,這在歷史愛好者段位裡絕對屬於高段位,但是他們和歷史專業人士的距離很遠。


王立群教授的專業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古典文獻學,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山水遊記和《文選》方向,他在中國知網的論文被引用的最多的是《遊記的文體要素與遊記文體的形成》、《論山水遊記的起源和形成》、《成書考辨》。


王立群教授的專業論文我下下來讀過,觀點正確與否先不說,但是確實是立論嚴謹,是嚴格按照學術規範來的標準學術論文。


易中天教授同樣是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畢業,但是他的研究方向更偏向文學,目前他在知網被引用最多的論文是《劉勰論美的原則》,他1982年發表在《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其次是《中國藝術精神的美學構成》《走向“後實踐美學”,還是“新實踐美學”——與楊春時先生商榷》都發表在《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易教授還有一篇論文挺有意思,題目是《池莉論——“煩惱”與池莉作品的風格和意義》



總體來說,兩位教授在他們的專業領域都是很嚴謹的,然而在歷史領域,通過他們出版的相關著作可以很輕易看出,專業領域內的那種嚴謹不在了。


我這裡舉兩個例子,易中天教授在《易中天中華史:從春秋到戰國》裡說衛國從伯爵晉升為侯爵,又從侯爵晉升為公爵。這就是嚴重的錯誤,我們不討論春秋時期是否真存在爵位制度,只看《左傳》就能看出,衛國絕無可能是公爵,不管再怎麼自稱“公”,但是在正式場合衛國國君正式稱呼都是“衛侯”。


再來說王立群老師,王老師比易老師更敢說,所以這方面的低級錯誤更是層出不群,比如王老師在《王立群讀漢武大帝》裡搞不清楚“諸侯”和“列侯”的區別,並且在書中聲稱漢景帝殺了“一不做二不休,還把慄姬在朝中的所有親屬全部處死”,還有,王老師在書中對漢代官職官制很不清楚,連“大行”在西漢是什麼官職都搞不清楚,一會說負責禮儀,一會又說是外交部長。


易中天、王立群老師這些錯誤之低級,如果真是歷史專業研究人員,這種錯誤絕對屬於會引為終生之恥的錯誤。


然而為什麼易中天、王立群老師就這麼說了,就這麼寫了呢?


為什麼這種不嚴謹沒有出現在他們的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裡呢?



很簡單,他們並不是專業歷史研究人員,也並不以專業人士自居,所以在歷史領域寫東西就顯得非常放鬆和隨意。其實就連易中天老師自己都說過,他並不是歷史專業人士,他寫的東西只是自己對歷史的一些感悟。


所以,我覺得易、王二位教授在歷史領域就是高段位愛好者水平。


說到最後,再說點歷史研究有關的話題,歷史學發展到今天,早就已經發展到非常細的程度,很多歷史專業研究人員終其一生研究範圍都很狹窄,比如宋代經濟史的研究人員,當然,唐史和元史他肯定會看的,但是他真正精通,天天關注的就是宋代經濟的相關史料。


在其他領域,比如明史、清史領域,這位宋代經濟史研究人員看過讀過的明清史料未必比資深的明史清史愛好者多,甚至很有可能比資深愛好者少。


大家可以理解化學博士講物理學不專業,為什麼就不能理解非歷史專業的人講歷史不專業呢?


蘭臺

俗話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要回答二者水平誰高,還需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第一點,成名作往往比較擅長:1.易中天老師因為品三國而走紅,並依靠的主要講解資料是《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三國演義》不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書籍,大家耳熟能詳,故而易於接受,其實反映歷史水平高低,是對《三國志》以及相關歷史資料的掌握中體現,通過《品三國》我認識到易老師,思維邏輯性強,觀點新穎,語言表達美,便是其人長處,至於引證的歷史材料可靠性,我卻不得而知,畢竟《百家講壇》也是一家之言,單就《品三國》而言,我覺得易老師有優勢。

2.接下來談談王立群老師,我對王老師的瞭解,大概是觀看《大風歌》,以及近幾年的《宋太祖》、《宋太宗》等一列節目,總體感覺引用史料還是較為詳實的,論證中規中矩,反倒能學到很多歷史知識,我相信在這個宋朝歷史系列中,王老師會有一席之地。

第二點:二人的成長過程不同,決定擅長方向不同。1.易中天老師在訪談中常常提到去離家很近的圖書館去看書,我們可以感知到易老師很喜歡讀書,學的範圍廣,學得很龐雜,至於是不是去看歷史書,我不知道,我想喜歡看歷史書的,應該比讀書龐雜的人,歷史水平要高點,必定涉獵廣泛,自然難以精通某一方面,只能說視角更廣、更開闊。後來易老師考入大學,所學專業也不是歷史系,一次採訪中提到是語言美學,因為成績優異,留校任教。甚至易老師在教書期間還出過一些書,比如《帝國的惆悵》,看來易老師喜歡舞文弄墨,生活不是低調,應該蓄志許久。

2.王立群老師在訪談中,提到自己的成長過程,很少提到去圖書館之類的事情,貌似小時候成分不好,雖然成績很優秀,但是不能上大學,只能在中學裡教書,至於在這段教書時間裡,王老師是埋頭苦讀,還是跟鹹魚一樣,渾渾噩噩,日復一日,過著混跡的生活呢?我想王老師不是這麼度過的,應該他在這一時期是發奮讀書的。當政策放寬後,王老師考入歷史系,那麼便具備了紮實的歷史基礎,後來也留校任教,從事的也是歷史專業,相信歷史水平不斷提高。

第三點:成名以後,他們在幹什麼事。1.易老師成名以後,講過《諸子百家》,後來潛心寫《易中天中華歷》大概寫了五年左右吧,現在已經寫到宋朝,正好跟王立群老師的《讀宋史》相交,雖然完成的時間先後不同,王老師完成較早,大概一三年左右,但至少表明他們具有同等學歷,完成了“九年義務”,至於誰高誰低,先擱置於此。

2.王立群老師講完《讀宋史》系列以後,便再無講壇作品推出,貌似參加了《中華詩詞大賽》做起嘉賓,看過一兩次,記不太清。在詩詞點評中,明顯不如,另一位嘉賓康震,此人在百家講壇,講過蘇東坡,擅長詩詞。而涉及到歷史典故等有關歷史知識,王立群老師更勝一籌,可見一斑,王立群老師的歷史功底深厚紮實。我相信王立群老師講完宋史以後,應該去鑽研其他方面的歷史知識,而不是無所事事,於此而言,王立群老師歷史知識豐富,但知識面不太寬泛。據此而言:我覺得易老師較王老師知識面廣,語言美學表達好,但是歷史知識掌握深度不如,部分歷史課題較為突出如《品三國》,個人興趣愛好多,如寫作《帝國的惆悵》、《易中天中華史》等


司馬庵中

易中天花哨,王立群紮實

易中天廣博,王立群深入

易中天刻薄,王立群敦實

易中天龐雜,王立群專業

易中天治文,王立群致學

易中天詼諧,王立群嚴謹

易中天像文化歷史學者,王立群就是歷史文化專家


慕容曉春

問的是誰的歷史水平高,因為倆位都是講歷史出名的,所以其實問的是誰的水平高吧?

(小人物評說名人,僭越了哦)

聽看過一些王立群百家講壇的節目,聽看過一些易中天的講壇和講座,倆位曾有過同臺對話,僅此做點評說,似乎以偏概全。

1.功底有不同。王立群教授治學嚴謹,是以史講史。易中天教授是以文話史,治學偏重推斷(有點神探狄仁傑的味道,呵呵)王立群教授多以正史講授,所以功底要高。

2.演繹有不同。歷史或許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實歷史既已不可考,那麼便會有推斷和演繹。易中天教授這方面明顯要高。比如他對禪宗、中華文明的研究。這點上與石國鵬老師有相似之處,總能講出一些歷史以外的東西。

4.講課水平有不同。不說了,易中天教授更詼諧幽默些。

5.綜合看,王立群教授是學者型教授,易中天教授是文人型教授。王立群對歷史的研究會產生很大貢獻,易中天對文化的研究會產生很大貢獻。

補充一點,中國缺少的是王立群類型的治學鑽研之人,易中天能夠娛樂社會,如果不帶來社會浮躁,也很不錯。

結論,都不錯!各有千秋!


鍬揚春史

1.嚴謹程度。王立群教授講學較為嚴謹,,基本上都是來自正史記載,看他的講課幾乎就等於讀了一遍史書。不過王教授幾乎不會添加自己的觀點在裡面,他對司馬相如形象的顛覆可以說是他少有的個人觀點表達。易中天教授則加入了更多的品讀在其中,富有個人色彩。不過有很多人據此判斷王立群比易中天更嚴謹或者功底更深,則是有失偏頗。因為首先二者講述的基礎都是正史記載,而歷史之所以要品讀要研究就是要從正史的那些記載中看出東西來,因為易中天加入了自己的分析就說他不嚴謹,那還搞什麼學術研究?易中天直接給大家把三國志念一遍不就行了?

2.對於歷史的分析,兩位學者都對歷史有著很多自己的想法,只不過易中天習慣於將其表達出來,而王立群則很少表達,但這不代表王立群沒有。

4.講課風格。這個方面易中天教授明顯更加幽默,更容易吸引觀眾。有些人對易中天的幽默嗤之以鼻,彷彿這樣就是庸俗了就是水平低了。你們這麼高端那去看一篇真正的歷史論文啊,能看得進去再說。

5.還是有一點,就是彷彿王立群一板一眼照著史書講,就是沉心鑽研了就是治學嚴謹了。而易中天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採用了幽默的講法就是隻有娛樂不夠扎心了。神邏輯啊。

到最後,我想說的是,《百家講壇》是一個首在科普的節目,不是一個學術研究論壇。有些人根據他們在節目上的講法來判斷學術水平,真的沒開玩笑?哪裡看出王立群功底深厚的?又是哪裡看出易中天功底不深厚的?王立群也無非是把史記裡的故事又給大家講了一遍,略微加了點自己的解讀而已。當然了,我不是王立群教授沒有功底,他當然是有的,只不過《百家講壇》的節目不足以論證而已,還要看別的。易中天雖然解讀更多,但也是依據《三國志》和其他史書來進行的,你給我指出學術錯誤來?你不贊成他的一些解讀那是你的事情,本來解讀這種東西就是一家之言,哪有對錯之分?


攸揚拾羽

我們先來看看兩位教授的簡歷:

王立群教授:著名文化學者,1945年3月14日出生於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祖籍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主攻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 2006年,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述“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人物並出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是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壇》擔任主講人的學者。2013年,擔任青歌賽評委。2015年參加安徽衛視《中華百家姓》節目,與錢文忠、蔣方舟共同擔任分享嘉賓。曾榮獲河南省、國家高校教學名師獎,河南省十大師德標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稱號,是河南省省管專家,河南省政協第十屆委員會委員。 先後出版《現代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成書研究》(商務印書館)、《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國內權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易中天教授:1947年2月8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文學碩士。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6歲時隨父母親從長沙遷居武漢,先後在武漢閱馬場小學、華師一附中分別度過小學和中學時光。1965年,高中畢業的易中天受蘇聯小說《勇敢》的影響,自願報名支援新疆,從那時起,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一五O團工作、生活了10年,1975~1978在新疆烏魯木齊鋼鐵公司子弟中學任教,1978年,適逢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易中天經過3個月的備考,考取武漢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於著名魏晉南北朝文學及唐宋詩詞專家胡國瑞。1981年,易中天從武漢大學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按照當時的規定,易中天必須回原單位——新疆烏魯木齊鋼鐵公司子弟中學工作,經導師胡國瑞向當時的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力薦,提出人才難得,要求挽留,劉道玉隨即找當時的教育部部長,明確要求破格留任易中天,於是通過校方、教育部與新疆自治區政府的協商,劉道玉答應以當年分配5個本科畢業生到新疆作為把易中天留下的交換條件,最終由教育部專門下文批准,易中天才得以留在武漢大學任教。留校不到一年,易中天被提拔為武漢大學中文系副主任。由於體制原因,易中天在武漢大學任教的十年時間裡,儘管受到學生的歡迎,但遲遲評不上副教授,科研經費申請困難重重,一家人也常年蝸居在面積僅10平米的簡陋住房內,迫於學術發展及生活壓力的考慮,1991年,易中天選擇了離開武大,去了廈門大學。  易中天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研究,著有《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並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  2005年起開始在CCTV-10百家講壇節目裡講解歷史,因其白話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著作《帝國的惆悵》和《易中天品評漢代風雲人物》。  2006年開始製作《易中天品三國》,一舉成名。因《三聯生活週刊》封面標題,而享有了“學術超男”的稱號.  2006年5月22日,他的《品讀三國》書稿在北京舉行了“無底價競標”,這在國內出版界還是頭一遭。  2007年11月,在上海出版了新書《帝國的終結》。  2007年被評為武漢大學第五屆傑出校友。  2008年,和百家講壇再度攜手合作,錄製播出《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共36集,分成《實話孔子》、《儒墨之爭》、《儒道之爭》、《儒法之爭》、《前因後果》、《繼往開來》六個部分,以孔子和儒家思想為重點。以饗觀眾朋友、讀者和他的‘易酚’即‘粉絲’們。  2009年,再度和百家講壇攜手合作,錄製節目。



從王立群教授和易中天教授的工作經歷和從事的方向來看,王立群教授和易中天教授是屬於不同的方向。

王立群教授為歷史學者,他更偏向於去追求歷史的真相,以便讀者對歷史有個更直接和直觀的認識!比如王立群教授的《史記》,王立群教授總是在歷史中尋找真相。



易中天教授為文化學者,他更偏向於在歷史真相的基礎上進行文學加工,有時候史實是否嚴格意義上的這樣也不是那麼的苛求,他營造的是一種文化,一種不同的視角!比如《品三國》。

所以,按道理來講王立群教授的歷史水平應該更高,雖然易中天教授的也很高!


震霜秋

第一,掃盲一下,兩個人都是搞文學,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為主,由於有文史不分家的問題,古代文學中本身就有大量史料,很多史料又本身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所以兩個搞古代文學的人對中國歷史尤其古代史也有很高的造詣。但文學跟史學還是有差距的,起碼方法論不同,文學跟史學有接近但根本還是有差異,尤其現在又夾雜了非常考古學的東西,兩位跟專業從事歷史研究的同檔次學者差距還不小。

第二,就要解釋一下為什麼這兩個人那麼出名了,或者搞文學的人比搞史學的人出名。畢竟文學是美的學問,偏藝術,講這個的颱風都很高,很容易吸引人,受眾更廣泛。而史學是講真的學問,偏科學,發揮空間要小很多,更多的是研究的方法論,擺證據,論計算,講道理,相對文學要枯燥很多,很多文學渲染的歷史如果用史學去評定,很快索然無味,而且很枯燥又費神。

第三如果僅從歷史角度評論這兩個人,王立群的造詣更高一點,從講課就能看出來,易中天講的更偏文學一些,王立群雖然也是文學出身,但研究和講演本身比易中天方法論更嚴謹,更加註重證據,更偏史學一些,發揮比易中天要少。


淵底蛟龍

王立群的講座偶爾聽過一段,感覺治學還是比較嚴謹,因為聽得少,所以不想過多評論。易中天的講座聽得相對多幾節,最初覺得還挺有意思,但後來逐漸不喜歡了。這麼說吧,從史學界抽調一批歷史研究工作者去曲藝藝術說唱團強化培訓半年,或許可以出來幾個易中天。但是從曲藝說唱團抽調一批人去大學歷史系學習一年,也出不了一個王立群。感覺易中天之所以能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是因為他吸取了中國說書藝術語言幽默逗樂的特點,用說評書的方式說歷史。這也不是什麼創新,在他之前我就遇到過這樣的老師,講課挺風趣,這樣也挺好。不喜歡易中天的原因是感覺他講的有些地方過於隨性,過於自我,有些觀點也許他事後自己都覺得有問題,當有學者提出後,他又用文人的某些狡辯自圓其說的特性來進行自辯。比如“寧當真小人,不當偽君子"。難道他還覺得在道德淪喪、物慾橫流的階段,真小人還少嗎?什麼叫偽君子?幾乎每個人的骨子裡都有自私邪惡的一面,這是人的本性。但因為受某種道德或環境的約束需要掩飾,無法我行我素。如果掩飾、約束到一生,那也是偽君子?如果說是偽君子或許也行,因為是偽裝了,是掩飾了。但每個人的條件不一樣,性格、道德觀、所處的環境也不一樣,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活法。都去追求當真小人的境界好嗎?恰恰是真小人觀念的橫行,眼裡只有自我,無顧忌規矩以及道德約,才有了三國之後魏晉南北朝的繼續亂世!易中天某些觀點灌輸我不敢苟同,也不喜歡。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對喜歡他的人我也不覺得奇怪,也完全可以理解。


陶唐樾

易中天和王立群誰的歷史水平高?這就需要多方面分析鑑定。

首先,歷史水平高的概念是什麼?個人認為,教授級的上過百家講壇的知名人士歷史水平高,需要具備三個層次,深厚的歷史知識、出色的講座能力,獨到的學術觀點。

易中天和王立群作為教授,都具備深厚的歷史知識。兩人都曾是百家講壇的常客,他們二人的講座都非常棒,獲得廣大群眾的喜愛。論口才和講座易中天略高於王立群。兩位教授,在歷史學術方面,均不太突出,二人皆沒有獨樹一幟、出類拔萃的歷學術研究成果。

總體來說易中天和王立群的歷史水平打個平手。易中天在百家講壇品三國,億萬聽眾人氣很旺,但是品三國的內容爭議很大。比如,易中天說趙雲是雜號將軍,再比如: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劉禪不行,君可自行取而代之”,易中天沒弄懂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王立群在百家講壇講史記,顯示出王先生歷史功底很厚。王立群的講座內容,存在的爭議較少,這一點比易中天強。我記得王立群的講座,說劉邦很流氓,彭城之戰敗後,劉邦三次把兒子女兒踹下車,我個人不敢苟同。史記裡的記載前後矛盾,相互不能對應,王立群功課沒有做足。


冷清先生

“歷史水平”是個什麼定義?還要分個高低,要不要搞個標準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