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湖北武汉有那么多高校?

照明资源导师

武汉是一座科教之城,市内高校众多,且名校不少。在教育部2016年向社会发布的高校名单中,武汉以80所高校的数量仅次于北京的91所、广州的82所高校位居第三,令不少人没有想到。那么人们不禁会问道,武汉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包容这么多高校,又或者是武汉用一种什么样的底蕴去迎接这么多高校的到来。



第一、历史由来,底蕴丰厚

武汉历史悠久,经考古学家考察挖掘,在武汉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明遗迹。这些遗迹虽然迹少量微,可是也足以证明曾经有人类活动痕迹发生在5000年前。市郊黄陂县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荆楚文化可以说是贯穿了武汉这座城的发展历程,所以说武汉现在的发展也与曾经旧王朝的更替密不可分。在朝代更迭中,这座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养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轨迹。1986年,国务院公布武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交通四通发达,人员往来方便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F.拉采尔曾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纵观国内外古今发展历史,交通成为一个城市是否兴盛的重要原因。举一个我们都熟知的例子,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形成了中国第一条真正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联系起来的纽带。

其实古人也有句俗话,“要致富,先修路”。由此就可见交通对于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城市飞速的发展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高校来此扎根。而武汉从400多年前的官渡事业开始,到如今的高铁航空地铁的普及,武汉已经在逐渐壮大。



第三、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人流

拥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同时又位于国家腹心之地。再赶上改革开放政策都扶持的今天,武汉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领导人做出了一系列开明的决策,使得武汉的发展速度飞速提升。

2000年武汉提出“光谷概念”,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武汉光谷已拥有独特的气质,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也吸引了众多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大学生来此发展。

武汉以一种悠远的,充满包容性的目光吸引了一所又一所高校来此扎根生长。


优学优考策略

因为武汉在大清时有五国租界,商贸发达,清政府把武汉作为中国工业根基,而民国时期武汉有武昌汉口两个直辖市,解放后中央政治局中南局就在武汉,相当于武汉的中南海,政治地位的上升和经济地位的上升等多重原因

汉高校众多,首先要感谢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起,后又相继创建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两湖大学堂(原两湖书院)等。直到今天,武汉地区的许多著名院校都是从张之洞创办的学堂中延承而来,如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

国家给武汉的定位比较高,是中部的区域中心,是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新式学堂林立,再加上地理位置原因,湖北九省通衢,武汉居于长江边,水运发达,交通便利。所以院系调整时搬运了很多资源来充实武汉。

以武汉的七所211大学为例:

武汉大学是武汉本土的,但调入了一堆全国各地学校的水利系。

华中科技大学的两个主要模块,同济医学院是当年院系调整时强制从上海同济大学搬运过来的,

武汉理工大学的前身则是中部和中南区域多省份综合性大学工科专业的集合,包括武大湖大昌大广西大等,学校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张之洞创立的湖北工艺学堂。

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是本地的华中大学和河南迁过来的中原大学师范科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是河南中原大学和一堆中南区高校的法商科系。


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是武大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和中南区一堆农学院的调入专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身北京地质学院。

从以上七个学校可以看出,武汉之所以名校云集,跟国家强制搬运了许多其他省份高校资源来汉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本身底子也还算不错),也就是说武汉的高教是要向整个中部辐射的。以上便是武汉高校多的原因。


情渡红尘君

在武汉求学多年,这个问题曾与人多次讨论。根据

教育部2016年发布的最新高校名单,武汉以80所高校的数量仅次于北京的91所、广州的82所高校位居第三,但是大学生数量超过130万,位居全国第一。武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高教中心,这样的格局是怎么形成的呢?


武汉高校众多,第一要感谢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他的领导下,湖北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起,后又相继创建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两湖大学堂(原两湖书院)等。到1907年张之洞离任时,湖北全省新式学堂达1512所,学生56671人,教职员5103人。


今天,武汉地区的许多著名院校都是从张之洞创办的学堂中延承而来,如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


1949年后,中央政府对武汉的定义是:武汉是华中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她的辐射面积是华中地区的若干个省,是超越湖北的存在。那么,作为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国家在武汉开办一系列大学,起到的是为华中地区培养人才的责任。再加上地理位置原因,湖北九省通衢,武汉居于长江边,水运发达,交通便利。所以院系调整时搬运了很多资源来充实武汉。


猛的号

国家给武汉的定位相对比较高,是华中地区的区域中心,所以院系调整时搬运了很多资源来充实武汉。以武汉的七所211大学为例:

武大是武汉本土的,但调入了一堆全国各地学校的水利系。

华科的两个主要模块,同济医学院是当年院系调整时强制从上海同济大学搬运过来的,华中理工大学的前身则是中部和中南区域多省份综合性大学工科专业的集合,包括武大湖大昌大广西大等等。

华中师大,前身是本地的华中大学和河南迁过来的中原大学师范科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是河南中原大学和一堆中南区高校的法商科系。

华中农大,前身是武大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和中南区一堆农学院的调入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前身是一些部委专门在武汉建的单科类学校。

地大,前身北京地质学院。

从以上七个学校可以看出,武汉之所以名校云集,跟国家强制搬运了许多其他省份高校资源来汉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本身底子也还算不错),也就是说武汉的高教是要向整个中部辐射的。

与之相对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江西、广西、河南等省份高教资源的贫乏


陕西身边事儿

历史原因

武汉高校众多与清末的张之洞的武汉新政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末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实行新政,在教育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立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



1891年成立中华算学学堂,1892成立中华矿物学堂,1893年自强学堂(今天的武大),1898农务学堂(华农)……这些学校久经历史的积淀,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所以说湖北高校多,有其历史原因。

国家重视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也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于武汉的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基于民国时期的高度繁荣,改革开放由沿海深入内陆之时,武汉腹地广阔,交通便利,周边资源丰富,且原有教育水平较高,应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政策,国家对湖北的教育事业高度重视,为高校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多方位的帮助,促进了湖北特别是武汉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自身努力



我坚信重视科教给我们带来的利大于弊,相信武汉的明天会更好,中国的教育的水平会更高,中国的未来会更美好!


亦雨侃世界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起,后又相继创建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两湖大学堂(原两湖书院)等。直到今天,武汉地区的许多著名院校都是从张之洞创办的学堂中延承而来,如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


古今说史

解放后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别的省当时还一个都没,可武昌武珞大道上己有了十几座中国著名高校,武大,中国地质,中南民族,中南财经,武汉体院,中国测绘,邮电大学,华中理工,华中师范,武汉钢院,中国船舶↘,中南政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