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歷史悠久的郵電業

中國的通信史源遠流長,上溯至二千多年前,就有為傳遞軍事情報而建立的烽火臺。漢時有“傳合”,元、明、請以來,發展為驛站。作為絲綢之路重鎮的酒泉,郵傳的歷史自然是非常悠久的。

酒泉歷史悠久的郵電業

驛使圖

​ 在嘉峪關魏晉墓彩繪磚畫中,有一 幅《驛使圖》。面面上繪一位傳信使,騎一匹棗紅色駿馬,手舉信物,催馬行進。驛馬四蹄騰空,奔馳在戈壁綠洲的草叢中,形象逼真,恰是當年辛勤奔馳、溝通信息的信使的真實寫照。這樣早年的彩繪寫實磚砸,在我國郵政史上還是罕見之物。為紀念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國家郵電部於1982年8月25日發行了《驛使圖》紀念郵票(小型張)一枚,面值一元。

酒泉自西漢時張騫通西域後,河西帶就在沿路設置烽燧、亭、障、傳舍。經歷朝延續和發展,至元代設置驛站以後,信息溝通更加便利。至明未清初,河西(酒泉)的驛站和遞所繼續存在。站所共設,各負其責。信的驛運路線由蘭州向西經平番(今永登)、武威、張披到酒泉,由酒泉向西至安西。驛站和遞所,除每年應支付的工資、口糧和草料外,還經常儲備一定的糧食和銀兩,以備倒馬、死牛後增添之用。

酒泉歷史悠久的郵電業

近代酒泉郵政和電信事業有了發展。清代沿襲歷代郵驛制度直到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甘肅省開始創辦郵政,與陝西劃在一個副郵界內。到1905年(清光緒三十年),清政府在肅州直隸州內設立肅州、嘉峪關兩個郵政分局。清宜統元年19年),新疆開辦郵政,次年接通了嘉峪關至迪化(今烏魯木齊)的騎差郵路,長達1550公里,晝夜兼程需九天六小時,為當時酒泉聯繫東西兩個方向郵件進出口的幹線郵路。信函在主要郵路上每天發運一次, 採取晝夜兼程、分段接運、人馬歇、郵件不停的遞運方法。民國元年,先後在金塔,鼎新設立郵政代辦所,由鋪戶包辦。郵路的組織由酒泉到金塔而達鼎新以遠至額濟納旗。

1911年蘭州設副郵政總局,酒泉所屬郵政局、所統歸其領導。在當時開辦的業務內,尤其信函數量最大,包裹和匯兌業務數量甚微。至此,酒泉才開始有了近代郵政,通信聯繫較前便利。

酒泉的電信通信始由電報開始,創辦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當時清朝電信督辦盛宣懷派周冕總辦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四省電線工程,同年十一月,蘭州至酒泉間電報線路竣工,酒泉(肅州)電報分局成立,歸蘭州電報總局領導。民國五年(1916年),電、信正式重新劃分,甘肅設立電政監督處,轄署省內電信機構。當時的業務主要以軍政官報為主,私報則以商報居多。從此,酒泉有了以電報開始的近代電信通訊。

解放前夕,酒泉除長途千線外,共有電話支線路13公里,電話機26部,農村不通電話。酒泉郵政局有信差12人,專管農村投遞的4人。農村在清水,臨水、總寨、嘉峪關、金塔設有郵政代辦所,委託商人鋪戶經辦。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