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分析:以产业的视角进行投资!

随着熊市的深化,价值投资日渐普遍。然而实践中,价值投资往往会被简化成“买入低估值的优质公司并长期持有”。毫无疑问这句话永远是正确的,因为没人想买入“高估的垃圾股并长期持有”。但永远正确的话往往都缺乏操作性,因为这句话里两个关键的要素“优质”、“低估值”都没有任何明确的定义

产业的视角可以作为价值投资的重要参考,假设没有二级市场的交易,这样的一家公司你是否愿意买入或持有?产业的视角和纯粹的二级市场思维有很大的差别,从产业资本的视角来看,A股有些明星个股价值要大打折扣,甚至一文不值

在我看来,产业的视角包括三个层次:经营层面重视现金流、估值层面参考一二级市场估值以及以价格为核心的风险评估

对企业经营而言,现金流的重要性远强于净利润。净利润只不过是一个会计数字,现金流才是企业运营的核心。这个现金流不仅要求日常活动产生正的现金流,还要求所有投出去的固定资产最终能产生高于投资额的现金回报。这与A股市场只看PE的逻辑有非常大的差异。比如某医药类公司,上市至今没有任何一年经营活动现金流是正的,累计现金流出高达80亿,除此之外投资流出的现金还高达30亿。换个角度,如果有这么一个人要求合伙跟你做生意,7年里累计让你投入了110亿,然后7年后将公司200亿卖给你,这样的生意能不能做?相信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生意不可能能找到人做。然而二级市场里,由于公司净利润从1亿增长到了10亿,这样一家公司真的估值高达200亿,而且很多投资人还觉得不贵,因为只有20倍PE

从产业的角度,估值的核心方法是DDM以及DDM的变通方式DCF。然而由于这两种估值方法操作起来参数太多,太复杂,这个时候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就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从这个角度,很多热衷于并购的上市公司估值将大打折扣。以某IDC上市公司为例。虽然IDC整个行业已经过剩,但上市公司号称核心地段的IDC是稀缺的,可以给高估值的。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二级市场也一度给了该公司高达100倍的PE。但事实却是,该公司并购了好几个核心地段的IDC公司,收购的价格却只有10倍PE。同样的东西,二级市场的价格比一级市场的价格高10倍,这其中一定有一方犯傻了。如果IPO被停了,还可以理解为被收购方是想快速上市,但在目前的IPO速度下,这种估值差就完全不合理了。这个视角将动摇很多热衷于收购的企业的估值,这些企业收购的最大支撑点就是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但这个估值差存在的原因可能就是二级市场定价过高

再到风险评估。从产业的角度,任何实物都有一个合理的价格,价格才是评估风险的核心,而非业务。比如今年市场号称的确定性溢价其实并不能长期持续。确实医药消费类公司的业务稳定性要强于银行地产。比如目前普遍的观点里:“银行都是20倍的杠杆,只要总资产波动一下,净资产就没有了,这样的企业没法估值”;“地产公司现在确实业绩好,可以后的业绩无法预知”。然而这些人犯的错误是忽视了价格杠杆,股价/EPS,即PE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杠杆。银行和地产经营杠杆高,但是价格杠杆低;医药消费经营杠杆低,但现在价格杠杆已经很高。7倍经营杠杆的地产和80倍价格杠杆(80倍PE)的恒瑞,很难说哪一个风险更大。而且如果从产业的角度,地产和医药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链的,连接二者的就是地方政府。假如地产公司风险大面积爆发,医药公司也不可能幸免

更重要的是,目前市场大大地高估了医药消费的稳定性。下图是港股思捷环球的股价走势,过去十年里股价跌了95%。该公司的Esprit品牌曾经红遍全球,转眼已经没落。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Rio鸡尾酒、李宁

股市分析:以产业的视角进行投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