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擔心孩子不會與人「合作」?這些你做了嗎?

還在擔心孩子不會與人“合作”?這些你做了嗎?

一、合作力的培養對孩子有何意義?

1)合作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優良的個性品質,是一個身心健全的人的基本素養。

合作的精神不僅包括分工合作,還體現了接納、尊重、團結友愛的精神。因此我們要意識到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不僅僅是因為社會競爭和分工需要,還應該意識到合作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優良的個性品質,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身心健全的人的基本素養。

2)合作能夠讓孩子收穫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羅傑斯非常強調人際交往對個體成長的意義。良好的人際關係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後更可能成功,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團隊與協作精神,而這些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品質。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一)首先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

擁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都比較強,這種良好性格包括開朗、自信、友愛、平等以及探索精神,具有這種品質的孩子會主動與別人合作,而且會合作得很好。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是促進幼兒邁向合作的必備條件。

蒙特梭利混齡教育的模式就特別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在混齡的環境中3—6歲的幼兒在一個環境中生活、學習,更像是讓孩子接觸了一個真正的雛形小社會。讓孩子學會互相幫助、互相學習萌發起合作意識。

混齡教育中年齡小的幼兒:喜歡模仿年齡、能力比自己高的同伴,年小孩子有機會向大齡兒童學習,得到大齡兒童的幫助,減少競爭壓力,增多合作的機會。同時他們 能從年齡較大幼兒的工作中獲得靈感和榜樣、從而促進自身發展。

年齡大的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會自發地去幫助年齡較小的幼兒,特別是當他們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會被年幼兒童模仿、重複時,就會要求自己為年幼者做出積極的、正面的行為示範。通過幫助小年齡兒童,獲得快樂的體驗。研究發現, 同伴教學對扮演教育者的兒童有正向的影響。他們由於幫助了別人,又得到成人的讚揚,會更加善於互相幫助。

在蒙氏混齡班裡,年長孩子的心智比成人更接近年幼孩子的心智,大小孩子之間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讚賞、互相合作、共同進步。

蒙氏教育這種大幫小的模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所以每年9月份的開學季,蒙氏班的“哥哥,姐姐”都會忙碌起來,他們都想照顧弟弟妹妹。但因為進班的新生人數較少,當然出現爭搶要照顧新生的現象也很正常,但蒙氏班孩子協商解決問題的能力總會讓教師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幸福。

還在擔心孩子不會與人“合作”?這些你做了嗎?

開學初期,班級裡新進入一位叫小橙子的小朋友。霖霖和依依就因為都想照顧小橙子而發生爭執,他們求助老師進行分配。老師引導兩位小朋友自己協商和思考如何能滿足彼此的需求,只見他們坐在一起開始進行協商,沒過一會兒他們一起來到老師面前。依依說:老師我們商量好了,我負責給妹妹穿衣服、疊被子,喂妹妹吃飯,教妹妹學會照顧自己;霖霖負責教妹妹站隊、學習選工作和鋪卷工作毯、陪妹妹學習,這樣我們都能照顧妹妹了。在混齡的環境中充分給與孩子體會角色和協商問題的機會,讓他們在混齡的小雛形社會中學會協商解決問題,學會合作、學會謙讓、換位思考。讓孩子的情商智商同時得到提升,使孩子最終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發展且平衡的個體。

而在家庭中父母也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塑造的好與壞的決定因素其實源自於家庭。其實家庭也是充滿合作的地方,父母要為孩子做出良好的示範。

1、父母之間在孩子面前不要相互指責、不相互埋怨,否則在今後孩子與他人合作時也會出現指責或者抱怨他人的習慣。

2、不在孩子面前評論和非議老師和朋友。合作一定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非議他人,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建立,也會影響孩子對他人的判斷,久而久之會容易出現對合作夥伴缺乏信任的結果。

3、為孩子創設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父母之間減少摩擦,準確來說就是減少在孩子面前發生摩擦與矛盾。否則孩子會出現嚴重的缺乏安全感、從而表現出一系列不好的行為或者是負能量的行為。例如:不夠積極主動、自卑、不陽光、不開朗、或者性格過於叛逆和暴躁。而父母帶給孩子不好的情緒則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和心理。久而久之,孩子今後也很難在與自己合作的對象身上找到安全感。這些也將直接影響孩子與人

交往與合作的能力。)

父母的態度與言行對孩子起著示範性的作用,可以說父母在孩子面前就像是一個模特一樣,你是什麼性格你的孩子就會是什麼樣性格,孩子像鏡子一樣,會把從父母身上學到的一切都反射出來。為了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首先需要父母擁有良好的性格。

(二)幫助幼兒形成很好的合作意識與態度

合作意識的培養要找到孩子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幼兒探索和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在幼兒時期,玩耍成了幼兒提高合作意識的最好方式,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愉快的心情使幼兒很快的完成活動。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個“樂”就是

指興趣,如果幼兒對合作產生了興趣,那麼他們便會主動參與合作活動,並能從中感受到快樂。激發幼兒與人合作的意識,就要從遊戲中找到幼兒的合作意識,對於幼兒來說玩遊戲是最開心的事情。

例如常做遊戲:

1、報紙運球:要求幼兒找到好朋友兩個一起來運球。兩人用一張報紙把球運到對面去,看哪組最先到達終點,中途不能讓球掉下來,哪組掉下來了,要重新開始遊戲的。遊戲開始了幼兒自由找朋友。很快孩子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另如:跳大繩、丟沙包、跳皮筋等遊戲活動)

2、兩人三足:孩子必須學會配合步伐與節奏。

3、喇叭花的傳球遊戲:孩子圍城一個圓,從老師這裡開始邊唱歌邊有節奏的傳球。

4、小老鼠上燈臺:邊唱歌邊做動作。和孩子協商誰當老鼠誰當貓。

5、給孩子閱讀一些關於合作與配合的繪本故事:《我才不要合作》《一起踢足球》《最好吃的蛋糕》《冬天的最後一個晚上》等這些非常好的關於合作與分享的繪本可以與孩子共讀,並通過互動提問讓孩子掌握繪本的意義。

通過此類遊戲或者繪本欣賞讓孩子懂得與他人合作的態度,要換位思考、要理解別人、要雙方配合,不能以自己意願為主、懂得擁有良好的合作意識與態度。

同樣在家庭中也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合作態度:

2、在家庭中設置合作的情景,讓孩子能夠積極參與幫助父母從事勞動。

例如:

1)餐桌準備和整理:對孩子說我們一起合作把餐具分配一下吧?讓孩子參與分碗筷。

我們一起合作把餐桌整理乾淨吧?讓孩子幫助收碗筷。擦桌子。

2)打掃衛生:讓孩子參與,比如:和孩子一起打掃衛生,協商與分工合作完成衛生打掃,或者一起掃地媽媽掃地孩子收垃圾。在這個過程孩子就需要思考自己應該如何配合、怎麼拿垃圾鬥媽媽才能把垃圾掃進垃圾鬥裡面。

3)買菜的時候或者逛街的時候,購買的物品不要自己大包小包全提完,孩子手中空空如也。否則孩子就不知道應該如何幫助他人,失去了為他人考慮的能力。不是他不願意而是他想不到。所以父母適當的將物品分配給孩子:請問你能夠幫助我提一些東西嗎?因為我拿的實在太多了,需要你的幫助。或者我們可以一起合作把這些物品拿回我們家。

這些看似非常簡單的生活小事兒都是在培養孩子參與配合的意識和習慣,成人需要刻意的設置這些環節並做到讓孩子參與其中,從而讓孩子養成積極參與和配合意識。當然,通過這些事件,我們最終要達到的是讓孩子參與其中學會合作的過程,而不是追求孩子做的好不好的結果。否則孩子今後會出現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現象,即便他與人合作他也是毫無貢獻的,或者是旁觀者的角色、或者是出現我和你合作我就只做我自己的事情,不懂得幫團隊成員。

我們必須懂得合作一定是以產生貢獻為基礎。沒有貢獻的合作其實不是真正的合作。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過人之處,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寶貴的學習資源,所以只有合作才能讓結果最大化,只有合作才能共同成長和進步。

(三)教給幼兒正確的合作方法

例如:

遇到困難或問題要學會主動請他人幫忙,老師和父母要先給孩子做出示範。

2、適當的設置一些問題,請孩子發表意見,說說應該如何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參與的過程,有參與就有合作。

3、協商、分工、配合是合作的基礎,遇到矛盾時要耐心的交流解決問題,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在遊戲中幼兒可以對對方說“你願意參加和我們一起玩麼?”我們大家一起來商量商量吧!“像這些禮貌性的語言,這樣讓孩子之間一起溝通也就完成了合作的首要任務。

還在擔心孩子不會與人“合作”?這些你做了嗎?

4、樹立榜樣,分享經驗。讓孩子學會合作的方法。

合作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所以不能隨心所欲。在日常教學活動延伸中,可以增加讓孩子們集體做一件事的機會,例如分組合作做畫,給一棵大樹添畫樹葉,看看哪一組的孩子出現了合作,他們在商量分工,分別完成大樹的某一部分,在配合中她們的樹畫的較好。再看哪些組的幼兒雖然都在同一棵樹上做畫,但卻在各行其是,並未真正合作。可以讓合作得較好的孩子向大家介紹他們的方法,然後再進行示範合作,這樣其他組別的孩子會馬上明白應該怎樣和別人合作了。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孩子的合作能力然後教給幼兒正確的合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四)充分利用教學活動中的合作機會

幼兒在一起遊戲、學習,所以彼此間合作的機會很多。但是教師如果不善於捕捉的話,就會錯失很多良機,比如孩子們都喜歡玩“吃饅頭的老爺爺”的遊戲,這就需要每一個幼兒都有良好的合作精神,需要有人當老爺爺有人當石頭,如果有孩子不願意當石頭,我們可以

讓孩子們換位,試一試別人不合作時,自己如何遊戲,通過事實教育讓孩子懂得,遊戲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大家的合作。此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為幼兒安排創造合作的機會。

問題:你的教室有合作的現象嗎?你為孩子提供過可以合作玩耍的教具嗎?你為孩子設計過合作完成的遊戲或者工作嗎?如果教室中孩子每天都是各玩兒個的,即便是兩個人一起選擇一項工作也是各做各的,這不是真正的合作。所以要檢查與調整我們的教室與活動。

1、一日生活中加入:小小值日生,讓孩子在進餐環節輔助老師做報餐名、分餐具。或者餐後的整理工作。這個過程就是在與老師合作完成事情的過程。

2、我是老師的小助手

3、設置區域負責人:

1)將蒙氏教室的5領域責任分工給孩子,每個領域只能有3—5位負責人。

2)請幼兒選擇要負責哪個領域。然後將名字貼在負責的領域櫃旁。

3)講明職責:負責本領域工作後的檢查,是否整齊是否物歸原位。並整理與提示他人。每週5大掃除請孩子負責清潔教具櫃。這個過程就需要本區域的負責人共同協商、分工然後配合執行維護本區域的整潔。

4、教室中設置可以合作完成的工作:鏡中猜、手偶角色扮演、五子棋、搶球大戰、糖果遊戲、福氏教具等。

5、美工課多設置一些孩子共同創造的活動:例如兩兩結合給風箏塗色、大樹結果,畫一顆大樹讓孩子用橡皮泥填果子。讓孩子感受到一個人完成一件事的時間與兩個人完成一件事情的時間差異。

(五)向幼兒充分展示合作的成果

幼兒與小夥伴交往中逐漸學會合作後,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會繼續產生合作的需要,產生積極與人合作的態度。幼兒之間的合作常常會帶來積極愉快的結果:活動成功,事情做成,增進友誼。這對幼兒鞏固、強化合作行為進而產生更多的合作行為是極為重要的。但幼兒自己常常不能明顯感覺到,因此,成人看到幼兒能與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協商,或詢問,或建議,或共享,或給以幫助,或求助時,應注意引導幼兒感受合作的成果

,體驗合作的愉快,激發幼兒進一步合作的內在動機,使合作行為更加穩定、自覺化。可以引導孩子感受合作的成功與上次不合作的心情和成果有什麼不同,更能使幼兒體會到合作的快樂與必要。

還在擔心孩子不會與人“合作”?這些你做了嗎?

我們要充分肯定孩子們的每一次合作成果,哪怕是一點點成果,也要展示給孩子們,讓他們體驗合作的快樂和成功,激發孩子們還想合作的願望,在成人的積極引導和充分肯定中,幼兒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養。

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並不完全是自發的,需要成人的引導和培養。如果成人淡化幼兒的合作意識,幼兒的合作行為只會自生自滅;只有想方設法強化幼兒的合作意識,幼兒的合作能力才能不斷得到提高。同時人際交往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能與人溝通並能很好地與他人合作交往的人永遠是快樂的人,不能與人合作交往則顯得孤獨和不幸。孩子只有具備較強的合作、交往技能,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而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這樣對孩子的未來會更加美好。願我們家園共育一起攜手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