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京东无人仓“亚洲一号”:机器人每秒跑3米,还能自动充电

同日,京东物流还首日公开了无人仓的建设标准。京东物流首席规划师、无人仓项目负责人章根云认为,要读懂无人仓的标准,必须从“作业无人化”、“运营数字化”和“决策智能化”三个层面去理解。

仓库像“终结者”拍摄现场

探秘京东无人仓“亚洲一号”:机器人每秒跑3米,还能自动充电

进入大门,首先是严苛到“令人发指”的安检,除了常规的扫描设备,行李箱要办理寄存,连双脚都要脱掉鞋子扫描。但你觉得这就算完了吗?无人仓还有一道安检——人脸识别,必须通过人脸识别才能进入。

探秘京东无人仓“亚洲一号”:机器人每秒跑3米,还能自动充电

此外,在无人仓各处还可以看到其他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比如六轴机器人、自动供包机器人等十几种不同工种的机器人,在40000平方米的仓库内,机器人总量达上千个。

探秘京东无人仓“亚洲一号”:机器人每秒跑3米,还能自动充电

“无人仓从本质上还是服务于订单的生产和运营,而非炫酷科技的展示。京东无人仓可以大幅度的简化繁重、简单的人工环节,减轻人劳动负荷,从而提升人的体验,其效率是传统仓库的10倍。”蒲浦江如是说。

无人仓建设标准:三极、五自、一优

同日,京东物流还公开了无人仓的建设标准,即“三极”、“五自”和“一优”原则。三个“极”:极高技术水平、极致产品能力、极强协作能力;五个“自”: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自诊断、自修复;一个“优”:成本、效率、体验的最优。

探秘京东无人仓“亚洲一号”:机器人每秒跑3米,还能自动充电

京东物流首席规划师、无人仓项目负责人章根云认为,要读懂无人仓的标准,必须从“作业无人化”、“运营数字化”和“决策智能化”三个层面去理解。

第一,在作业无人化方面,无人仓要具备三“极”能力,无论是单项核心指标、还是设备的稳定性、各种设备的分工协作都能达到极致化的水平。京东无人仓创造了多个单项指标的行业纪录。其单日分拣能力达到20万单,40000平米的仓库内各种机器人多达上千台,智能设备使用密度之高世所罕见;同时,无人仓使用了自动立体式存储、3D视觉识别、自动包装、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各种前沿技术,兼容并蓄,实现了各种设备、机器、系统之间的高效协同。

第二,在运营数字化方面,无人仓需要具备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自诊断、自修复的能力。无人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最能体现其智慧化的地方,并不是其按照指令进行操作、执行的能力,而是其自主决策,判断,纠错以及自我修复的能力。运营过程中,与面单、包装物、条码有关的数据信息要靠系统采集和感知,出现异常要自己能够判断。比如,在无人仓的大型分拣区,300个“小红人”井然有序地进行取货、扫码、运输、投货。依靠视觉识别和智能导航技术,“小红人”能以最优线路完成商品的拣选,出现常规故障,小红人能在短短30秒内自动修复。无人仓“智能大脑”能在0.2秒内为“小红人”计算出680亿条可行路径,并做出最佳选择。事实上,运营的数字化,就是为无人仓装上“大脑”、“眼睛”、“胳膊”和“腿”,使其变成一个强大的“人工智能”。

第三,在决策智能化方面,无人仓能够实现成本、效率、体验的最优。无人仓大幅度的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且效率是传统仓库的10倍。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仓储是核心环节,无人仓的智慧化,在于能够驱动上下游的协同决策,它的数据能让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的配送做到更及时的响应,快速地决策调整,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全供应链的共同协同、共同智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