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大数据杀熟”:不作死,就不会死

楼下有三家水果摊,其中一家是山东人,老板爽快健谈,水果也新鲜,我天天去他那买水果,去得多了,就不问价格,直接挑好水果,交给老板过称。

老婆看到了,就批评我:“不管价钱高低,你至少要问一下价格。本来老板晚上在减价大促销,你问一下价格,他会告诉你便宜了5毛,你不问,他肯定会按照原价卖给你。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这是商家本性。”

对此,我曾经不以为然。京东杀熟的事件曝光后,我才知道,还真有人这么做,还是这么大牌的企业。

京东“大数据杀熟”:不作死,就不会死

人傻钱多活该被坑!

3月20日,微博网友小林巫师发文称,自己在京东买了Plus会员,发现开通会员后看到的京东价格和普通客户看到的不一样!

京东“大数据杀熟”:不作死,就不会死

随后,不少网友频频曝出实锤,在京东,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

这种做法,以前叫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如今穿上科技马甲之后,改叫“大数据杀熟”了。商家利用收集到的用户的消费数据,将目标集中在同一商品中的不同消费群体的价格差异化,大数据这种利国利民的技术手段,正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宰客新武器。

京东“大数据杀熟”:不作死,就不会死

不是京东一家这么干

披着科技马甲搞价格歧视的,绝不止京东一家。

某视频网站的会员资格,用苹果手机购买需428元,用安卓手机却需178元,相差高达250元。

某平台网约车,同样的路程,苹果手机用户要比安卓手机用户多出几块钱。

“大数据杀熟”问题现已经出现于在线视频、通讯、购物、娱乐、住宿、出行等日常消费的多个领域。

“大数据杀熟”的可恶之处在于:

第一,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涉嫌价格欺诈。

第二,违背商业伦理。枉顾了消费者的信任,而信任成本在这个透明化时代正成为行业的最大成本。

一颗老鼠屎,毁掉一锅汤。某些商家执意妄为将消费者当成聋子、瞎子、傻子,坑的不只是自己,而是整个行业,甚至不相关的行业也可能跟着躺枪。

京东“大数据杀熟”:不作死,就不会死

不作死,就不会死

2017年双十一过后,刘强东接受央视财经频道记者的专访,被问到:“现在京东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刘强东回答:“在国内最大的优势就是消费者的信任。我们价格可能不是最低的,但是在同样的价格之下,我们的质量是最好的,是最放心的,解除你很多的忧虑、购物的烦恼,购物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每个人赚钱了花点钱买东西,应该享受它,而不应该在过程中享受各种欺诈,假货,各种困扰,花很多时间精力去斗智斗勇。”

刘强东的这段话说到了很多人的心里。这心窝才热烘烘没几天,这么快就凉凉了。

前不久,作家六六发文指出京东售假,并转发了朋友的投诉原文。文章犀利指出:一、京东售假;二、商家概不承认,也不兑现假一罚十的承诺,只说是发错了货;三、京东一味的为商家辩护,对商家投诉诸多推诿。最后归结为一句话:“京东”保驾护航,商家放心售假!

对于这个投诉,在强大的网络舆论下,京东不得已弱弱表示:已经接受五部门约谈,将认真接受批评,并全面严肃整改。

曾经说好的让消费者放心呢?曾经说好的让购物当成一个享受过程呢?

真的很好奇,京东的危机公关哪里去了?还是说,京东自己在作死。

京东“大数据杀熟”:不作死,就不会死

国民小白鼠是真觉醒吗?

最近这几波国民集体diss京东的做法,耐人寻味。

说起价格歧视,我们不是一直视若无睹吗?拿苹果手机来说,苹果对于中国市场的价格歧视不要太明显,以苹果7和7plus为例,即使去掉税收,在国内买和国外买,也要差出1000元。可是,这丝毫不影响大家买买买。

京东“大数据杀熟”:不作死,就不会死

这次京东杀熟动静不小,希望是国民消费权益的集体觉醒,而不是怼完京东,继续犯贱到国外机场免税店忍受价格歧视买买买、明知洋品牌价格歧视依然买买买。

有一种历史悠久的营销套路,叫专坑会员。价格歧视这锅,大数据不背。

文/燕小唛CEO、病毒营销陈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