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尝百草

清明|尝百草

清明|尝百草

草地里都是风景

清代的《燕京岁时记》里说“清明即寒食”,又引《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

三月三日是上巳节。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离得近,到清代的时候便合三为一而为清明节,且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古代。在我小时候,上巳、寒食都没听过。现在开始复兴传统文化,三个节日又分别被提出来重视起来,这真是件好事。鉴于还是也常有人搞混三者,我先讲讲这三者不同的起源和习俗。不过习俗的演变真的挺复杂。有的是随着历史的前进,一时有一时的约定俗成。有的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同一节日的时间、源头、习俗说法不一。对于这样的情况,真的很难讲出对与错。所以我尽量将资料的来源写明,以便大家查证和补充。

清明|尝百草

鼠曲草

先说上巳,《周礼》中说:“女巫掌岁时祓除、釁(xìn衅)浴。旱暵(hàn),则舞雩(yú)。”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釁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舞雩则是一种女巫以舞求雨的祭祀仪式。所以上巳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祓除邪秽,二是求雨。不过于郊外青山绿水之间,香薰沐浴,舞蹈求雨,极具浪漫色彩。上巳最初是在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固定在三月初三。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有三月三日曲水流觞的习俗,并且说:“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䉽,以厌时气。”这要解释一下了。用鼠曲菜汁、蜜和粉,做成一种甜的米糕,很像是我们今天青团的前身。鼠曲草汁正是现在做青团的一种原料。青团的青色,有人用艾草,有人用鼠曲草,有人用麦青草。艾草和鼠曲草都有药用价值,所以说是“以厌时气”,就是避除疫病的意思。不过当时的龙舌䉽似乎没提到有馅,也许是后代的发展吧。所以看起来,青团实际上是上巳的食物,与上巳祓除、釁浴的目的类似。

清明|尝百草

青团

现在人们喜欢把上巳也称作情人节,指出早先上巳也是男女集体幽会野合的日子。其实这个习俗,在《周礼》中记载是:“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是上古习俗,会男女的日子在仲春二月,后来也有在二月春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也有说在上巳日。不过到汉代,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改变了原始氏族聚居的生活形态,建立起儒家严格的礼法规范,因此会男女的习俗似乎已经不合时宜。所以郑玄在注《周礼》时,将这种习俗解读为,二月是成婚的日子。并且对于“奔者不禁”也作了限定,二月成婚的日子,如果父母不张罗婚配的事,这种情况下男女才可以自行决定成婚,而且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也要符合礼法。并不是允许随随便便就私奔的。

清明|尝百草

二月兰

再说寒食。《荆楚岁时记》中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xíng)、大麦粥。”寒食节的时间是冬至之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则是冬至之后的107天。所以根据这种说法,寒食节的正日子是清明前两天。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是禁火。禁火三日,即是寒食前一日、寒食和寒食后一日。最早是禁火一月,后来怕老人和孩子受不住一月寒食,于是改为三天。

这三天的吃食都有什么呢?大麦粥不用解释了。餳,则是糖稀。陆翽《邺中记》曰:“寒食三日,为醴酪,又煮糯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玉烛宝典》曰:“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餳沃之。”这三处讲的是一种吃食----杏仁酪,或称醴酪。大约的做法是用大麦和杏仁碾碎了,有的也加入糯米,增加黏稠度。煮成粥,然后放凉了就成了酪,再淋上糖稀。

清明|尝百草

杏酪

《荆楚岁时记》里还说“寒食,挑菜”。意思是寒食的时候吃生的凉拌菜。还有一种吃食也很有意思,便是在鸡蛋上用植物染料蓝、茜画上花纹,煮熟食用,或者相互馈赠。张衡《南都赋》曰:“春卵夏笋,秋韭冬菁”,都是时令滋补佳品。

清明|尝百草

花蛋

根据《琴操》的说法,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绥。说介子绥随晋文公流亡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曾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晋文公吃。而晋文公复国之后大封天下,却独独忘了介子绥,于是介子绥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知道了此事,请求介子绥出山未果,于是一气之下放火烧了介子绥藏身的树林,想要逼出介子绥。等火灭后,发现介子绥已经抱木而死。这个故事中的介子绥就是通常说的介子推。不过这个故事并未见载于《左传》和《史记》所以真实性很是可疑。且故事的末尾说:“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端午节不得举火?说好的寒食呢?所以你了解习俗的复杂性了吧。不过至少在晋代祭奠介子推就已经成为寒食的仪式之一。话说回来,寒食祭扫的习俗,也许和祭奠介子推不无关系。

清明|尝百草

紫花地丁

关于火禁的源由,《周礼·司烜氏》曰:“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郑玄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 寒食的时间点正好在仲春和季春之交,因此有火禁出于此礼的说法。“季春出火”、“季秋內火”,在《周礼》中是司爟的职责。郑玄注认为,“出火”、“内火”是指陶冶之火。而烹食之火则是“四时变国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还有一种说法是:龙星(二十八宿之角亢)居木之位,春季见于东方,必为大火,故为之禁火。俗传介子推于此日焚死,俗于此日禁火纪之,故亦称“龙忌”。

清明这个名字出现得也很早,至少在汉代的《四民月令》里,崔寔(shí)就已经提到。他说的是:“清明节,命蚕妾治蚕事。”这倒符合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清明节对于崔寔的意义不是祭扫、踏青、春游,而是赶紧准备养蚕的家伙事。当然,上巳对于崔寔的意义也是采艾草、乌韭、瞿麦、柳絮回来作药材。所以暂时我只能说,我看到的资料里,早期清明的习俗几乎没有。清明节在唐代开始被更多提及,习俗基本上是将寒食、上巳的习俗囊括了进来。

清明|尝百草

荠菜

写了这么多,才发现自己跑题了。《礼记·月令》说:“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此时正是万物生长最为饱满和新鲜的时候。杏花、桃花、樱花、李花、梨花、海棠,玉兰都已经到了最佳花期。今年丁香都开得格外早,往年要到阳历4月中下旬才到赏花期,然而前两天我已经看到丁香结满了骨朵,并且已经有绽放的花朵了。

走在路上,草地上也风景无限。紫花地丁、二月兰一片小紫花,荠菜一片小白花,婆婆纳一片小蓝花……哪一个不是好看的?看到草地上的荠菜、苦菜、车前草长得肥壮,忍不住要在心里叹息一声,今年是不得挖了。说到挖野菜,终于回想起自己本来想写的是采艾做青团的艰难历程,现在只能简单说说了。

清明|尝百草

艾草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我是大约四、五年前才知道青团的。然后就心心念念想要做。那时,我的同道中人还有一位住在郊区山里的同样是北方人的朋友。于是大约就是清明之前的某个时间,我带着糯米粉去找她。我们意气风发地上山去才艾叶,准备自己做青团。虽然去之前,我们已经在网上找了艾草的图片作参考,但面对各种相似的毛茸茸的小草还是傻了眼——到底哪个是艾草呢?于是聪明的我们想出了一个继承传统的好主意——尝百草。既然是吃的东西,自然哪个好吃用哪个了。这个方法很有效,我们找到了数种别提多难吃的疑似“艾草”。终于找到了一种吃起来不太苦也不太臭的,于是我们认定就拿这种做试验。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相当不专心,看到认识的野菜就忍不住跑去挖一挖。以至于“艾草”没挖多少,倒是挖了一堆苦菜、荠菜、蒲公英、毛地黄、车前草,最后还把人家树上的花椒芽摘了一大捧。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人已经又累又饿。所以,你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天我们最终没做成青团了。后来也有点庆幸没做成,因为朋友告诉我,据说我们留下的那种不是“艾草”,真正的艾草恰恰是我们放弃的某一种又苦又臭的……

清明|尝百草

婆婆纳

接下来的几年,每到清明,艾草和青团就成了我和朋友的固定话题,也曾经又去挖了几次,却始终没做成青团。渐渐的,做青团似乎成为了一桩,只存在于意念中就好而完全不必去实现的事情。此外,尝百草的优良传统也留下来了,我因此身体力行地相信了别人说的“路边长的果子都是不好吃的”这句话。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转自 吾弗知

清明|尝百草

丁酉年节气

< 坚持发现和分享美好 >

合作请联系:ccy-324

新 品 推 荐

“五色”系列和纸胶带套装

长按扫描二维码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