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二十两银子能办多大事?

西门塔尔637

这得看这二十两银子处于哪任朝廷之下,从顺治到宣统,清代银两购买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大致清代银子的价值变动分三个阶段:

1、从顺治到嘉庆十二年,164年。1两银子相当于制钱1000文上下。其中乾隆十年曾创造过1两银子等于720文左右的最低价。

2、嘉庆十三年到咸丰六年,49年。1两银子相当于制钱2000文上下,其中道光二十五年曾创造过1两银子等于2300文左右的最高价。

3、咸丰七年到宣统三年,55年。1两银子相当于制钱1100文上下。其中光绪三十一年以后,涨到1400文,最高到过2100文。

三个阶段,对应白银三个时期的购买力。

二阶段>三阶段>一阶段。

说一个常识,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其价格随着货币价值的增长而降低,降低而增长。也就是说,一只价值1000文的羊,在顺治到嘉庆十二年间,值一两银子。在嘉庆十三年到咸丰六年间,值半两银子。在咸丰七年到宣统三年间,人家给你一两银子,你还得回找人家100文。

当然,商品本身的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物价除了受货币影响外,还受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高低、技术变革、市场人为走向等因素影响。比如,乾隆年间的米价,每升约为34文左右(至此以后一直保持)。

以下用的是1升=1.5斤。一个正常人每天要摄取0.8斤左右的粮食。

乾隆年间,二十两银子可以买882斤米。足够一个三口之家1年的口粮。

但在顺治年间,米价约为每升8文左右。

二十两银子可以买3750斤米。足够一个三口之家4年的口粮。

这是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的情况下银子的购买力,属于阶段一。如果是阶段二,一两银子会买到两倍以上的粮食。也就是每升34文的粮食,二十两银子可以买1764斤。

说完食,再谈谈衣。(取平均值)

清代布匹价格变动,跟米价类似,都是时高时低。

乾隆年间的白布,一尺为25文左右。二十两可以买20匹。(1匹等于四丈,一丈等于10尺。)

道光年间的白匹,一尺为45文左右。二十两可以买22匹。

嘉庆年间的白布,一尺为65文左右。二十两可以买15匹。

最后谈谈房价

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记载:

康熙五十七年(1718),北京大兴县北城日南坊(坊名“日南”,相当于某某街道)有一所楼房出售,该房临街,下面两间开店,上面两间住人,楼后加盖厢房一间,合计5间房,210两。
乾隆十二年,北京内城西北角太平湖东(新街口),七间半85两。

现在北京大兴区的房价是四万一平,像新街口这种黄金区域,十万一平。之前《铁齿铜牙纪晓岚》上纪晓岚说,一品大员的工资在每年180两,相当于三百亩田的收入。最低的九品官33两一钱。鄙人专门查了一下史料,竟然实际工资与电视剧相比如出一辙。说白了,二十两银子在当时的北京城,算是不小的一笔钱了。如果买房,足可以预付两间房的先期款项。(一间房15平算)。

注意:清朝官员的工资,远低于社会正常薪水的平均值。(这也是贪污盛行的原因和政府实行养廉银举措的原因。)


老四有颗后槽牙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这是因为银子的购买力在清代不同时期其实是有不小差别的。比如说1684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三年,购买一石的大米,需要银子0.87两。而1800年,也就是嘉庆五年,同样购买一石的大米,需要银子1.98两,翻了一倍多。而到了1898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同样购买一石的大米,需要银子2.42两。可以见到,清代银子的购买力是一直在下降的。回到我们的问题的话,也就是说,清初20两银子能办的事情,到晚清应该需要50两银子才能办下来。

再说说单一时期的物价吧。

以道光二十一年,也就是1841年的物价而言,当时北京城内,买一石的大米需要银子2.27两。而当时一斤肉要20文。一斤鱼要54文。烤鸭一套要500文。优质门帘一挂要1000文。一部《朱子全书》要4000文。一双尖靴要2500文。一斤腌肉要100文。一斤猪油要140文。而当时1两银子可以换1434文钱。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换算一下。不过大致结论是,在清代,相对于生活必需品而言,书、帖等文化用品的价格极高,可见当时价格比例和我们今日有很大区别


橘玄雅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到后我忍不住想回答一下,凡事跟金钱有关的话题,大家总是非常感兴趣,尤其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里面的人出手似乎都很大方,动不动就从袖子里拿出银子,今天就来说说清代二十两能办多大事?

由于不同时期的物价和购买力是不同的,我们先来看看清朝时期一两银子能干些什么?

为了公平起见,我们选择乾隆时期来换算一下。因为经过康熙和雍正两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乾隆时期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说实现了安居乐业。

乾隆年间,京城一个普通百姓每月大概收入在2两银子左右,茶馆里一个跑堂的伙计每月差不多能赚1两,也就是说清代的20两是一个正常家庭的年收入。

清朝1两白银大约是1000文铜钱,当时10文钱正好买一升大米,而一升就是现在的1.5斤,因此一两银子能够买150斤大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00块钱左右。不过清朝时期的物价和现在天壤之别,因此一两银子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大开销。

清朝时期在京城闹市租一个半亩的四合院,每月租金大概才一两多银子,乾隆十三年,京城一间瓦房大概是15—18两银子,也就是说有20两银子足够买一间房子,而且还是京城的房子。

综上所述,清朝乾隆时期,一个普通百姓奋斗一年,大概能收入20—30两,一年就能为自己置办房产了,因此二十两在当时价值还是很高的。


读史知天下

我们以康熙时的物价来看,看20两大概能买到什么东西:

1、2500斤-3000斤大米(甚至更多,因为康熙时的米价最便宜)

2、350斤牛肉

3、300斤羊肉

以一家三口人的生活,日开销大概在40文钱(1两等于1000文,正规来算),20两可以维持生活一年多了。

金庸的祖上查慎行曾经记了一个事,他说,付给轿夫工资是1两,轿夫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私人司机了,司机工资才1两。

而一个织工,一个月工资是1两4钱(算是高级职工的工资)

一个官员的收入,以巡抚为例,也就是省长啦,年收入是120两左右。

到了清后期,物价上涨,20两能干的事情就不多了。


万亩福田

我来回答你,我是金鑫鑫金,现在大部分人的回答估计都是把银子折合成大米或者其他粮食来衡量银子的购买力,难免有失偏颇,因为现在的大米我国基本都是高产的杂交水稻,而且国家对大米及小麦这种关键性粮食的价格一直都控制的很低,这是为了保证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属于稳定问题。至于20两银子能干什么,我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家有一封光绪年间的家书,是拍卖会上拍回来的,因为是普通人的家书,所以也不是很贵,里面的内容很好的解释了当时银子的购买力。信里面是内容是和家里要钱的,涉及到购买力的内容,有很直白的一个说明,信主人叫杨发长,他给他二哥写信到,从西安到北京主仆二人一共花了6两7钱银子,还剩下10两多及制钱若干,请其二哥通过托人再带10两银子过来。看完信,我很震撼,从西安到北京路途遥远,古人虽比现代人吃苦,能在路上风餐露宿,但只花了6两多就够了,可见银子在当时还是很值钱的,看来各种清宫剧里动则几十万两白银都是骗人的。


金生水起194486091

清代的二十两白银等同于现在的一佰两黄金,一克黄金按300元计算,一两黄金为50×300=15000元人民币。而北京市二环内房价而30平方米算,每平方米按5万元计。150万元。在清代20两白银也可买30平方米平房。所以清代的二十两白银等同于现在的一佰两黄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