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基金不適合中國市場?我們做了如下統計

文/華泰柏瑞指數投資部總監 柳軍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中國的股票市場就是一個“牛短熊長”的市場,投資指數基金長期來看,很難獲得回報。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或者當下的市場環境是否已發生改變?

我們選取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和中證1000指數2006年以來的數據(因為自那起,代表各類市場特徵的股票指數相繼發佈,國內股票指數體系發展相對完善),分別作為A股市場大市值、中市值和小市值股票的整體市場特徵的代表進行統計。

這些指數分別包含300只、500只和1000只不同市值特徵的股票,相互之間不重疊且定期調整,以自由流通市值為權重,因此市值特徵定位相對準確。

指數基金不適合中國市場?我們做了如下統計

統計發現:

1)在過去的12年中,滬深300、中證500和中證1000指數上漲的年份分別有7年、9年和7年,均超過一半年份以上。

2)三條主要寬基指數同時下跌的年份也僅有三年,分別是2008年、2011年和2016年,在集體下跌之後,各指數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修復,不知道這是不是A股市場的一個小規律,A股市場整體下跌後或許會出現一個很好的買入點。

3)指數發生連續下跌超過兩年的情況幾乎沒有出現過,而連續上漲超過兩年的情形最近幾年時有發生,而且在其餘年份由市值因子驅動的市場中各指數漲跌互現,市場會出現市值風格結構性特徵,以今年來舉例,市場偏好大盤股,大市值的滬深300指數表現相對突出。

由此看來,A股市場是不是“牛短熊長”還真不好就此下結論

從投資指數基金的收益角度而言,我們進一步做了一個統計。

數據選取各指數的全收益指數,即包含了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再投資收益,它扣除管理費和託管費之後,理論上就是投資者可以獲得的投資收益。下表展示了各年份買入相應的指數,持有到現在的累積收益情況。

指數基金不適合中國市場?我們做了如下統計

總體來說,這些指數持有的時間越長,累積的收益越高,當然也有個別年份如2008年是個例外。從盈虧情況來看,各指數出現投資累積虧損的年份都不超過2次。

所以說,指數基金和時間更配哦。

巴菲特曾說,用屁股賺的錢比用腦袋賺的錢更多。與其糾結於市場波動,頻繁買賣,不如拿好一個指數基金,坐看市場潮起潮落。投資指數基金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投資方式,當然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最重要。

指數基金不適合中國市場?我們做了如下統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