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雲南麗江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13世紀後期),由麗江木氏先祖將統治中心由白沙古鎮遷至現獅子山 ,開始營造房屋城池,稱“大葉場” 。古城名稱來源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商業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雲南麗江

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蒙古軍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阿宗阿良歸附元世祖忽必烈,駐軍於此。

商業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雲南麗江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曾遍遊雲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餘戶,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

商業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雲南麗江

麗江古城作為少數民族城市,從城市總體佈局到工程、建築融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井自具納西族獨特風采。城中無規矩的道路網,無森嚴的城牆,古城佈局中以三山為屏、一川相連;水系利用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佈局經絡設置有著曲、幽、窄、達的風格。

商業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雲南麗江

麗江古城的格局是自發性的形成坐西北朝東南的朝向形式。以水為核心的麗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現特有的水巷空間佈局。橋樑密集是麗江古城最大的特色。

商業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雲南麗江

在外部造型與結構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築和藏族、白族建築的技藝,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牆、迭落式屋頂、小青瓦、木構架等建築手法,在建築佈局形式、建築藝術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商業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雲南麗江

商業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雲南麗江

1996年2月3日19時14分18秒,麗江地區發生7.0級地震,造成嚴重破壞和損失。主震發生後又發生餘震2529次,最大的一次為6級。地震波及範圍相當大。麗江、鶴慶、中甸、劍川、洱源等地建築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麗江市城區及附近地區約20%的房屋倒塌。

商業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雲南麗江

據有關資料,“2.3”麗江大地震,國內外的捐資總數摺合人民幣3.5億元,其中香港社會捐資摺合人民幣2.216億元。在麗江地震發生後的搶險救災階段,香港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派出救災志願者來到災區,冒著頻頻餘震走村入戶慰問災民,饋米送油贈寒衣,給了災區人民難以忘懷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