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孩子「興趣班」,看這一篇就夠了

時下,有關小朋友的“興趣班”,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多得數也數不清。

特別是家有上幼兒園的孩子,媽媽們只要聚在一起,開口不到三句話,基本就會問起對方孩子:“都報了哪些班呀?”“在學些什麼呢?

“別人報了,我們也不能落下。”是爸爸媽媽心中的 恐懼

“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爸爸媽媽心中的美好 心願

兩者,就只能取其一嗎?

跟著報了“興趣班”,孩子的未來就所向披靡了嗎?

如何有選擇地報 “興趣班”,才能讓孩子得到健康、充分地發展?

相信看完今天的文章,對於選擇 “興趣班”,您將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01 “報報報”的背後

1.“隨大流安全”的集體潛意識

中國的歷史原因,讓大家形成一種 : “隨大流安全”的集體潛意識

因為在過去 : 標新立異、獨樹一幟,那都是很有風險的事情 !

“槍打出頭鳥”說的就是這個。

  • 大家都穿這個款式的衣服了,那我也買一件;

  • 大家都看這部電影了,那我也去看一下;

  • 大家都給孩子吃這個牌子的奶粉,那我也買吧!

更何況是關係到孩子未來的“興趣班” ?!

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很多時候,當被問起 “為什麼要選擇做一件事”的時候,那個人往往會用很茫然的眼神望著你: “啊?大家不都這麼做嗎? ”

“大家都這麼做”就是全部的理由!

因為我,不是一個人!

即使有問題,要錯大家一起錯!

2. 缺乏“探究”精神

您對別人報的這個“興趣班”足夠了解嗎?

別人為什麼報了這個興趣班?

這個興趣班:

  • 特點是什麼?

  • 教學形式是什麼?

  • 教學目標是什麼?

  • 老師具有怎樣的資質?

  • 教學成果又如何?

您對自己的孩子有足夠的瞭解嗎?

孩子的個性特點是什麼?

氣質類型是什麼?

興趣愛好又是什麼?

您對自己的“育兒理念”足夠清晰嗎?

您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怎樣的人?

擁有怎樣的人格?

擁有這樣的心智?

擁有怎樣的能力?

你是否思考與確認過 : 當下的選擇與做法,究竟是有利於,還是阻礙到孩子朝著這個目標願景發展?

3. 不相信自己

喜歡選擇“隨大流”的人,普遍對自己的想法不夠自信。

~ 其實我也有過猶豫的。可別人都這麼選,一定有他們的道理吧!

~ 究竟理由是什麼呢?

~ 呃......不太清楚?

~ 你瞭解過,研究過嗎?

~ 研究有什麼用,又不敢和大家不一樣,否則出了問題誰負責?

在做出一種選擇的時候,“跟隨者”們多數是 盲目 的。

因為他們 :

  • 害怕“被留下”

  • 害怕“一個人”

  • 害怕承擔因為自己選擇失誤,所造成的後果 !

因此,

  • 即使有疑慮,也絕不願回頭 !

  • 明知是火坑,也堅決往裡跳 !

然而,卻沒有人意識到 :

其實“隨大流”同樣也是一種選擇。

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的,終究,也都還是自己 !

有關孩子“興趣班”,看這一篇就夠了

02 “報報報”究竟給孩子帶去了啥

1.損害親子關係

身邊遇到一些家庭,親子間的衝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興趣班"。

孩子不願上,家長非逼著。

家長認為:那是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的未來,於是,催得心安理得。

在面臨此類親子矛盾時,爸爸媽媽大多抱有一種 寧肯自我犧牲的“英雄主義”的思想 :只要是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寧可孩子討厭我,即使破壞親子關係也在所不惜。

然而,他們卻不曾瞭解 :

對孩子而言,重要的不僅僅是掌握知識。

與人的情感溝通,特別是和爸爸媽媽之間,親子間的情感連接,直接會影響到孩子愛的能力,未來家庭的幸福。

有關孩子“興趣班”,看這一篇就夠了

2. 損害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動力

有的孩子喜歡搭積木,一搭就是大半天;

有的孩子喜歡看書,看得吃飯喝水都顧不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是遇到困難時,激勵人們堅持下去的根本動力。

然而,大家似乎進入了這樣一個錯誤的“思維定式”: 學習,必然是痛苦的。

相當一部分家長,由於自身父母同樣不善引導,都曾經有過痛苦的學習體驗。於是,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定勢。

同樣地,這種強烈的信念,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孩子。

一旦孩子也繼承了“學習是痛苦”的信念,那麼就很難對學習產生直接興趣。對孩子而言,學習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讓爸爸媽媽滿意”而已。

可想而知,當孩子學習的唯一動力成了爸爸媽媽,說多麼可悲的事情。

那些孩子上學以後,爸爸媽媽整天追在屁股後面累死累活,承擔著原本應當孩子自己承擔的學習責任的父母,正是當初“破壞孩子學習興趣”的做法,所釀成的苦果。

追求卓越、自我實現,本就是一種本能的需求,每個人都是這樣,包括孩子。

如果孩子不願意,那麼:

  • 會不會因為這個“興趣班”本身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存在不符合孩子心理發展規律的地方?

  • 孩子的個性特點,和這個“興趣班”有不太適合的地方?

在發生問題的時候,為什麼習慣於去質疑孩子,而不是去質疑興趣班呢 ?

有關孩子“興趣班”,看這一篇就夠了

3. 空閒“內存”不夠,影響孩子心智發育

孩子的思維,大多是天馬行空的“發散思維”。

比如,被問起“磚頭可以做什麼”時:

成年人的回答可能是唯一的: “造房子”;

但如果是孩子,他們或許會有各種各樣的答案:

“可以當板凳”

“可以當小動物們的床”

“可以頂在頭上當皇帝的帽子”

“可以當做筆,在地上畫畫”

……

是的!

一個人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是分不開的。那是孩子一生的寶貴財富。

一聽到別人報了某某興趣班,就心急火燎地跟上的那些家長,一般比較焦慮,而且功利性較強。

他們往注重那些 看得見的 “成果”:

  • 這次孩子學會幾個字了?幾個單詞了?會彈幾首曲子了?

  • 孩子學的這些東西,對考入好的學校、好的班級有沒有好處?

  • 孩子學的這個特長,以後升學能不能加分?

  • . . . . . .

於是,他們會更傾向於選擇那些 “知識灌輸型” 興趣班。

而知識的學習,更偏向於“聚合思維”,過早地讓孩子進入到知識層面的學習,會阻礙孩子的發散思維,阻礙孩子創新思維的發展。

孩子的頭腦就像一部電腦,裡面也有“內存條”。

當孩子的空餘時間被“興趣班”塞滿,那麼他就沒有多餘的內存來“運算”,來進行總結、記憶與運用了。

有關孩子“興趣班”,看這一篇就夠了

03 如何科學理智地選擇“興趣班”

最後,來聊一聊大家最關心的,關於“興趣班”的選擇問題。

不是不要報,而是要用心選!

1.重形式

首先,我們在選擇興趣班的時候,要考慮到 孩子的個性傾向,考慮到 孩子心理發展規律

可以帶孩子去參加一些體驗課,然後詢問孩子感受。

同時,爸爸媽媽也可以在旁邊觀察課程的設置。

  • 比如 :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所以面向孩子的課程,需要有 : “單位時間短,重複性高” 的一個需要。

  • 比如,一些爸爸媽媽會覺得學樂器,那就要一對一的好。

    其實未必 !

    在日本擁有60多年的“雅馬哈音樂課程體系”,就是充分考慮了孩子們的年齡特性,他們幼兒期的課程體系以“小組課”為主,課程設計完全遵循孩子“聽,唱,彈,讀”的 認知發展規律,主張讓孩子 在合作中快樂學習,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 另外,家長也需要了解,很多東西不是越早學越好。

    比如說:鋼琴,一般六、七歲以後,孩子手的力度才適合彈奏標準的鋼琴。

    如果盲目跟風,孩子很容易因為手指力度不夠,壞了手型,因為被要求做“超過自己現有能力”的訓練,而打擊了興趣,得不償失。

    這些都需要向老師提前瞭解清楚。

設計出適合孩子發展規律的課程,是老師們的職責所在。

作為爸爸媽媽,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挑選一個既能激發孩子興趣,又能夠長時間地保持這種興趣的“興趣班”。

有的時候,不是孩子不感興趣,而是枯燥的課程形式慢慢磨滅了他們的興趣。

有關孩子“興趣班”,看這一篇就夠了

2. 重基礎

曾有一位媽媽諮詢過這樣的困惑 :

她有兩個兒子。

大兒子小的時候,她曾經給他嘗試過鋼琴,可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才發現不喜歡,後來又嘗試了爵士鼓,結果大兒子又不喜歡……

於是,這位媽媽因為失望,打算徹底放棄對小兒子報名 “興趣班” 的想法。

這位媽媽說 :“那麼多的興趣班,那麼多樂器,我總不能每一樣都讓孩子去嘗試,有沒有什麼標準可以讓我參考?”

其實,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可以先選一些 基礎性質的課 讓孩子嘗試。

再舉一個學習音樂的例子。

音樂,相對於具體樂器來說,是一個比較基礎,比較大的範圍。如果選擇單一的樂器讓孩子去嘗試的話,失敗率可能會很高。

學習樂器,都離不開音樂,離不開樂理。

當我們還不確定孩子喜歡什麼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參加一些音樂課程的學習,等到孩子在音樂課上對各個樂器的音色、表現特性瞭解之後,這時候孩子頭腦中才會有概念,由此作出的選擇堅持下去的概率就會高。

同時,具有一定音樂基礎的孩子,學習樂器的進步也會比小孩子要快。

“雅馬哈音樂教育體系” 就十分注重:幼兒期孩子的基本音樂素質的培養,在他們的課程體系中,對於學齡前兒童,一般都是些 重體驗重素質重合作 的音樂課。

有關孩子“興趣班”,看這一篇就夠了

3. 重能力

世面上的興趣班,主要分為兩類:

一種是:知識灌輸型;

一種是:能力培養型;

根據之前的說明和分析,大家都已經瞭解“知識灌輸” 對於孩子現階段心智發育、發展的一個弊端。

“能力”說到底就是:一個思維,一種問題的解決,一種超越常規知識經驗的簡單運用,產生屬於自己的、新的解決方案。

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是一種需要從小培養的思維習慣。

一旦孩子過早習慣於“已有知識經驗”的使用,便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造成認知的狹隘,阻礙其創新能力的發展。

有關孩子“興趣班”,看這一篇就夠了

舉一個形象而又簡單的例子:

大家有沒有想過“畫匠”和 “畫家” 的區別在哪裡?

“畫匠”,只不過是按照設計師的圖紙(什麼地方畫上什麼顏色)把已經設計好的東西畫出來,是 一種沒有思想的簡單勞動。

比如:那些馬路上畫廣告牌的美工,他們都屬於“畫匠”這一類。

而“畫家”,他們擁有自己的思維與創作能力。他們可以為了表達某一個情境,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畫面。

兩者間的價值,有著天壤之別!

如果說,重視 “知識灌輸” 而疏於“能力培養”,那麼即便由於現有考試製度的侷限性,孩子還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成績,當他們一旦踏入社會,來到工作崗位,他們能為這份工作貢獻出多少自身價值,都有賴於他們自身的能力。

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招聘的這個人:

  • 能夠解決怎樣的問題?

  • 給公司帶來多少價值?

  • 創造多少財富?

而不僅僅是:

  • TA 學歷是什麼?

  • TA是否畢業於名校?

  • TA 的在校成績如何?

放眼望去,在我們身邊:“本科生” 領導 "博士生" 的情況,也並不稀奇。

所以,爸爸媽媽必須要有一個長遠的目光,要把目光放到孩子的未來:未來的工作、未來的就業、事業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讀書階段的 “成績” 而已。

在這裡,又要再次提到 “雅馬哈音樂中心”,他們著眼於孩子音樂綜合素質的培養,他們的教學目標是:能夠讓孩子具備 “玩音樂” 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照著譜子彈奏。通過掌握一些“和聲”“音程”之間的基本規律、關係,鼓勵孩子自由創作。

有關孩子“興趣班”,看這一篇就夠了

因為筆者曾經作為一名日語翻譯的身份,在雅馬哈音樂中心擔任過工作,深度參與過他們的教學,對於他們的一個教學思路、目標、形式十分了解,所以在本文中多次使用了“雅馬哈音樂中心”這樣一個例子,為大家進行解析。但絕無廣告之意。

同時,我也相信在其他地方,也一定有像 “雅馬哈音樂課程體系” 那樣,在注重孩子 興趣

能力認知發展規律 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興趣課程。

分析了那麼多,最後還是想提醒各位爸爸媽媽:

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的選擇權!

從來就沒有“被迫的無奈”,只有自己選擇放棄。

無論何時,您都擁有這樣一個選擇,那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