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將軍在長沙會戰中爲何能數次打退日軍?

自在由心

武漢會戰、廣州戰役結束意味著中日進入相持階段。其主要原因就是日軍的進攻達到攻擊頂點,中國軍隊在調整整頓後,戰力可以維持平衡。我們藉此即可分析抗戰相持階段的一系列戰例。

1、日軍到達進攻定點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到攻擊頂點。所謂進攻的頂點是指攻者因戰線擴大,補給線延長、物資缺乏等原因,進攻能力達到最大限度的那一點

日軍佔領武漢、廣州後,對日軍而言,集結大兵團進行大規模攻擊困難很大,對於中國軍隊而言,空間換時間戰略基本達成。所以總結戰例發現相持階段勝負相當

1939年:南昌戰役,負。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勝。桂南會戰,平。

1940年:五原戰役,勝。棗宜會戰,負。豫南會戰,勝。

(長沙會戰)

1941年:上高戰役,大勝;中條山戰役,大敗;第二三次長沙會戰,勝

1942年:浙贛戰役,平;鄂西會戰,勝。

1943年:常德會戰,勝。

通過相持階段的重大會戰會發現,如果一方沒有大規模生力軍抵達(如豫湘桂會戰日軍的集結兵力),很難取得重大戰果。在雙方判斷都較為正常的情況下,基本就是日軍攻擊,中國軍隊拉長縱深,在消耗敵軍後,進行反擊,恢復到戰前狀態

三次長沙會戰無疑都是如此。

2、中國方面作戰決心與戰術正確

中日實力對比消漲是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畢竟戰爭是能動性與偶然性非常集中的領域。

中國軍隊能取得長沙會戰的勝利和能定性有很大關係。

薛嶽在武漢會戰南線、蘭封會戰都已經負責方面作戰,取得不小的戰果,是優秀的將才。

在長沙地區,因地制宜,摸索更適合的戰術。最終以“天爐戰法”問世。

(第三次長沙會戰)

而且湖南是重要的產糧區,得失對國府非常重要,守住湖南的決心也特別大。

後者能提供更多的兵力裝備;前者能使之更有效發揮性能

如此情況下才取得長沙戰役的勝利。

(薛嶽)

總結:

在日軍到達進攻頂點後,中國軍隊統帥部有強大的作戰決心與物質準備,再採取合理的戰略戰術,是能擋住日軍進攻,甚至取得勝利。

但準備不足與戰略戰術不佳,結果就是中條山了。

參考文獻:

趙楚.《王子壯日記》中的宜昌淪陷始末[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9(01):7-10.

鍾健. 蔣介石與抗日戰爭幾個問題之研究[D].浙江大學,2016.

張雲.淞滬會戰研究述評[J].軍事歷史研究,2014,28(03):75-83.

隆鴻昊. 抗戰時期第九戰區軍事史研究[D].首都師範大學,2014.

陳紅民.略論抗戰相持階段國民政府的軍事戰略——以南嶽軍事會議和長沙會戰為中心的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105-112.

曾景忠.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研究述評[J].抗日戰爭研究,1999(03):77-101.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長沙保衛戰是中國曆次抗日戰役消滅日軍最多的戰役。它始於1939年,止於1944年。歷經四次重大戰役。中國軍隊取得了戰略性的重大勝利。阻止了日軍佔領長沙軍事重鎮,打通南北交通要道,快速出兵海外,奪取洞庭湖這個中國重要產糧區的戰略目的。是薛嶽將軍奠定他國民黨百戰名將,中國抗日第一將的巔峰戰役。


1939年9月,日軍在江西、湖北不斷調兵遣將,意圖侵犯長沙。國民黨政府為保存實力,下令第九戰區司令薛嶽撤出長沙。薛嶽將軍反對撤軍,仍然命令手下軍隊繼續抵抗。蔣介石於是派出陳誠、白崇禧來勸說。薛嶽將軍擲地有聲:“軍人守土有責,不忍輕言撤退。”同時表示他的軍隊士氣旺盛,一定能取得戰鬥勝利。在將軍的堅持下,蔣介石10月2日下達命令,堅守長沙,展開對敵寇反攻,給予猛烈打擊。

第一次長沙保衛戰戰鬥開始,薛嶽將軍下令各部軍隊迅速進入戰鬥位置,湖南民眾也主動踴躍協助軍隊作戰。而日軍由於湖南道路被破壞,機械化部隊一時不能進入,導致孤軍深入。戰鬥歷時5天,10月6日,在國軍猛烈打擊下潰敗120公里。國軍收回戰鬥之前丟失的新牆河,恢復了之前防禦區域。


此後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長沙保衛戰,薛嶽將軍都取得了勝利。1944年,第四次保衛戰由於已經達到戰略目的,在國民黨中央的命令下,薛嶽將軍才退出長沙。四次戰鬥國軍總計殲敵10.7萬餘人。是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長沙保衛戰極大的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讓敵人清楚在中國土地上無法為所欲為。國際上認識到中國人民的真正力量和潛力,開始把中國視為一個可靠的戰略盟友,極大的提升了中國的戰略地位,具有重大的軍事意義和政治意義。

薛嶽將軍個性剛毅,記憶力驚人,用兵注重謀略。他通曉長沙地理,戰場上每一塊土地都瞭如指掌。他戰鬥信念堅定,每當戰役開始,絕不輕易改變作戰決定。看到機會他會不惜犧牲,以雷霆之勢猛烈打擊。毛主席就非常欣賞他,曾在新四軍成立時感嘆:“我軍有了幾十個薛嶽了”。還讚揚他:“薛嶽將軍是一個愛國、愛民族的好同志,對西南戰略轉折有著重要意義”。


他創造著名天爐戰法,在預設戰場,前期以各種手段消耗敵人,挫其銳氣。後期在決戰戰場,用優勢兵力,對敵反包圍進行殲滅性打擊。因敵之變化而變化,如爐煉丹,故名天爐戰法。在前三次戰役中,日軍不出所料“自投天爐,予我融化之機”。其中取得最輝煌勝利的第三次戰役殲敵達到5.6萬餘人。充分體現了薛嶽將軍傑出的軍事才能。

此戰後國內國際給予了薛嶽將軍極高評價。蔣介石在日記中得意道:“此次長沙勝利,實為七七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


美國海軍部長諾克斯說長沙勝利是同盟國共同之勝利,為打擊整個軸心國之勝利。

此戰後蔣介石被任命為印緬戰區盟軍最高統帥,英美宣佈廢除與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同時美國還給予中國五億美元戰爭援助。

薛嶽將軍名垂青史,光耀千秋。


滄海歷史春秋

有網友問:薛嶽將軍在長沙會戰中為何能數次打退日軍? 日軍三番五次攻不下長沙,原因是什麼?我先說說三次長沙會戰的我國軍隊部署,就能分析出薛嶽戰術的精髓所在。

在第一次長沙會戰,武漢地區的日軍,分駐江南、江北,與我國在該地的重兵對峙,若組織較大規模的進攻,最多可抽出一半的兵力且持續作戰時間也不會太長。因此,決定誘敵深入,並且在長沙以北地區,即對敵進行反擊。

具體戰術就是,我國軍隊,以湘北方面利用既設數線陣地,逐次抵抗,換取時間,消耗敵人。如敵進入第2線陣地時(汨羅江一線),應以幕阜山為根據地,猛襲敵之側背;萬一敵進逼長沙時,應以預伏於長沙附近及其以東部隊,內外夾擊敵人。

1941年,第2次長沙會戰,日軍根據1939年9月向長沙地區進攻,因兵力分散而受挫的教訓,確定這次進攻須增加兵力,使用齊頭並進相互策應的作戰方法尋找守軍主力作戰。日軍第11軍4個師團又5個支隊、於9月初即向岳陽、臨湘以南的新牆河北岸地區呈橫式進行集結。

我國軍隊的戰術還是,在湘北方面,則誘敵主力於汩羅江以南之金井、福臨鋪、三姐橋以北地區,反擊而殲滅之。

第9戰區也集結了13個主力野戰軍,多個游擊隊作用的挺進支隊,還有4個炮兵團又2個炮兵營,在兵力上處於絕對優勢。

在湘北正面新牆河由西向東至幕阜山的第一線,部署第4、第58兩個軍;在第二線的汩羅江兩岸,部署了第37軍;在長沙與瀏陽之間部署了第26軍;在主戰場的西側湘江兩岸部署了第99軍;在主戰場東側的山區部署了第20軍;以在江西省分宜、新餘地區的第74軍作為預備隊。再次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口袋陣。

為了策應香港作戰,牽制第9戰區的部隊南下,日軍又發動了第3次長沙會戰。我國軍隊戰術是在敵攻向長沙地區時,主力以粵漢路以東的幕阜山、九嶺山區和粵漢路以西的湘江沿岸水網地區作依託,一部利用新牆河、汩水、撈刀河、瀏陽河,進行正面層層抗擊,並破壞這一帶的道路和橋樑。當日軍進攻至長沙附近,兵力已經分散,補給線隨之延長,部隊己很疲勞將返回時,第9戰區則以機動部隊從正面進行反攻和追擊。

3次長沙戰役的精髓有幾個,一個是地形合適防禦,一個是我國精銳主力部隊雲集,幾乎所有優良武器都在這裡,而且是重點補給地區。一個就是日軍投入的兵力不夠。


深度軍事

數次打退?但是總體長沙還是讓國軍丟了人,老蔣很是惱火,所以最後把58師師長廖齡奇槍斃,副師長張靈甫接任。



二戰長沙,74軍的58師這個師是74軍三個師傷亡最重的,廖齡奇後來被槍斃。(張鍾靈接任)不過廖被槍斃,實際責任到底有多少?貌似是因為擅離職守,廖的確有違背軍令的事實。但是他正在請婚假,廖是帶著氣脫離部隊了,開戰後趕回部隊,打完有怨氣又走了。(別說打仗,有時大規模演習都不會批准婚假的)



王耀武要他撤退到瀏陽,他擅自去了株洲。他對王耀武有火,就扔下部隊去結婚…而且,是在戰時。殺他是有點重了,但是也不過分。(不過上高會戰和二戰長沙之間有四五個月的休戰間隙)據說薛嶽也有些不喜歡廖齡奇,長沙薛拿他替罪羊,蔣介石也同意了。




另外,長沙是守軍戰力不行,配了這麼多重武器和彈藥,都丟給日軍了,75和150炮彈就丟了上萬發,有罪;還有野炮19門,山炮24門。對抗戰國軍而言,上萬發炮彈絕對是寶了…竟然連基本的破壞都沒有去做。(炮兵主要佈置在嶽麓山上,都丟了)日軍真是發財了!

一次丟這麼多重武器,這在抗戰八年也難得一見,炮兵指揮官居然沒槍斃。(還有美式反坦克炮,全新的,連炮彈剛運來了,都被日軍繳獲了)長沙和衡陽,日軍也算是打得都很吃驚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中日雙方一共進行了四次長沙會戰,言簡意賅地說,第一次1939年日軍僅佔領長沙1天即不得不退出,平手;第二次1940年日軍為了救援宜昌被圍的13師團,在戰役中途反轉,其實薛嶽虧損;第三次1941年底日軍攻不下長沙被反包圍,大敗。

第四次日軍兵力空前 ,薛嶽失守長沙,即1944年國民黨軍隊的豫湘桂大潰敗。所以三番是有的,五次不到薛嶽丟了長沙。



1,湘北戰場水道縱橫,不利於日軍的重裝行動和輜重補給,從日本第11軍的前指所在地岳陽開始往南,橫貫新牆河、撈刀河、汨羅江和瀏河四道河流,薛嶽發動湖南軍民破路毀田灌水,使日軍行動較為困難,日軍每次攻擊到長沙附近時,經常因為補給跟不上缺糧少彈。

2,日軍第11軍三任司令官岡村、圓部、阿南每次進攻長沙只能集中三個主力師團和若干旅團級支隊,一般不過10萬人,而薛嶽的第九戰區所轄嫡系中央軍和地方部隊約計30萬人,日軍兵力略顯不足。

而到橫山勇發起“長衡會戰”時,日寇給第11軍大量增兵,南犯日軍高達10個師團,薛嶽確實機會不大。



3,第九戰區有權動用第74軍和第10軍兩個王牌部隊,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關鍵時刻頂得上的作用,74軍裝備精良戰意旺盛,尤其是李玉堂第10軍的死守長沙,才促成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

4 ,湖南民眾的大力支持,不得不說三湘大地百姓還是彪悍勇武的,到處都有抵抗。薛嶽以九戰區司令兼湖南省主席,在上面陳誠的鼎力支持下 ,可以有效調動一切力量抗敵,這是其它戰區無法比擬的。



5,羅卓英第19集團軍在贛北地區神一樣的存在,尤其是上高戰役徹底摧毀了南昌日軍的攻擊信心,使贛北日軍每次都不能從側後威脅湘北戰場,從而讓薛嶽放手迎擊正面之敵,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功在民族。

6,陳誠第六戰區的有效策應,第六戰區以“土木系”中央軍主力為基幹駐防鄂西及三峽,也是日寇第11軍的作戰區域,每當薛嶽困難,六戰區都會反擊當面日軍圍魏救趙,宜昌又是日軍大本營明令確保的,11軍兩頭奔命也是弱點。



雖然第四次長沙會戰以失敗告終,但是薛嶽畢竟堅守湖南大部五年之久,實際上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主戰場,是積貧積弱之中國“苦撐待變”的功臣,不該忘卻。


完全手打,若有同道,點撥關注。


度度狼gg

首先要說長沙會戰是在什麼情況下爆發的?大家都看過電視劇。薛嶽將軍在長沙四次會戰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發揮了他軍世才能與指揮藝術。長沙會戰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爆發的?首先講中國軍隊經過了抗戰幾個階段?剛開始中國軍隊處於手勢,處處被動挨打。第二階段是處於相持階段,第三階段就是處於戰略反攻階段。長沙會戰爆發,剛好處於相持階段到反攻階段時期,剛開始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的鐵蹄長期直入,幾次大的會戰當中,中國軍隊都損失慘重,比如南京保衛戰、山西保衛戰、武漢保衛戰、中國軍隊都處處處於被動挨打的地步。因為剛開始的時候日軍集中的優勢的部隊與空中力量。對於我國軍隊進行狂轟亂炸,由於我軍缺乏防空力量與機械化作戰部隊,日本人進攻很順利,日本人的囂張氣煙達到了高潮,一直追著國軍打,有點驕兵必敗的,現象顯現出來。而被動挨打的國軍所有的將士都想要用一場戰爭的勝利來,先刷前恥,都憋著一股勁要跟日軍死拼出個魚死網破出來。來長長中國軍人的士氣,再加叛降日本人的事件不斷重演,國民黨中央軍事會議全體高級將領也希望打出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遏制叛降事件不斷上升,長沙會戰在全體中國人民的支持下,薛嶽將軍佔著的天時地理人和的優勢,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悲壯可歌可泣的保衛戰。長沙保衛戰也是得到蔣介石認可的全力支持的一場真正偉大的抗戰,由於日軍習慣了,空軍機械化為先頭部隊,對中國軍隊展開地毯式的轟炸已進攻,長沙保衛戰當中的地理優勢中國人發揮到了極致,薛嶽將軍利用有利地形與天氣,因素。巧妙的利用湖南長沙地理優勢,利用湖南長沙錯綜複雜的水系優勢把日軍機械化部隊引八道路泥濘的田埂當中無法發揮日軍的優勢,再加上日軍輕敵冒進,以為這次長沙保衛戰會跟前幾次保衛戰一樣被日軍輕易的拿下。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中的薜嶽將軍的天爐戰法,從幾次長沙保衛戰來說不得不說,老天爺都在幫我們中國。天氣因素也很關鍵,每當戰爭進入關鍵時期,老天爺都會及時的下一場大雨。讓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動彈不得,讓日軍的後勤補給出現困難,這些都離不開天氣,因素與老天爺的幫忙。長沙會戰的勝利不得不說是中國人民在反抗日本侵略者取得最為偉大勝利當中的一次決定性的鼓舞士氣的勝利,她增強了,全體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與反抗日本侵略者入侵的決心,為中國人民反抗法西斯日本的侵略取得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勝利基礎。i


鐵木真165163663



第一,薛嶽是抗戰老將,中日軍隊的22次大規模會戰薛嶽基本都參加了,對日軍戰力,戰法瞭如指掌。


第二,國民政府對長沙保衛戰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薛嶽提出的要求基本都答應了,物資彈藥充足是重要因素。

第三,地理優勢。長沙周邊是水網地帶,山水相隔,本身就是天然障礙,政府發動群眾犁路為田,更增加了日軍機械化部隊推進的難度。而幾乎靠兩條腿行軍的國軍卻可以依靠山川地形運動作戰。

第四,天爐戰法的作用。天爐戰法是薛嶽根據長沙地形結構,結合日軍作戰特點制定的作戰方法,其精髓就在於後退決戰,這種戰法對驕橫的日軍來講還是很實用的,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嶽就是靠天爐戰法大獲全勝。



第五,各條戰線同時發力,包括正面戰場,敵後戰場,情報戰線,長沙市民,國際援華服務隊等全部投入,各司其職,全力以赴,在薛嶽指揮得當的前提下,各條戰線都發揮作用,形成了對日軍由量變到質變的優勢。


毒刺劍客

首先我們來看日軍為什麼一定要拿下長沙。經武漢會戰與廣州會戰,日軍已掌控兩大重鎮。而國軍手中的長沙打斷了兩者的聯繫。拿下長沙,日軍便可打通南北鐵路線,並幾乎吃掉整個中國中部。另一方面,由於出宜昌至重慶的水路地勢險要,日軍難以展開,要進攻中國的西大後方,必借道長沙。所以長沙,日軍勢在必得。



當時國軍高層是如何決策的呢?第一次長沙會戰前,蔣介石沒把握守住長沙,一夜之間9次打電話給薛嶽,叫他撤退。誰知,薛嶽固守的意志很堅定,放出“長沙不守,軍人之職何在”的狠話。


薛嶽將軍為什麼有這樣的底氣呢?

我們看一下長沙的地理位置。

1938年11月,日軍攻陷湘北重鎮岳陽,和長沙隔洞庭湖平原相望,進攻路線必然是溯湘江南下。然而這條通道西邊是廣闊的洞庭湖與湘江水系的天然屏障,東邊是崇山峻嶺的湘東山地,兩道天塹包夾著這條通道,讓日軍的進攻方向選擇餘地並不多。 在這條通道上,又有由北向南的新牆河、汩羅江、撈刀河與瀏陽河四條天然防線,不利於日軍重武器與機械化部隊的行動。

薛嶽認為合理利用有利地形,化被動為主動,可以痛擊來犯之敵。

長沙會戰讓薛嶽的軍事才能得以充分發揮。面對來敵,他獨創“天爐戰法”,主動後撤,讓出空間,令後撤之軍繞到後面對敵軍實施有如“天爐”一般的包抄攻擊。他還下令將原有道路破壞,動員老百姓把糧食藏起來,使得日軍機械化部隊在泥潭之中無法前行,就地補給也跟不上,完全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三次長沙會戰共殲敵十餘萬(這個數字應有水分),大大提振了國人的抗日決心。薛嶽將軍在抗日戰爭中除了長沙會戰,還有萬家嶺大捷,幾乎全殲日軍106師團。薛嶽當時被稱為“抗日戰神”。



自在由心

自武漢和廣州失守後,長沙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長沙東可到廣州,南下可直廣西,往西可到重慶。長沙也是重要的交通線,蔣介石是打算放棄長沙,但薛嶽主張堅守長沙。


四次長沙會戰,薛嶽指揮了三次,日軍三次都沒有攻破長沙。進攻長沙的日軍第11軍也不是吃素的,下轄第6師團、第9師團、第27師團、第101師團和第106師團,指揮官分別為岡村寧次、圓部和一郎、阿南惟幾。

我認為三次長沙會戰薛嶽能打退日軍進攻的原因如下:

1、薛嶽個人的指揮才能。薛嶽畢業於保定軍校,作戰經驗豐富。在武漢會戰期間取得了“萬家嶺大捷”,差點全殲了106師團。長沙會戰時薛嶽採用了“天爐戰法”,相當於誘敵深入,戰法得當。

2、國軍作戰給力。抗戰並不是中央軍一家出力,薛嶽的第九戰區有兩大王牌,分別是第74軍和第10軍,兩支王牌軍被稱為“虎賁軍”和“泰山軍”。除此之外,雜牌軍也很出力,如川軍楊森的27集團軍下轄的20軍,軍長為楊漢域。


歷史軍魂

在談論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先看看張發奎將軍的一段話:“我感覺敵人能攻佔任何他們想要的目標;倘若他們沒有佔領某地,那是因為他們不想要。在整個抗戰期間我思路一貫都是這樣。一切都是時間問題。”(《張發奎口述自傳》第256頁 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因此,薛嶽將軍能在長沙會戰中數次擊退日軍,是因為日軍本就不打算攻佔長沙。所以,更不存在日軍三番五次攻不下長沙的原因。

(正在修築工事的中國軍隊)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稱贛湘作戰。在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拚殺,雖然最後武漢三鎮淪陷,但日本人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被徹底粉碎。於是,日軍急需尋找一個再次與中國軍隊主力決戰的機會,企圖再次擊潰中國軍隊主力,以達到速戰速決的侵華目的。第一次長沙會戰就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打響了。

日軍此戰的目的是很明確的,是要“在最短期間內,捕捉敵第9戰區主力部隊,將其殲滅”(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著:《中華國民史資料叢稿譯稿:長沙作戰》第6頁)。而日軍指揮官岡樹寧茨在制定作戰計劃中也說:“實施本作戰時以奇襲為主,儘量在短期內結束戰鬥,然後恢復大概原來態勢。”(日軍第11軍《江南作戰指導大綱》)注意裡面“然後恢復大概原來態勢”這句話。所以說,日軍並沒有一舉攻下長沙的準備。

(英勇的中國軍隊)

第二次長沙會戰,“第十一軍把這次作戰目的定為:‘為粉碎敵人的抗戰力量,給西部第九戰區軍隊一大打擊’。軍首腦一有機會就強調這次作戰的目的,絕不是‘佔領地方’和‘奪取物資’……”。(《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三卷第二分冊》158-162頁)

1941年12月,已任日本第11軍司令阿南惟幾率領5萬餘日軍再次進攻薛嶽部近30萬人,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此戰,頭腦發熱的阿南倒是想打下長沙的,但兵力與國軍不成比例,當然戰役目的是不會成功的。第四次會戰就不說了。

(在長沙城外觀察的日軍)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長沙會戰實際戰果與宣傳戰果是有出入的。雖然日軍的資料並不可全信,但是有參考價值的,至少與有許多地方與實際戰況是可以互證的。

但不管怎麼說,長沙會戰,中國軍人是表現出無比的英勇與犧牲精神的,從會戰效果來看,不管日軍攻打長沙是何目的,中國軍隊都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大長了中國軍民堅決抗戰的勇氣與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