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從「裝」耐心開始,打罵不解決問題,憤怒時要裝作冷靜!

前幾天,我們幾個同事討論了這樣一個話題:對孩子暴躁、沒耐心、苛責、打罵,是不良教育方式,那麼如果——

明明氣得要死,卻還裝作對孩子接納和理解;

明明喜歡看手機,卻在孩子面前裝作愛看書;

明明夫妻雙方對教育的觀點不一致,但孩子面前還是裝作統一;

……

這樣表裡不一的行為,到底是好是壞?對家庭教育有正向作用嗎?

同事們很快分成三派觀點:

  • 如此表裡不一,終會精神分裂;
  •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終會洞穿一切;
  • 支持“裝”!如果裝的時間夠長,對家庭教育一定大有裨益!

我持第三種觀點。

好父母,從“裝”耐心開始,打罵不解決問題,憤怒時要裝作冷靜!

誰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憑什麼一上來就要求做到表裡如一式的完美!

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不是上帝,怎麼可能一眼看穿父母!

再退一萬步說,看清又怎樣,裝耐心的父母,不正是努力向好的優秀父母嘛!

孩子確實有他們的敏感,比如:父母要離婚了,即使不和孩子說,孩子也會有感覺。

但孩子的直覺,僅限於對身邊熟悉,同時自己又不參與的事,同理“旁觀者清”。

至於說“裝”著“裝”著會分裂的,估計只是搞笑。瞭解精神分裂概念的,就明白,父母裝耐心,絕對不會導致精神分裂。

好父母,從“裝”耐心開始,打罵不解決問題,憤怒時要裝作冷靜!

為什麼支持父母剋制自己極端情緒,在孩子面前努力保持耐心、包容、接納、理解?

1,學任何一個技術,早期都從”裝“開始

父母通過各種學習渠道,明白了什麼是好的教育方式,但從理論到實踐還有個過程,有時候碰到問題,又忍不住火起,怎麼辦?剋制一下唄,把孩子當領導,當同事,這樣就比較容易剋制住。

其實,學任何一樣東西,早期都這樣,比如:學習演講,邏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曾說“第一次演講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並且熟練到已經覺得沒什麼好緊張了,但一上臺還是緊張,怎麼辦?那就裝唄!只要你裝作冷靜,不緊張,沒人會知道你手心正在冒汗。“

2,“裝”傳達出的是一種下決心改變的態度

我以前在企業工作時,面對客戶提出的問題,有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但客戶又心急火燎,似乎隨時會拍桌子走人,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是:自信展露——我們有能力解決,且願意負責到底的——態度。

相信我,一旦你表露出這樣的態度,對方便會給你信任。

態度決定一切,為什麼有人知道,也不願意提供這份態度?因為態度本身就是承諾,和努力學習一樣,都很難,但同時,都應該被尊重。

好父母,從“裝”耐心開始,打罵不解決問題,憤怒時要裝作冷靜!

3,能“裝”的人,至少已明白什麼是好的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在他創立的《心學》中說:知行合一,世上根本不存在單純的行,因為有行必有知。

意思就是:人的所有行動都受到思想的支配,如果沒有足夠的思想支配,那麼根本就不會有行動。

用在本題,就是如果父母有行動“裝”,那麼至少思想上,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之前的不良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而沒有行動的父母,很可能還停留在,認為都是孩子原因造成的教育失敗。

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現代西方心理學中的第二大流派——赫赫有名的認知行為療法,也認為:認知可以改變行為,但同時,行為也可以影響認知。

也就是說,只要有行動,且持續時間夠久,對事物的看法便一定會改變。

好父母,從“裝”耐心開始,打罵不解決問題,憤怒時要裝作冷靜!

貝克漢姆的妻子維多利亞,被網友稱為“人生贏家”,因為她擁有最帥的老公、兒女雙全,且還有自己的服裝品牌,近年來公司不斷贏利,成長迅猛。

但人生贏家也有低谷期,好在維多利亞挺過來了,事後她接受採訪說:如果我頹廢,發胖,那麼我的對手就知道我的公司出問題了,所以,無論出於對公司負責,對員工負責,我都必須一直裝下去,事實上,我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了。

其實“裝”,就是“剋制”、“修煉”、“努力”,如果一個人能“裝”上一輩子,那他已是這方面的專家高手了。

—End—


處處有心,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對兒童及青少年、家庭、婚姻方面的心理諮詢有長達10年的工作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