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總是志向高遠但缺乏行動?

粉絲朋友們,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講一講職場上的一些事。

成長的困惑與焦慮

在職業成長的路上,我們會碰上很多的困惑與焦慮,但是追根到底,我們會發現困惑與焦慮無非來自於兩個主要原因:沒有方向,缺乏行動。

因為沒有方向,不知道到底我應該做什麼樣的職業選擇,該進入哪個行業,該改善哪方面的能力,所以困惑。

為什麼我們總是志向高遠但缺乏行動?

而沒有行動,又會讓我們變得極度焦慮。明明我覺得做這件事是正確的,也知道有什麼方法去做,可是一到行動上,我總是做不到。

因為做不到或無法堅持,我會更加焦慮,甚至對自己產生懷疑。

一個故事

最近看奇葩大會,心理諮詢師李松蔚分享了一個故事,視角非常有趣。

有一位年輕職員,在公司做項目,老闆答應他,項目結束的時候就發一筆獎金給他。結果你能猜到,項目完成了,但答應的獎金卻沒了音信。他開始非常糾結,這種情況下,到底應不應該去找老闆要呢?他很怕面對老闆談這樣的問題。

這時李松蔚老師叫住了將要離開的年輕人,問他:“你明天真的回去要錢嗎?”

年輕人回答:“估計大概可能吧。”

“有多大可能性去要?”

“大概10%總是有的”(等於不會去要)

後來追問下去,才發現原來這個年輕人經常碰到難題的解決方式是,他每一天都想要去採取行動解決一些事,可第二天他就慫了,算了吧,再等等沒那麼著急。

為什麼呢?

他是這麼說的:“想起小時候,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了,回家和媽媽說,媽媽反而怪我,‘你怎麼這麼慫,別人欺負你都不知道怎麼還手的,不知道捍衛你的權利啊?明天就去強硬的和小朋友說。’當時他答應了,可第二天還是做不到。導致他後面一段時間,每天去幼兒園,都有很大心理壓力。”

在後面的人生裡,遇到很多難題,他都會想起媽媽在背後給他的壓力。這次要錢的事是一樣的,其實他是在隔著20年和媽媽在喊話,我就是我,我很慫,你不要推著我做這件事。

李松蔚和他說,要不要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做個選擇。

你有兩個選擇,一面是什麼都不做,承認我就是一個很慫的人,一面是做自己希望去做的事情,但是面臨衝突。如果選擇什麼都不做,那就說明第一句話比第二句話更重要,價值更大,就看你是否可以承受選擇的結果。

最後那個年輕人終於明白了他不採取行動的內在原因,以及如果採取行動的背後的深層思考。

第一個諮詢師和李松蔚的區別在哪裡?一個看方法,一個看動機。

為什麼我們總是志向高遠但缺乏行動?

一、方法與動機

你希望擁有一個魔鬼身材嗎?

你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嗎?

你希望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嗎?

你希望成為一個人人尊重的領導者嗎?

來,我和你分享一個21天的速成法。

市面上充斥著大量的方法論,教你如何開始各種行動,很多方法也是有效的,但是隻針對少數人。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買了一年的健身卡只去了兩次,買了一堆網課,卻一直沒有打開。

為什麼我們總是志向高遠但缺乏行動?

我們很容易讓短期的方法論掩蓋住了長期動機論,因為這個社會太浮躁和急進,所以哪裡有什麼耐心等待事情慢慢出成果,21天瘦上18斤才是我們的社會主流基調。

因為追求短期見效,一旦看不到成果,快速放棄是必然的。

能夠真正帶來長期行動和改變的不是方法,而是找到內心的深層動機。

什麼是動機,動機就是一系列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驅動因素,包括:

1. 願望與需求的強烈度

2. 達成目標的獎勵

3. 自己和他人的期望

動機會驅使人去採取行動,並且全力投入,持之以恆,哪怕遇到困難也不放棄。

為什麼我們總是志向高遠但缺乏行動?

二、瞭解自己的深層動機

當我們決定要去做一件事,一定會有一個動機,就是我為什麼會去採取行動。

拿枯燥的健身舉例:

有些動機是從外界來的,比如別人對我的期望 ——老婆說:看你的肚子,該運動一下,減減肥了,要不我嫌棄你了。

有些動機是從自己內心來的,比如我的夢想 —— 我想要四十歲還有個健康的身體平坦的小腹,完勝99%的人,像王德順一樣。

內在和外在的動機又各有正反兩個因素(見下圖):

為什麼我們總是志向高遠但缺乏行動?

比如我為什麼每天要去辛苦工作:

內在正因:挑戰,願望,激情,滿足,自我實現 (因為要成就一番事業所以努力工作);

內在反因:威脅,害怕失敗,不滿足,缺乏安全感 (因為對未來很擔憂所以努力工作拼命賺錢);

外在正因:他人的認可,經濟獎勵 (因為要得到老闆認可加薪升職所以努力工作);

外在反因: 失業,關係破裂,得不到尊重,經濟與社會壓力,他人的壓力 (明明不喜歡早起上班,但為了不扣獎金還是要上個鬧鐘)。

每一種動機都會是一種有效的推動力,有些對短期行為有用,有些對長期有用。

很多行為背後會有不只一種的動機。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首先了解,你做一件事的深層動機是什麼。如果你沒有選擇一個行動,那麼一定是這個行動的深層動機並沒有你想象中重要。

有很多人抱怨說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運動,其實,一天做100個深蹲也不過就花15分鐘時間,時間其實並不是真實的原因,一定有其他你覺得更重要的事情才是你的深層動機。為什麼人到老了才會戒菸和運動,還不是身體健康比娛樂享受變得更重要。

聰明如你也一定會明白,相對起來,內在的動機會比外在動機在長期行為上能夠給予更大的動力。

只有清楚了自己的深層動機,輔之以合適的方法,才是行動改變的開始。

一個大挑戰與一個小行動

我年輕時運氣比較好,事業發展一直還算順利,很早就開始帶團隊,上司也很認可,所以我一直對自己的領導力感覺很自信。

後來,當我的位置越做越高時,我才發現有時你的優點反而可能會變成你的缺點。

我一直是個追求和諧的人,和大家都能保持良好的關係。在你做中層管理者時,保持和諧是種能力和優勢,意味著你可以取得各方面的認同與支持,但是當你做到高管後,過於保持和諧反而會成為沒有原則的代名詞。尤其在高層,因為戰略方向的理解不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一直不喜歡衝突。這讓我非常苦惱。

我希望能夠增強我的管理勇氣,我該如何採取行動呢?

當時我接觸到一個工具對我啟發很大,通過使用,對我後期管理風格的調整,尤其是管理勇氣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在原來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應用,做了簡化與調整,現在分享給你。

a) 一個大挑戰 (確定你需要改變什麼)

b) 過去的行為 (找出你沒改變之前的行為模式)

c) 過去行為的擔心與困擾(消極動機)

d) 改變的真正動機 (積極動機)

e) 一個小行動 (從一件小行為開始)

我是這麼用的:

a) 一個大挑戰 (確定你需要改變什麼)

  • 提升管理勇氣,勇於面對衝突,勇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意見

b) 過去的行為 (找出你沒改變之前的行為模式)

  • 經常為了保持和諧,不說出自己的真實看法。
  • 在會上經常含笑不語。
  • 當出現衝突時,採取迴避的態度。
  • 說話不直接。

c) 過去行為的擔心與困擾(深層消極動機)

  • 我怕別人不開心
  • 擔心別人不認可
  • 擔心影響關係
  • 我在壓抑自己來成全別人
  • 我其實是不自信的
  • 因為不自信所以不願意失敗

d) 改變的真正動機 (積極動機)

  • 我希望我的意見得到尊重與認可
  • 我希望可以影響事情的發生
  • 我希望能堅守原則
  • 我希望能夠做我自己
  • 我希望我的自信讓我更有力

e) 一個小行動 (從一件小行為開始)

每次會議一定找各種方法說出我的真實看法,如果沒有說出就當成一次失敗的會議。

從那以後,我每次開會無論感覺多不順暢,我都要堅持這個小行動。

一年後,我的總裁和我說,“Joe,我看到了你根本性的領導力變化”。

改變的發生

再說個生活中的實踐吧。

我年輕時身材豆芽型,體育很差,中學大學體育長期不及格,跑個一百米能跑掉半條命,作為男性,身體羸弱讓我一直很自卑。

28歲那一年,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決定把爬珠穆朗瑪峰作為我人生的一個目標,總覺得通過這個可以讓我找到自信。

這個目標是個大挑戰,離我太遠了。怎麼開始?

體能太差,只有從每天早上起床跑步開始。跑著跑著,想想爬雪山要有露營經驗啊,就找了個戶外俱樂部去徒步和露營。 接著就一發不可收拾,開始攀巖和山地車,再後來龍舟,潛水和賽艇到今天。在同齡人中,我已經算是個運動健將,而這一切的改變,都是從每天跑三公里開始的。

這輩子我也許未必能夠爬珠峰,但因為這一個大挑戰,輔之以強烈的深層動機,我由一個小行動開始,引發了一系列小行動,累積成行為的改變。

從大挑戰思考,瞭解深層動機,從小行動入手。

通往目標的路上,我們應該不是在思考就是在行動。

- END -

整理:新華金典理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