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春秋時代就有!齊楚兩國打的不可開交,楚國甘拜下風

“貿易戰”又稱“商戰”,現代詞條的解釋是:一些國家通過高築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限制別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同時又通過傾銷和外匯貶值等措施爭奪國外市場,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報復和反報復措施。“貿易戰”是舶來品嗎?不完全是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五霸”中的政治家們中不乏深諳市場規律充分用市場規律辦事的高手,他們以超人的智慧,長袖善舞,呼風喚雨,幫助執政者解決了當時的經濟與貿易難題,成為了那個時代“大國”外交的慣用手段之一。

管仲就是其中的一位。一位善打“商戰”的專家,一位擅長打貿易戰的高手。

貿易戰,春秋時代就有!齊楚兩國打的不可開交,楚國甘拜下風

華夏第一相管仲

一、管仲自小做生意,摸索出商道之謎

齊莊公五十六年(約公元前723年),管仲出生,其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為了謀生與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失敗,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與經濟經驗。他當兵的時候臨陣脫逃,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齊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前685年),管仲任齊國宰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在商戰中創造了許多佳話。管仲有“春秋第一相”之稱,這可不是史學家寫出來的,是實至名歸。《管子·輕重篇》就收錄了許多管仲用“商戰”而使楚國大敗的史實。

貿易戰,春秋時代就有!齊楚兩國打的不可開交,楚國甘拜下風

管仲與鮑叔牙 千古佳話

二、管仲兵不血刃制服楚國

當時,齊桓公把南方的楚國看成王霸事業上的“假想敵”,整日裡都在琢磨如何削弱楚國。但楚國的軍事戰鬥力很強,這讓齊桓公很頭疼。

管仲告訴齊桓公:要稱霸,辦法很多,未必用兵,用市場的手段即可。

不久,楚國市面上突然出現了一批來自齊國的客商,他們高價收購楚國的鹿,併到處揚言:“齊桓公喜歡鹿,願不惜重金購買!”

在當時,鹿是稀有動物,只有楚國才有,但楚國人僅僅把鹿當作肉食動物,花2個銅幣就可以買一隻。齊國商人一開始花3枚銅幣買一隻鹿,半個月後漲到5枚銅幣一隻。

一石激起千層浪,鹿在市場上走俏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楚國。楚成王高興異常,設宴擺酒大宴群臣。酒宴上,楚成王樂呵呵地說:“10年前,衛國的衛懿公就是因為好鶴,才玩物喪志把國家給玩亡的!如今齊桓公好鹿,難道他不是在重蹈衛國的覆轍嗎?看著吧,齊國很快就會元氣大傷,天下還是寡人的。”頓時君臣觥籌交錯,彈冠相慶,笑語喧譁。

幾天後,這些出手闊綽的齊國商人又把鹿價提高到了40枚銅幣。

人叫人幹人不幹,市場調動千千萬。楚國的農夫們見一隻鹿的價錢居然抵得上萬斤糧食,太有利可圖了,於是都紛紛放下農具,操起獵具到深山裡去捕鹿。在密密的樹林裡到處都有楚國的農民兄弟,後來就連楚國的官兵也都將兵器換成獵具,偷偷去深山裡獵鹿。就是這一年,楚國的大片田地都撂荒了,而銅幣卻盆滿缽滿。

楚國人很得意:原來致富這麼容易啊。

接下來的事情讓楚國人傻眼了,管仲讓齊桓公發佈統一號令,嚴格禁止各諸侯國與楚國通糧貿易。

這下楚國人慘了,糧價瘋漲,銅幣又不能吃。楚王慌了,派人四處買糧,卻都被齊國攔截。逃往齊國的楚國難民多達本國人口的十分之四。

楚國政權因之而風雨飄搖,無奈之下,楚王只好遣使向齊桓公求和,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

管仲兵不血刃,就制服了楚國。

貿易戰,春秋時代就有!齊楚兩國打的不可開交,楚國甘拜下風

商戰有時比用兵還厲害

三、管仲“貿易戰”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第三點很要害

一是因勢利導出奇招,按市場規律辦事。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並沒有亞當·斯密那樣清晰的經濟學說,但他們能暗合“市場像一隻看不見的手”之類的經濟理論,利用市場的調節槓桿,通過具體的經濟活動實踐著其“為生民立命”的民本思想,著實難能可貴。

二是故意散佈流言哄抬價格。管仲其實早就洞察了買鹿這件事會引起的連鎖反應,他廣為散佈“齊桓公好鹿”的流言,不惜拋出銅幣哄抬鹿價,使楚國人再也無心從事農業生產,從客觀上切斷了楚軍的糧源供給,然後不戰而屈人之兵,逼迫楚王臣服,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戰爭慘劇,可謂是古代戰爭中的經典之筆。

三是以高價誘惑以暴利制暴利。管仲之謀說穿了其實很簡單,以高價誘使敵方放棄本業,追求某種產業的畸形利潤,最終造成敵人的經濟、社會系統整體陷入了癱瘓。在任何時代,一種商品價格暴漲都會帶來鉅額利潤。這種利潤高得讓人炫目,除非這種利潤來自於國內壟斷性技術,否則一定會出事情。因為高利潤會吸引相當一批人衝進去,而且樂此不疲,等到一個國家幾乎全民都去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暴利就會終結了。

貿易戰,春秋時代就有!齊楚兩國打的不可開交,楚國甘拜下風

管仲雕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