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电商扶贫武邑样本:京东的“跑步鸡”

导读:电商扶贫的武邑样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武邑县的“跑步鸡”项目不止创新了一套独有的电商扶贫模式,更成为电商平台在全国推广的一个样板工程。

全国电商扶贫武邑样本:京东的“跑步鸡”

武邑,一个位于河北衡水市的贫困县,人口仅有33万。近年来,在电商的助力下,武邑正在迅速改变贫困的面貌,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作为全国电商扶贫的首批试点县,武邑显现出草根互联网经济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电商扶贫的武邑样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武邑县的“跑步鸡”项目不止创新了一套独有的电商扶贫模式,更成为电商平台在全国推广的一个样板工程。

2016年3月,武邑县政府与京东签订扶贫协议,成立“跑步鸡乐园”。根据项目设计,贫困户可以通过小额贷款零成本认领生态柴鸡散养,每只鸡佩戴脚环,跑到100万步以上,再由京东回购线上销售,实现贫困户脱贫和企业收益的双赢。

武邑“跑步鸡”项目负责人何晓飞是河北衡水人,在负责该项目前,在内蒙古从事电商行业,对于电商产业发展颇有心得。在回溯“跑步鸡”项目结缘武邑的历史时,何晓飞用“一波三折”来描述。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选址。据何晓飞介绍,此前京东在为项目立项时曾考虑了多个备选地址,而最终落户武邑,除了当地丰富的天然林地资源,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电商基础功不可没。

这一模式最终取得了成功。2016年兴建养殖基地时,占地面积约80多亩,到2017年扩建到约210亩,现在又将进一步扩大。

更重要的是,“年年扶贫年年穷”的悖论被打破了,项目有了造血功能。2017年,“跑步鸡”项目直接扶贫453户,成为国家先进扶贫案例。贫困户的收入除了来自于京东回收“跑步鸡”价款的分红外,还有京东“跑步鸡”合作社收购贫困户的饲料、蔬菜、水果等销售款。根据2017年底的数据,光是鸡饲料回收一项的收入就达到户均400元。项目实施两年来,武邑县参与到扶贫“跑步鸡”项目的贫困户已超千户,每户均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麻唐的“千层底”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歌中唱到的这双“千层底”,成就了吕少军和他奶奶祖孙几代人的脱贫梦。

这是一双老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的千层底布鞋,鞋底全部手工制作——用玉米糊把棉布一层层粘在一起,然后经过阳光晾晒,成为结实的袼褙;几层袼褙摞在一起,用针线反复穿纳约2700针。就是这样一个手工鞋服的淘宝小店,却创造了年销售600万元的流水;更重要的是,从事鞋底缝制的大多来自当地贫困户。

“麻唐”的成长见证了武邑县农村电商产业的日益成熟。2015年10月,武邑县成立“武邑县加快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经过半年时间,武邑被评为全国2016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综合示范县。如今,吕少军作为第一批孵化成熟的电商企业代表,被请回县城新建的“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作为电商扶贫模式“传帮带”的样本加以推广。这个设在一幢五层小楼里的孵化基地,目前已经吸引了43家企业入驻,其中已成功孵化企业20家。

“产业扶贫”的保险柜

令人称奇的是,这样一个相对传统的产业,现在已有将近三分之二销售是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的。

“说起与电商的结缘,其实是源于8年前的一个偶然选择。”张海峰回忆,当年由于市场不太景气,他们在国内各地的实体店销售开始走下坡路,有人提议在网上开个店尝试一下网上销售,由此涉水电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现在我们在网上每天能卖出三五十台到上百台不等的保险柜,最高的纪录是在去年的‘双十一’创下的——在网上一天卖出超过5000台保险柜。”张海峰不无得意地说,越来越多家庭选择用保险柜存放一些重要物品,电商的销售模式正契合了这种消费升级的需求,也让保险柜这一相对传统的商品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产车间里,流水线旁边操作的工人并不多。张海峰介绍说,现在公司正在不断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通过和一些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解放出来的人力就可以投入其他方面。

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

据悉,有了“跑步鸡”的成功先例,武邑县的下一个动作是计划将当地特有的武邑“红梨”向外进行推广。

得益于电商的精准发力,武邑这个曾经的贫困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之路。无论是“跑步鸡”、“麻唐”的网络品牌效应,还是保险柜产业的重生,都是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正是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产业,在现代电商的助力之下,这里的人们得以摆脱困扰了几代人的贫困,开始享受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