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時候爲什麼不放火箭?

DesGP

這個問題挺有趣的,實際上也有不少人提過這個問題,草船借箭為什麼不放火箭呢?如果用火箭那也沒有後來的諸葛亮了,首先《三國演義》是小說,並不是真實的歷史,很多東西都是羅貫中自己虛構出來的,至於草船借箭,歷史上還真的有,不過並不是諸葛亮乾的,而是孫權乾的。這件事便被羅貫中移花接木,變成了諸葛亮草船借箭。

言歸正傳,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當時曹操怎麼不用火箭呢。有人說那段歷史中沒有火箭,實際上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了,最早是在箭上裝一個小火把後來發展成為了在箭頭的後部纏上麻布,麻布上面抹上油脂等易燃物。那麼已經有了火箭,曹操為什麼還不用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當時這種箭矢並不能大規模的生產,而且這個並不是能一直儲存的,曹操當時就是想射火箭,軍中也沒有。第二個原因,假如說曹操有火箭,他們是在海上作戰,草船借箭是個突發的事件,海上風向不定,曹操突然迎戰,只要腦子正常都不會用火箭,第一時間不知道風向情況,如果射了火箭,萬一說火燒到到自己這裡來可怎麼辦,即使風向正常,萬一對方船隻開過來怎麼辦。

第三個原因,在這個故事裡也說了,他們是藉著霧天來的,曹操方面看不清上面到底是真人還是稻草人,所以也想不到用火箭來攻擊。第四個原因,大霧天本來就判斷不清敵方距離,有了火箭也不能保證都能射中。

最後一個原因,造火箭成本非常高,所以說這種武器必定不會輕易使用,尤其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什麼都不明瞭,更加的不會用了,一般這種箭使用的時候都是在一些穩定的情況下才會用,突發情況用的很少。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最近《悟空問答》總有這些莫名其妙的問題,前幾天有人問說“為什麼周瑜不叫諸葛亮打造十萬只弓?”有神回答說“為什麼周瑜不叫諸葛亮打造100輛坦克呢?”

草船借箭在歷史講的是孫權的事,與諸葛亮無任何關係。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三國演義》中提到周瑜去曹操水寨中觀察水軍,真實的歷史實際上講的是孫權本人。孫權去看曹營,曹操命令用箭亂射,孫權的船隻因一邊受箭差點沉了,孫權命令將船調轉,以另一面受箭,兩邊弓箭重量一樣後,船身恢復平穩,才回去了。

《三國演義》為了突出諸葛亮足智多謀和周瑜妒賢嫉能,才移花接木地把孫權的故事誇大後移到諸葛亮身上。如果曹操用火攻,那麼赤壁之戰第一場大火先把諸葛亮燒死了,三國的歷史從此改寫了,以後的故事還怎麼編?

魯迅先生在評價《三國演義》時,用了“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來形容。確實,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表現,簡直就是神人了,特別是前半部分,算無遺策。比如說他隻身到東吳,半年前就算好了回去的行程與時間,所以叫趙雲某時某刻要準備一隻船和五百軍士在七星壇下的岸邊等候。

這簡直就是如來佛的技能,掐指一算,過去五百年和將來五百年發生什麼都知道了。諸葛亮即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幾月幾日有東南大風,可他怎麼就能算出曹操一定會在那天進攻?

按下這些不說,單從技術上分析一下草船借箭有沒有可能。

《三國演義》說,諸葛亮的二十隻草船接近曹操營寨後,敲鑼打鼓吸引曹軍注意力。曹操得到下面報告後,由於江面霧太大,看不清敵船,所以命令不要出擊,只用弓箭亂射。這裡面就有很多疑點。

弓箭是當時重要的裝備,冷兵器時代,相當於現在的槍和子彈,也是作戰的主要武器,無論是戰國的秦軍,還是蒙古鐵騎,他們在作戰時,弓弩的使用頻率遠高於刀劍。這麼重要的武器,曹操有沒有可能在看不見一個敵人的情況下,讓幾千兵隨便浪費?

其次是當時弓箭的命中率問題。古時弓箭的最大射程約150米--200米,當然要排除那種射程變態的床弩,因為床弩相當於德國的終極武器多拉大炮,不太容易輕易裝備。

諸葛亮親自上陣靠近曹營,當然不可能把老命丟了,所以應該不會靠太近,估計在接近射程極限的地方受箭。最近距離應該不會低於100米。如果靠太近,一來容易被曹軍看出端倪,二來萬一曹軍衝過來,跑都來不及。

所以在這樣的射程下,曹軍弓箭的命中率能有多高?以打靶為例,現代精度很高的步槍,100米一槍命中的準確率還真不高。據統計,太平洋戰爭美軍平均2.5萬發子彈打死一個敵人。

當然,美軍只所以用這麼多子彈打死一個敵人,實際上主要是因為他們大部分火力用來壓制敵軍,也就是亂射佔比較多。但這反過來同理也可以說明曹操弓箭命中率不可能太高。而且,美軍機槍掃射可是看得見敵軍的前提下,但曹軍對面完全什麼都看不見,能看見他們早就衝過去了。

這麼一類比,諸葛亮想得到10萬支箭,曹軍要射出多少支?50萬支還是100萬支?曹軍有沒有這樣的軍工生產能力?10萬支箭的生產,按諸葛亮測算,正常情況下沒有一個月不可能完成,如果用草船借箭,哪怕以1:5的命中率,就是50萬支,曹軍能不計成本地一下射出這麼多?況且1:5是不是低估了也很難說。


所以說從技術來講草船借箭不具備可操作性。至於說孫權的故事,那是因為曹軍在看得見但又追不到的前提下,才用箭射的。


華哥雜談

草船借箭是三國有名的戰役,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於為什麼不放火箭?我有幾點看法。

一:環境原因,事情發生在黎明時分,那麼戰士都還在迷濛中,有於信號發射到傳達,時間緊促,整理隊形,就像部隊裡的規矩差不多的,就開始備戰。

二:氣候原因,對面臨江,早晨霧氣比較大,這個是有介紹的,距離不是特別近看不見人的,說明溼氣也特別的重了,說明不適宜用火箭對敵。

三:準備不足,一般火箭用於攻城,耗費比較大,材料需要提前準備,沒有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所以來不及準備。

四:形勢所迫,曹操一看敵人殺到,緊急命令,來不及多想也不容多想,危機意識使然。


小觀點A

樓主啊,你這個問題問的太沒水平了,在船啟航之時諸葛亮不是說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嗎?然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按這個邏輯,草船隻有刮大東風才去的曹營,這裡大家看清楚了,草船為什麼要等到刮東風才去,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軍營就在曹營的東邊,諸葛亮在等東風,並不是船隻需要東風才能駛向曹營,因為要是看成船隻需要東風才能揚帆起航那就錯了。諸葛亮等東風就是為了曹操的水兵不放火箭,要是曹操的水兵逆風放火箭,火箭還沒飛到一半就熄滅了,由此可見,曹操的軍隊不是沒放火箭,而是被東風吹滅了,等船上的箭夠了,諸葛亮就逆風叫每船30個士兵用力划船逆風行駛到了營地。所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不是為了行駛船隻,只是防治對方放火箭🚀


帥的有點惹人煩

這個問題,只能說有這幾種可能!



出於情節考慮,小說虛構的。

這種可能性最大,因為畢竟《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是根據歷史改編的,而出於神化諸葛亮的作用,羅貫中先生刻意加了草船借箭這一節。就拿現在的角度來看,草船借箭的難度其實是非常大的,必須是天時地利人和。

第二種可能就是,曹操大軍中沒有準備火箭。

因為由普通箭矢加工為火箭,是需要資源的,還需要時間。尤其在當時火油缺乏的時候,火箭的成本是比較高的,所以曹操沒必要準備這麼多火箭。

第三種可能就是,有火箭,但是曹操不捨得那時候用掉

因為天氣大霧的原因,曹操不知道是不是東吳派來探營的,如果為了這些,而用掉儲存的火箭,那麼害怕在後面的水戰中,無火箭可用。而且曹操可能也害怕這些來船是疑兵,就是來騙取曹操消耗火箭的,或許大軍還在後面,等曹操火箭一消耗,立馬就出擊,打擊曹操水軍。


小司馬遷論史

答 | 江隱龍

三國時期的火箭並不想我們想像中帶有推進裝置。當時的火箭僅僅是在普通的羽箭後方綁上一些浸油的易燃物,比如麻布等,在放箭前將其燃燒達到縱火的目的。這些易燃物本身有一定重量,其次又會增大羽箭的阻力,可想而知其射程是遠遠不如普通弓箭的。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本來霧氣便極重,諸葛亮的船隊距離曹操水寨又有一定的距離,用火箭既不一定能射到,又因為霧氣過重而效果不佳。

真正的古代火箭首次記載於明朝軍事著作《武備志》中,其引燃物並非麻布之類而是火藥筒。火藥筒外殼堅硬,內填火藥,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留一導火線。這樣的火藥筒在點燃後會產生向前的推力,以此提高射程。明朝時期是中國兵器大發展時期,火藥類兵器層出不窮,如果三國時期有明朝的火藥技術,說不定曹操還真會用火箭代替羽箭。

不過在此要說明的是,草船借箭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不過這個故事有其原型,發生在濡須之戰。當時孫權與曹操在江面對峙,孫權為探敵情,親自坐大船逼近曹軍水寨,曹操遂下令萬箭齊發,孫權的船由此向一邊倒去。孫權見此下令將船掉頭,曹軍的箭於是射在船的另一面,箭勻船平。這段故事在《三國演義》中便成了草船借箭的原型。

不過三國時期還真有與諸葛亮相關的火箭故事。這一仗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國守將郝昭曾用火箭燒燬過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雲梯是用於攻城的,守軍由上向下射,自然不用太考慮射程與阻力了。


隱語

先不說“草船借箭”是虛構故事還是真實歷史,及其技術層面可否實現的問題。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曹操萬箭齊發,孔明無懈可擊,順手牽羊。僅此而已。至於載重的質疑,或許是“羅導”的物理學掛科了呢!曹操不放火箭的真正原因,估計也只有“羅導”知曉。其他都是猜測:


1、當時的環境不適合放火箭。曹操若有火箭,此火箭也非彼火箭,算不上什麼黑科技裝備。只不過是在箭頭後部纏繞些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這種火箭射程不會太遠,何況是逆風,弄不好就會射到自己的腳的,引火自焚?再者當時霧大,看不到目標,何來縱火?亂箭尚可殺人,但在偌大一個江面,毫無目標的縱火有何用?曹操不傻。


2、曹操壓根就沒有火箭這設備。中國最早關於“火箭”的記載,的確就出現在三國時期。公元228年,蜀國出兵攻打陳倉,魏軍“以火箭射其雲梯,梯燃,梯上人皆燒死”——《魏略》。可曹操卻在220年就去世了,他很有可能壓根就沒看到過火箭這玩意。當然,這也只是一種推測。《魏略》關於“火箭”的最早記載,不一定就能證明曹操時期沒有火箭,畢竟也就相隔8年時間,再說那時候的火箭又不是什麼高科技。


3、都是因為“羅導”的劇情所需。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裡評價《三國演義》:“寫關羽之義而似偽,狀諸葛多智而近妖。”民間說法更甚:諸葛亮前知500年,後知500年。呵呵,前知500年通過讀書或許能做到,至於後知500年嘛,還不都是“羅導”的意思!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也都是因為“羅導”的劇情所需,諸葛亮神機妙算,料定曹操不會用火箭,就算曹操放火箭又咋的?諸葛亮鵝毛扇一搖,派人把稻草人澆溼,妥妥的!


(三國時期的火箭,應該和下圖差不多,算不上什麼高科技玩意)


靜水笑滄笙

我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環境是江面上大霧瀰漫,曹營只聞敵軍擂鼓吶喊聲。從草船借箭整個過程來說,曹操不愧是個實戰軍事家。聽我詳細分析。

第一,軍曹來報劉備水軍偷襲。由於江面大霧瀰漫,報信者也說不出敵軍具體數量和具體方位。曹操作為一名主帥,在敵軍數量和兵種不明的情況下無法正確下達正確作戰命令,所以以防守為主。有人說曹操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姑且算吧。

第二,大霧不是隻能擋住曹軍的視線,蜀軍同樣看不清。只聞其聲不見其實,曹軍看不清蜀軍的真正實力,蜀軍未必能偵查到曹軍佈防的虛實。曹操按兵不動,就是以虛對虛,從四面八方放一點箭就是驗證曹操的智慧。

第三,曹操不是沒有火箭,敵方虛實不明,妄用火箭只會暴露自己佈防的虛實。雖說孟德智不如諸葛,但兵家大忌孟德早已瞭然於心。

第四,江面大霧不利於作戰,尤其是蜀軍吳軍實力遠不如自己,孟德不相信諸葛會鋌而走險。所以當戰報報入大帳曹操才不以為然,命亂箭防之。諸葛小兒想探我虛實,休想!

至於以後諸葛亮借東風火燒戰船實在出乎曹操的能力範圍,冬天刮東南風,曹軍是見鬼了。諸葛亮神機妙算,子午谷放走司馬懿父子也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雨默天邊

發出這個問題就是個事後諸葛亮才會有這種疑問。首先,不去扯歷史上沒有真正的諸葛亮草船借箭這事,就事論事。首先要知道一點,曹操方面並不知道諸葛亮他們的船是用草人來借箭的,在這種突發情況下按對方是正常戰船來攻應戰的,正常的戰船是小小的火箭就能點燃的?那時候要點燃戰船隻有靠近之後投放大量易燃物才可以,不然後面還要什麼苦肉計?東吳沒火箭?第二,這是大霧天的偷襲,當時又沒霧霾,霧天就是水汽大,更不適合火攻;第三退一萬步講,諸葛亮一方都是死人?大江上水多的是臨時淋溼草人都來得及;第四,火箭是想點就點的?都要事先在箭頭處理過比如捆綁上易燃物及預備大量的火盆(或者其他火源)給士兵用來點燃箭矢才可以,臨時防守應戰即便有一些預備也是不夠用的;最後,大霧天的,敵情不明作為防守一方最適合的就是用大面積的密集活力壓制對方,逼退對方,這一點放到現在都一樣。


tiyouyoku

首先這是一個故事,發生在特定的環境下。前面有幾位說對了幾點,當時雙方應該靠的比較近,另外就是霧比較大,這是兩大前提。後面分析起來就很簡單了。霧大,船才能開的近。諸葛亮其實剛開始肯定也沒底,這次行動是試探性的,如果曹操只射箭,不發火箭,就說明曹操其實也很怕火,因為雙方太近,如果當時曹操發火箭,這批人直接就可以開船當自殺隊了。如果只射箭,諸葛亮就完成了戰術性目標(借到箭),如果射火箭就提前火燒曹營。在曹操把船連成一片的時候,註定曹操可迴旋餘地就小了,進攻方竟然用烏龜陣,曹操也是糊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