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進孩子的心

空白

自從女兒離家進入今日突破班學習後,每週只有兩三個小時的通話時間,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走進孩子的內心,看見孩子的需求,是我作為母親需要具備的能力。藉由每週通話的思考總結, 分享給大家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走進孩子的心

輸入

當我們只關注孩子的行為時,我們根本沒有看見孩子;當我們開始關注孩子背後的意圖時,已經開始看見孩子;當我們開始瞭解孩子意圖背後的感受和需求時,我們已經看見孩子。

如何能看見孩子?只有當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與孩子發生心的鏈接時,我們才有機會了解行為背後的意圖,需求和感受,才有能力真正看見孩子。孩子的心純真無邪,成人的心往往已經被一層厚厚的殼包裹,缺乏靈動的感受力和覺察力。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是每個希望成長的父母都需要修煉的功課。

如何走進孩子的心

1. 去掉貪心和妄心。

輸12

希望孩子學習好,運動好,做事好,夥伴價值高,有能力勝任班委,能照顧好自己,恐怕是每個父母對孩子的希望,我也不例外。

正因為有了這份期望,當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現不盡人意,或暫時落後,或沒達到我們預期時,內心難免失落。

就其原因是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小孩,不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狀態。

覺察到這一點之後,我對孩子的要求改為:一段時間內專注於一個主要目標,而對於其它次要目標,則可以放一放,不要求孩子全面發展,齊頭並進。 這樣的想法也是提醒自己在與女兒溝通時專注於主要目標,通話目的清晰明確,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干擾。

比如:女兒剛進初級班時,第一個月的主要目標是適應寄宿生活和今日學堂的學習節奏。因此通話內容主要圍繞:疏導孩子想家情緒,探討今日學堂的學習內容和時間安排,如何讓自己的學習更有效率,熟悉同學,熟悉學堂自然環境和氣候,如何讓自己不生病,如何處理常見身體不舒服等。而對學習,運動,做事等其它方面都沒有提出具體目標。

因為孩子只有在適應新環境,心安定下來之後才有可能發揮出自己的最大能力。因此我要做的就是儘快幫助孩子完成這一步,進入下一步,而非在此時將各方面要求都提出來,給孩子造成壓力。

女兒剛進中級班時,前兩個月的主要目標是如何在面對比自己大幾歲的優秀的哥哥姐姐的情況下,儘快找到自己的位置,逐步樹立起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自信。因此每次溝通的內容圍繞:分析孩子的優勢和劣勢,排列出突破順序。因為英語學習不太受年齡限制,所以將學習作為第一個突破點,先縮小與哥哥姐姐們的差距,再趕上或超過他們。

第二項是運動,因為孩子年齡,個頭,力氣都小,在要求耐力和體力的運動項目方面有劣勢,我們的目標是先保證能跟上,態度積極,對於結果先不要求。當了解孩子在長跑方面比較落後,有時是最後一名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批評和焦急,而是鼓勵孩子不氣餒,持續努力,與自己比較。

目前,孩子的運動也逐漸進步。接下來還有與大年齡孩子的交往,班級服務等一項一項突破或提升。這樣分步驟有計劃的提升,讓孩子能抓住主要矛盾,逐個突破,孩子能感受到真實的進步,家長也不至於太焦慮。

當我們放下希望孩子什麼都好的貪心和妄心後,立足於孩子的長處和短處,能做什麼,需要暫時放棄什麼,一目瞭然。每次的溝通變得高效而愉快。

輸入

2. 去掉自以為是之心

如何走進孩子的心

作為成人的我們總以為自己走過的橋比孩子走過的路還多,在與孩子溝通時不知不覺會陷入自以為是的心態。

記得有一次,孩子說嘴角起泡。我分析是沒休息好,因此建議孩子中午午休。孩子表示不願意,說怕耽誤學習。我繼續建議孩子先休息45分鐘左右,再去學習,結果孩子還是不願意。

因為心急,我對孩子的語氣強硬,開始有情緒,責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嘗試。結果孩子委屈的說,媽媽,你的建議我實在沒法執行啊。我說為什麼呢?孩子回答,班級規定,中午要麼選擇回宿舍午休,要麼在教室安靜學習,中途不能跑來跑去。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自以為是。

畢竟我不在現場,並沒有孩子瞭解所有的情況。因此後來與孩子溝通時,只要是孩子對我的建議不認同時,我都會去傾聽孩子的想法,找出後面的真正原因,再決定要不要堅持我的觀點。

如果我們不從心出發,把我們頭腦中自認為“好的”"正確的”的東西強加給孩子,而不管孩子是不是需要,也不清楚孩子是怎麼想的,那麼孩子小的時候迫於權威可能會不得不服從,但到了青春期,出現“叛逆”是必然的。

如何走進孩子的心

3. 去掉太有為之心

輸12

女兒剛去今日時,每次通話之前我都會事先羅列一大堆想要溝通的問題點或者平時覺得不錯希望傳達給女兒的觀念,恨不得在通話時一股腦傾倒給孩子。

彷彿如果在週末的通話過程中不說教點什麼,傳達點什麼,會浪費了寶貴機會。

忘記孩子是一個真實的人,忘記考慮時機,孩子的心情,狀態,接受度,理解度等因素。

這樣目的性太強,說教意味濃的溝通往往會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無法走進孩子內心,真正影響到孩子。

這樣的行為並沒有以孩子的成長需求為中心,而是以我想傳達什麼為中心。雖然打著為孩子成長的名義,實際上是為了自己的安心,為了完成自己作為父母的教育任務。

隨著家長和老師雙重身份的不斷深入,通過自己的學習,我慢慢意識到就算再好的東西也應該是擇機而予。

教育應該永遠以孩子為中心,教育目的和手段應該隨著孩子的需求和狀態而不斷調整。

另一方面,如果是價值觀和心理行為方面的引導,今日的老師水平都超過我,每次在月總裡都有詳細說明。我又何必多此一舉?如果我傳遞的觀念與今日的一致還好,如果有分歧,豈不是造成孩子的糾結。如果孩子目標清晰,也在既定的軌道上前進,我只需要全然地信任學堂和孩子,陪伴和守望就可以了,為什麼非得做點什麼呢?

因此我更應該扮演的是母親的角色。即充當一個很好的容器,接納孩子成長路上的各種情緒和感受。當孩子取得成績時,陪她一起開心;當孩子傷心時,給予安慰;當孩子害怕困難時,給予鼓勵。

明白了自己的定位後,現在每週通話除了按照第一個原則確定一個大的目標和方向外,不再列清單,只是帶著一顆傾聽和敏感的心與孩子溝通。

有時候只是聽孩子分享她的一週收穫,我也分享一些家舘的情況,感受到孩子一切正常,不需要作任何指導和建議,就像朋友聊天一般輕鬆地結束談話。

輸入

4. 去掉浮躁之心

如何走進孩子的心

初級班入選中級班淘汰率四分之三,中級班入選高級班淘汰率二分之一,這是突破班所有家長和學生在入學之前都知道的事實。這就意味著不管如何努力,大部分家庭都得面對淘汰的事實和結果。

如果我們父母對淘汰結果有擔心和恐懼,就無法專注於對過程的規劃,可能會給到孩子混亂無序的指導。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焦慮和浮躁,就無法專注於當下該做的事情和可以提升的方面,而這樣的情況下,結果很難理想。

反之,如果我們能真正放下對結果的擔心和恐懼,和孩子一起將主要精力放在孩子在四個月內可以提升哪些能力以及如何提升上面,那麼,不論最後結果如何,孩子和家長都將收穫成長。

想清楚這一點並不難,難的是在不管孩子處於何種狀態之下,在看著別人家的孩子突飛猛進之時,在淘汰的日期一天天臨近之時,還能帶著淡定和從容與孩子靜下心來溝通,專注於當下的目標。

為了避免結果的干擾,讓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態與孩子溝通,我往往對結果做最壞的打算,把期望值降到最低。秉承自助者天助的理念,做好親自教孩子到18歲的準備。但面對每次機會,我和孩子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以求無憾。因此,從答33道題,申請今日學堂試讀開始,直到今天,孩子的表現給我們帶來的往往是驚喜。

空白

5. 去掉推卸責任之心

如何走進孩子的心

輸入

最近一週通話,女兒上了《平凡人生一生必吃的十大虧》的主題課。在與我們分享“婚姻虧”這一點時說到:如果爸爸媽媽身上有明顯的個性缺點。那麼他們的兒女長大後找的伴侶往往會具有與異性父母身上類似的個性缺點,自己身上也會繼承同性父母身上的缺點。

因為不知不覺中會模仿父母,吸引到類似的伴侶。而且女兒還特意舉例:比如爸爸身上有急躁的特徵,那麼她以後找的對象可能也會如此。

當時我明顯感受到孩子背後的兩個意圖,意識到此刻,我們需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給孩子示範父母願意面對和改進缺點的決心。孩子的兩個意圖是:第一,希望父母意識和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用了比較委婉的方式提醒。第二,有些擔心父母身上的缺點會影響自己將來的婚姻選擇。

看清了孩子的意圖後,我回應:第一,爸爸媽媽肯定是不完美的,都有缺點,但我們都會努力改進。第二,作為女兒可以選擇模仿爸爸媽媽,也可以選擇通過自身的成長,改掉爸爸媽媽身上的缺點,超越爸爸媽媽。同時還分享了媽媽是怎樣超越外公外婆的侷限而突破自己的歷程。第三:當你自身不斷完善,變得優秀後,自然會吸引到優秀的伴侶,這一點不必擔心。

目前只需要專注於自己的提升和成長。回應了孩子的需求和解除了她的擔心後,明顯感受到孩子的快樂與滿足。

當我們不那麼貪心,不那麼自以為是,不只是關注結果,不太敢為,勇於承擔起父母的責任,並帶著一顆真誠,平等,尊重,平和,信任之心與孩子溝通時,以一個真實的身份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也願意敞開心扉接納我們,信任我們。“心的教育”就此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