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工廠」爲富不仁?股價暴漲卻不給員工加薪

導讀

由一封《公開信》引發的爭議......

1

一封《公開信》

都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富士康員工在張貼了《公開信》之後,事件有了新進展:富士康於近日發佈內部郵件,通知員工可以按市場價6折的價格申請廠區附近的租住項目,剩餘4折的差價由人才安居集團補貼。

公開信的起因是萬科進駐富士康龍華工廠北門的清湖新村進行改造,員工預計城中村房租將翻2-3倍。

《致富士康員工的公開信》中提到:

目前的單間租金達到了700-800元/月,已佔據工資的三分之一,而被萬科改造後租金要大幅上漲。富士康員工要求漲工資,跟上房租的漲幅。富士康僅按照員工底薪的5%繳納住房公積金,導致員工一年至少損失1000元,要求富士康足額繳納公積金並提高薪資以跟上房租的漲幅。

“血汗工廠”為富不仁?股價暴漲卻不給員工加薪

“血汗工廠”為富不仁?股價暴漲卻不給員工加薪

“血汗工廠”不能為富不仁呀!

2

“萬科來襲,人心惶惶”

“萬科來襲,人心惶惶”。

《公開信》的第一句就寫出了工友們對萬科城中村改造項目的惶恐和不安。

“萬村計劃”指的是萬科對深圳城中村進行綜合整治,將從村民手中租賃過來的村屋改造為長租公寓的項目。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7月5日,深圳萬科出資1000萬成立專門的運營公司深圳市萬村發展有限公司,隨後,與深圳玉田村、新圍仔等城中村簽約,介入深圳城中村的改造運營。

據萬科《2017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數據,截至2017年底,萬科已在深圳市龍崗、寶安、福田、龍華、坪山、南山、鹽田等7個片區拓展33個城中村,並與南山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其中10個村已開啟整租及改造運營工作。

那麼經過萬科的改造,房租會不會像萬科《情況說明》中說的“城中村改造前後租金價格是處於同等區間”?還是像工友所害怕的房租將翻兩三倍呢?

小券(ID:quanyeguancha)查閱資料發現,萬科去年年底崗頭新圍仔村首棟樣板樓公開亮相,萬科泊寓比城中村同等規模房間的房租大致漲10%,也比較符合萬科所說的同等區間。

“血汗工廠”為富不仁?股價暴漲卻不給員工加薪

既然房租漲幅有限,又有了人才安居集團的補貼,工友們是不是能安心點了呢?

根據深圳市規土委調研數據顯示,深圳城中村用地總規模約320平方公里,佔深圳土地總面積的1/6。而深圳城中村租賃住房約佔總租賃住房70%,是租賃市場供應最重要的主體之一。

“深圳1044個城中村裡居住了60%的城市人口,為四面八方來到深圳追求夢想的人提供了第一落腳點,他們是特區活力與競爭力的基石。”王石最近公開表態。

“血汗工廠”為富不仁?股價暴漲卻不給員工加薪

3

“血汗工廠”、“工業互聯網”

富士康是知名電子代工廠商鴻海精密大陸地區資產整合而來,吸納了鴻海精密體系合計60家公司。鴻海精密1974年創立於臺灣,創始人郭臺銘。1988年鴻海精密在深圳設廠,進入大陸。在大陸地區,鴻海精密以富士康品牌為人盡知。

“血汗工廠”為富不仁?股價暴漲卻不給員工加薪

6月8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票簡稱:工業富聯)登陸A股。上市首日富士康股價迅速達到新股漲停限制位,漲幅44%。三連板後與6月13日打開漲停板,收報25.72元,漲幅為7.21%。

“血汗工廠”為富不仁?股價暴漲卻不給員工加薪

小券(ID:quanyeguancha)通過查詢招股書發現,富士康2017年、2016年、2015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545.44億元、2727.13億元、2727.9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62.2億元、143.9億元、143.5億元。

“血汗工廠”為富不仁?股價暴漲卻不給員工加薪

資產負債表顯示,2017年富士康流動負債暴增,從2016年579.96億元增長到1203.82億元,呈翻倍式增長;從變動明細上來看,主要是短期借款、應付賬款、應交稅費、其他應付款等增長迅速。

“血汗工廠”為富不仁?股價暴漲卻不給員工加薪

對此,富士康解釋稱,主要原因包括在該公司改制重組設立期間,通過支付現金方式收購的重組資產所帶來的應付重組成本餘額在2017年末計入其他應付款,導致公司流動負債大幅增加。

所以,2017年的資產負債率也奇高,合併報表資產負債率達到了81.03%。

從現金流量表中可以看出,近三年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分別為220.32億元、193.53億元、197.48億元。2017年支付給職工的現金有所提升。

“血汗工廠”為富不仁?股價暴漲卻不給員工加薪

2010年起,富士康全國各地工廠陸續出現十多起員工墜樓事件,引發全國關注。從此,富士康成為了“血汗工廠”的代名詞。

廉價的勞動力加廉價的技術,2017年四季度,富士康打敗三星,成為全球最大手機制造商。

“血汗工廠”為富不仁?股價暴漲卻不給員工加薪

但是,富士康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一方面,蘋果在全球的代工廠數量不斷增加,對富士康的依賴性不斷降低,所能提供的訂單增量也越來越靠近天花板,再加上蘋果手機銷量日益疲軟,富士康也必須另尋出路;另一方面,人口紅利漸漸消失殆盡,土地成本、匯率成本等不斷攀升,以前的模式已經走不通了。

以“工業互聯網”為目標的富士康還能繼續輝煌下去嗎,這是一個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