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戀愛還在用「裝高冷」的套路,可能是不太好使了

当代恋爱还在用“装高冷”的套路,可能是不太好使了

“約會的時候要矜持”“回信息的時候別太快” “敵不動我不動,千萬別主動”,類似的“戀愛技巧”我們應該都沒少聽過,這些說法千變萬化,但通常都有一個核心:不要表現得很有興趣,而是要顯得“難以捉摸”一點,否則對方會不把你當回事。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如果你在約會的時候用這招,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當然了,我們是在正常的dating語境裡討論,冒犯或傷害他人的行為不在此列。)

早在1973年,心理學家Elaine Hatfield的一項研究就已經發現,那些“欲擒故縱”式的約會套路,對約會者的受歡迎程度其實並無提升作用。另一個研究則是在今年,來自於心理學教授Gurit Birnbaum,它包含了6個實驗,目的是為了判斷所謂的“不確定性”是否真的可以增加約會者的魅力。

Birnbaum的實驗志願者是51位成年單身女性和50位成年單身男性,他們先和一位“異性網友”聊天,然後看對方的照片。但其實這些 “異性網友” 是由研究團隊假扮的,照片裡都是同一位男性/女性研究人員。在網聊快結束時,一部分志願者會收到對方積極的反饋信息,另一部分則不會。結果顯示,志願者們普遍覺得那些有所表示的“網友”更有魅力,也會更期待下一次的談話。後續的幾個實驗同樣驗證了這個結論:在承諾關係中,當不確定性減少時,約會者在對方眼中的性魅力反而會增加;並且對男性和女性都是如此。

研究者認為,這樣的結果證明了人類的某種自我保護意識:遠離那些很可能排斥自己的人,進而規避被拒絕的痛苦。直覺引導我們去尋找一位可靠的伴侶,而不是投靠缺乏穩定性的關係。另一方面,在追求親密關係的過程中,如果你雖然有興趣,卻為了保護自己而刻意拒人於千里之外,這種防禦性策略看起來確實是沒啥軟肋,但別人可能也會出於安全考慮而不敢接近你,進而形成一種“越退縮越疏遠”的惡性循環。除此之外,心理學中的“迴避型依戀”也可能表現為某些“故作冷淡”之舉,這種傾向則需要心理干預才能重塑關係。

那我們為什麼還覺得 “裝高冷” 挺好用的呢?根據美國一家約會網站A Little Nudge創始人Erika Ettin的觀點,這招的確往往能在短期內增加一個人的魅力,尤其是能引起某些親密關係上的“風險愛好者”的興趣。但如果想吸引的是長期伴侶,這個態度可能就有點兒玄了。

当代恋爱还在用“装高冷”的套路,可能是不太好使了

約會的時候,什麼樣的人會比較受歡迎?

人際關係中有一個說法叫“互惠準則”,簡單點說就是“我們更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具體來看,回到Elaine Hatfield的實驗裡,通過讓志願者們交換評分,她發現最討人喜歡的約會者,不是給別人全打高分或者低分的那種,而是“有想法地”只打出一部分高分,而且他們在“友好程度”和“受歡迎程度”上,都獲得了其他人很高的評價。

但是注意了,這個實驗結果不是在告訴你刻意造成“差別對待”的局面,Bustle在一篇文章裡就提醒過,這樣做只能弄巧成拙。一言以蔽之,倘若你想引起暗戀對象的注意,故弄玄虛是沒用的,最好的方法永遠都是(在不冒犯別人的前提下)坦誠做自己。比起一味地迎合或疏遠,它會讓你看上去更靠譜。反過來說,如果你遇到有人跟你“裝高冷”,就別憋著勁兒跟Ta比誰更能耗了,不過也別窮追不捨,態度溫和,適當溝通,讓對方知道你的誠意就好。

題圖來自: Giphy ©️ the Simpson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