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海行動》中對中美文化差異的看法

《紅海行動》看過之後,會有這樣的感覺,如果說這是一部模仿好萊塢的作品,那麼就文化上來說,並不是,鏡頭中的場景或許很大,很壯觀,這是我們對好萊塢類型的電影的直觀感受。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中美之間,雖然已經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打了很多年的交道,但是,兩國人民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很明顯的,並且,這種差異是宏大的場景彌補不了的。

記得,《論語》裡有一段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一點,應該不僅僅停留在對未來的設想上,接觸未來,並且僅僅做出一種沒有變數的設想,這才是孔子所真正想要指出的問題。

但是,看看我們的周圍,又有幾個人願意思考未來呢?在進行未來的探討中,總是充滿著一意孤行,不對其中會遇到的變數進行思考與接受,這一點可以從,高考填報志願這件事情上感受一二,專業與學校,在家長和學生的心中,就是中賦予未來以靜止的存在,不存在意外的未來。

如果真的是這樣,或許,我們也可以說,中國的文化是注重體驗的,正是這樣才為在注重感情的文學上獲得極大的成就。就是說,中國的文化,厭惡的是在想象中體驗未來,認為未來的意義就是這種變數,並且在人生中樂於體驗這種變數,並且認為這種變數才是使得人生具有真正的意義。

這又讓人想起的餘華的《活著》,書中主角的一生都是在當時人的一種固定觀念下,預設了一個個未來後的,充滿變數的人生的展現,並且正是這種經歷吸人這人們去閱讀,體會。

那麼,凡事“預”的“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基於當前的情況,對將要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測,應該對在進行過程中的任何要素都有一個清晰地認識,只有認真考慮了,在未來的行動中才會有借鑑的意義,否則,只會陷入慌亂中,或者說,總是充滿了意外的驚喜或不幸。

如果說,事件作為一個整體是無法改變的,那麼,要素作為一個單獨的存在,卻可以納入到自己的掌控之類。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個古老的三段論,人是會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三段論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固定的結局,但是,在通往死亡的這條道路上,我們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飲食、心情、運動等這些涉及死亡的要素,來決定自己的死亡時間和方式。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人生多一些思考,而不是總是一股衝勁,衝勁對我們的文化來說總是致命的,強盛的王朝的強盛,在於在整個王朝的時間軸上,王朝從沒有放棄對困難的克服,而這也是很多令人唏噓的朝代、人物所缺乏的,因為這些朝代、這些人已經在最後的結果面前被打垮了,雖然這個結果還沒有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