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戰步兵的基本武備中日混血軍刀——戚家刀

中國古代軍陣實用之刀法劍法,到明朝基本已經失傳。像何良臣、茅元儀、宋懋澄、戚繼光這些名臣良將,在這個認識上出奇地一致。

戚繼光因此在《紀效新書》第一版中乾脆不錄任何刀劍法,一直到第二版時,才將得自日本的刀法改良後收錄進去,定名為《辛酉刀法》。同時又仿倭刀形制造制軍刀,這便是現今存世不少的戚家刀。

抗倭戰步兵的基本武備中日混血軍刀——戚家刀

在作戰時,明軍的武器常常被武士刀砍成兩節,有些戰士甚至胳膊和頭顱直接被武士刀砍掉,這給明軍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慌。在倭寇的步步緊逼下,明軍一退再退,眼看就要全軍覆沒。

這時,一位高大威猛的將軍站了出來。他跳到一塊巨石之上,拉弓搭箭。只聽三聲脆響,跑在最前面的三個倭寇應聲倒地。剩下的倭寇不敢追趕,明軍這才穩住了陣腳,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

抗倭戰步兵的基本武備中日混血軍刀——戚家刀

戚繼光發現,明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單兵素質差,二是武器落後。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戚繼光繳獲了一批武士刀。他對武士刀做了深入研究,發現武士刀並非沒有弱點。

原來,由於重心的原因,武士刀通常需要雙手持握,在全力劈砍時威力極大。但是,如果劈砍不中的話,腋下等薄弱部位就會露出來,很容易被對手攻擊,防禦性能稍差。

瞭解到這一點後,戚繼光決定對單刀進行改良。這把戰刀名為“萬曆十年登州戚氏軍刀”,正是當年戚繼光改進後的戰刀,史稱“戚氏軍刀”。

抗倭戰步兵的基本武備中日混血軍刀——戚家刀

戚家軍刀(明·萬曆十年 公園1582年,此刀為明萬曆十年抗倭名將戚繼光(公元 1 528-1587)任薊鎮總兵時下令鍛造)

它通長89,柄長16釐米,重心更為合理,而且刀柄也進行了改良,使它既能雙手持握又能單手持握,不僅使用方便,也大大增強了防禦性。

戚繼光將戚氏軍刀配備軍隊後,滿懷希望地要打勝仗,可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明軍依然連吃敗仗,這讓戚繼光十分惱火。一個偶然的機會,戚繼光從一名俘虜身上,搜出了一本武功秘籍,名為《陰流劍術目錄》。

戚繼光自幼習武,他拿到這本書後,日夜不停的加以研究、操練。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戚繼光發現這套刀法雖然十分樸實,但卻非常實用。在打鬥時,主要依靠力量和速度,講究快攻直取,往往能一招制敵。

抗倭戰步兵的基本武備中日混血軍刀——戚家刀

最重要的是,這套刀法十分容易上手,特別適合軍隊這種大規模人群練習。戚繼光練成後,將刀法傳授給了明軍。再碰到倭寇的時候,戚繼光本以為能大獲全勝,結果明軍依然害怕倭寇,稍遇困難就臨陣脫逃。

抗倭戰步兵的基本武備中日混血軍刀——戚家刀

除了訓練嚴格,戚繼光在軍紀上也十分嚴明,賞罰必信。軍隊出征時,但凡有擾民行為的,一律斬首示眾,絕不姑息。同時,戚繼光對士兵的獎賞也十分豐厚,殺死一個倭寇就能得到30兩的賞銀,這極大刺激了戰士的積極性。

經過一年多的磨合,這隻軍隊初步成型,戚繼光十分想檢驗一下軍隊的戰鬥力。公元1561年4月,倭寇大舉侵犯浙江台州。戚繼光得到消息後,連忙率領軍隊迎戰。到了海邊之後才發現,這批倭寇加起來多達兩萬人。

抗倭戰步兵的基本武備中日混血軍刀——戚家刀

而戚繼光的軍隊全是新兵,人數也只有四千,能不能戰勝倭寇,戚繼光自己心裡也沒底。倭寇登陸後,依然分成幾股作戰。戚繼光冷靜判斷了形勢,決定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

首先要找到一股實力較弱的倭寇,集中優勢兵力,在局部取得絕對優勢,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之後再尋求戰機,各個擊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