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茶園深處寫新篇——記桃源紅茶產業扶貧領頭人詹立君

人活著為了什麼?桃源縣人詹立君在54歲那年找到了“答案”。他放棄3000多萬元的建材生意,回到生養他的那片大山,領著鄉親們發展茶業脫貧致富,在茶園深處譜寫人生新的篇章。

“這些草最好用手扯,用鋤頭會把才撒下的油枯帶走。”近日,在桃源縣楊溪橋鎮蔡家塘村一座海拔800多米的山上,今年58歲的詹立君帶著10多位村民,在千畝茶園裡除草。這裡屬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豎著“桃源縣產業扶貧項目新建茶園基地”的大紅牌子,放眼望去,山巒起伏,一片翠綠。

“村民們都搭幫詹總哩!”62歲的村民朱金翠從茶林裡直起腰來,連誇詹立君“仁義”。她是村裡貧困戶,以前靠拾荒度日。詹立君回鄉創業後,她復墾了2畝多老茶園,家裡年收入上萬元。

2006年,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蔡家塘等17個村被劃入其中,林木砍伐受到嚴格控制,靠山吃山的村民失去了經濟來源。在精準扶貧中,保護區內蔡家塘村等10個村被定為貧困村,共有貧困人口6000多人,佔烏雲界總人口35.1%。

詹立君是蔡家塘村人,年輕時外出務工,後來成立建材公司,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近些年,他為家鄉捐資20餘萬元,用於助學、扶貧,但遠不能改變村裡貧困狀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14年,詹立君不顧親友反對,放棄建材生意,毅然帶著兒子回到蔡家塘村,下決心幫助鄉親們脫貧。他清楚,茶產業是烏雲界地區的傳統產業,赫赫有名的“桃源紅茶”便產於此。對茶葉市場進行深入調查後,他把目光投向了保護區裡的野茶。

這些茶樹大都有60年以上樹齡,荒廢后無人問津,原生態的環境造就了茶葉的優質內涵,而當地村民家家戶戶都有1至10畝不等的老茶園。詹立君和兒子冒著酷暑,穿行山間半個月,統計出有利用價值的老茶園8000多畝。他把野茶拿到相關部門檢測,結果完全符合國家乃至歐盟的有機標準,並且天然富含硒。

2015年11月,詹立君成立桃源縣君和野茶開發有限公司,並組建了樹蓬野茶專業合作社,吸納1600多名貧困村民入社,按照每畝300元標準發放老茶園復墾補貼。為讓利茶農,公司以高於市場價收購村民茶葉。到年底,詹立君又將年銷售純利的20%作為分紅髮給大家。2016年,當地貧困戶人均增收近2000元。

近年來,君和野茶公司承擔了省重點產業扶貧項目,由桃源縣扶貧辦投入300萬元專項資金,收購成熟茶園425畝,將楊溪橋鎮所有貧困人口納入其扶持範圍,以委託幫扶方式,由公司進行統一管理和經營,貧困戶則享受茶園純收入70%的紅利。

如今,村民們都把君和野茶公司當成自家的產業,幹勁十足。詹立君提出唯一條件:茶園裡絕不能打農藥施化肥,桃源人要為“桃源紅茶”這一品牌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