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農業一年多,聊聊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的歷程

農門食客妹子認真想了想還是動筆寫了這篇文章,聊聊農產品從舌頭到枝頭的整個過程,似乎最重要的是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因為信息不對稱,內行的價值才得以凸顯。今天農門食客妹子帶小夥伴們來領略一下真正新鮮農產品的平凡之美是如何鑄就的,錯過了可不要後悔哦。

農業搭上互聯網這趟高鐵,駛向什麼樣的未來並不明朗。從風投資本的角度考慮,選擇農村電商創業,那基本上是等於找死;從網絡營銷角度考慮,農產品相較於工業產品,做電商的難度更大,所以建議儘量不要去做,如果一定要做建議不要一下子邁大步子搞規模,要用謹慎的方式去推進,做好用戶的口碑營銷。為什麼不看好農業+互聯網呢?聊完下面的這些BUG,小夥伴們就會知道一份新鮮安全的農產品是來之不易的。從事農業一年多,聊聊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的歷程

傳統的農產品流通包括農戶種植、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要注意的是批發商、零售商之間不只是一個環節,有可能是多個環節,流通的環節冗長無法保證農產品新鮮和追根溯源。農業+互聯網的方式不同於傳統的方式,種植仍然是流通環節的開始,但從開始種植起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把信息傳達到可能的目標客戶,消費者可以清晰地獲悉農產品的種植過程,待農產品豐收時進行採摘、分揀、包裝,然後通過快遞或者其他的物流方式送到小夥伴的手上,打開包裝看到外觀完美的食物,吃起來味蕾很滿足的食物,是不是心情頓時就美美噠。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骨感的,為了做到超出客戶預期的用戶體驗,上面提到的互聯網+農業的環節一個都不能少,每一步的都是紮紮實實的投入和付出,減少了投入帶來的結果是品質無法保證。下面農門食客妹子將用所見所聞的實例來跟小夥伴們聊一聊具體的過程。

從事農業一年多,聊聊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的歷程

在採摘和分揀的環節,同樣會面臨許多問題。由於農產品生鮮損耗大及為了搶佔市場先機,農產品的果形剛成型但未成熟就會被採摘下來,經過一系列的著色、催熟工序,然後華麗地到了零售的環節,最典型的有芒果、橙子、獼猴桃等。分揀環節最困難的是農業的條件實在是太艱苦,基本上找不到人願意幹這辛苦活,前兩週在北京周邊,桃子熟了,一天一百元招人採摘和分揀桃子都找不到人。

包裝和物流的環節是為了將新鮮安全的農產品用最短的時效,保留農產品在樹上的味道且外觀完好無損地送到客戶手上,然而這個環節面臨的BUG也有很多。舉個栗子:賓川的紅提包裝和物流,農門食客測試了六次以上的包裝和物流才確保發到北京市近乎完美的,然而今年的暴雨使得這些測試都打水漂了。要特別提及一個問題,為了延長農產品的儲存時長,有些農產品在原產地就已經是被處理過了,最典型的是荔枝,有興趣的小夥伴自己腦補吧



從事農業一年多,聊聊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的歷程

最後一個環節是等待客戶收到農產品後的反饋,確定是否要售後。如果有壞果子,基本上就是要處理售後了。要減少售後的概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上面提到的四個環節都做的很紮實,不用通過偷工減料節省成本,通過這種方式節省的成本基本上在售後環節會成倍的讓你再投入進去的,而且最關鍵的是會影響用戶口碑,前面做的所有的事情全都會化為泡影,所以節省成本也要有方法和創新的

寫了這麼多行業的內幕,應該會有人會不高興的,但平常百姓民以食為天是最為平凡不過的,這平凡之美是有很多人在默默的付出的。如果那些真正在創造平凡之美的人的努力可以得到市場的認可,獲得市場的高回報,才有更大的可能促進這個行業的良性發展,小夥伴們的餐桌安全才會更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