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景觀復原爲何如此之難?

圓明園的景觀復原為何如此之難?

在追尋真實的征途上覆原

在對三山五園的景觀復原中,最受關注的無疑還是圓明園。對許多學者、古建築和園林愛好者來說,用各種方式再現這座名園的昔日風采,是他們多年甚至一生的夢想。然而,這項工作做起來並非易事。圓明園的營建與改建,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不同時期的圓明園面貌甚至有相當大的差異。一些景點還難以找到可靠的影像材料。目前所能夠找到的各種檔案、照片、圖畫和詩文記載等,都難以完全滿足復原者的需要。圓明園本身的複雜性以及相關資料的缺乏,使得這項工作挑戰重重。對於復原者來說,只能隨著相關資料的發現與公佈,以及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步完善自己的方案。

對於許多復原圓明園景觀的人來說,有一宗檔案是非常珍貴的,這就是樣式雷圖檔。“樣式雷”指的是清代二百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築設計的雷姓家族。而樣式雷圖檔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成就卓著的傑出代表。據統計,現有2萬餘件樣式雷圖檔存世,是世界建築檔案存世最多的一種。

2016年,《國家圖書館藏樣式雷圖檔·圓明園卷初編》面世。該項目為國家圖書館所藏樣式雷圖檔中圓明園卷的第一部分,收入圓明園全圖,及正大光明、勤政親賢、茹今涵古等景區新建、修繕、改建、內簷裝修、河道疏浚、山體切削、綠化植被、室內室外陳設等工程方面的圖檔約1000件。其中既有景點規劃設計圖、踏勘草圖、建築平面圖、建築立面圖,又有室內室外裝修圖。這些圖檔多為道光、咸豐、同治朝所繪。據悉,該書還將出版續編。

對圓明園的復原工作,考古發掘可以說提供了真真切切的證據和驗證的標準。在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深處,有一處並不起眼的小院。院門口掛的兩個牌子之一,就是“圓明園考古工作站”。據悉,對於圓明園遺址進行科學、有計劃的考古發掘始於2001年。2001—2004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正式發掘了6處景區遺址,包括坦坦蕩蕩、杏花春館、上下天光等重要景區遺址,對31處橋涵遺址也進行了發掘。2013—2015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又正式發掘了圓明園的大宮門遺址、西洋樓的蓄水樓和養雀籠遺址。2017年,圓明園紫碧山房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新成果,考古工作者首次發現了半圓形碼頭。

基礎研究不能缺位

已故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侯仁之,對北京城市歷史地理傾注了大量心血。在完成於1949年的博士論文《北平歷史地理》中,他寫到:“這座城市真正景色迷人之處,還是在城區與西山之間的西北郊。那裡既有雄偉的山色,也有注入湖泊泉水的豐沛水源。再次需要說明一下,傳統中國人心目中的自然之美,山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沒有山水,便無景觀設計可言。”

已故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維權在《中國古典園林史》中寫到,三山五園匯聚了中國風景式園林的全部形式,代表著後期中國宮廷造園藝術的精華。

學者們認為,三山五園是世界造園史上的傑作,也是今天需要充分挖掘和整理的珍貴歷史文化資源。深入研究三山五園歷史文化區,不僅有助於三山五園的整體保護和利用,而且將進一步促進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推介,進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秀介紹,2013年以前,論文檢索結果說明,對三山五園中單個園林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也比較深入,但關於三山五園的整體性研究成果還不多。已有成果多是關於三山五園的介紹、歷史變遷和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呼籲,較為深入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成果還比較少。也就是說,將“三山五園”作為一個地域綜合體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她還表示,“總體看來,缺乏有分量的大部頭專著,這就說明當前十分需要對三山五園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綜合性的研究”。

2013年11月9日,“三山五園和京西文化”專家研討會暨北京三山五園研究院成立揭牌儀式舉行。

三山五園的故事,正在一步步豐滿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