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 山東保障特殊人羣的文化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九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和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點與需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 近年來,山東各地從推動全民藝術普及的角度出發,為進城務工人員、青少年兒童、殘障人群等提供精準的文化服務,收穫社會好評。

“一個都不能少”成為山東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努力目標。

為孩子的童年增添文化色彩

“一個都不能少” 山東保障特殊人群的文化權益

濟南歷城區西營鎮東嶺角村公益藝術課堂現場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6月10日上午,濟南市歷城區西營鎮東嶺角村委院內充滿了歡聲笑語。伴隨著甜美童音,東嶺角村公益藝術課堂正式開班授課。東嶺角村公益藝術課堂由濟南市文化部門參與策劃,設置美術、音樂兩個班次,每兩週舉辦一次,一期課程為10個月,由專業老師授課。孩子可根據興趣愛好提前報名,每班10人。據濟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李守海介紹,開設藝術課堂是當地推動文化扶貧的具體舉措,旨在拓寬農村留守兒童眼界,培養他們對藝術的興趣。

在東嶺角村公益藝術課堂開課之前,臨沂市美術館也為留守兒童舉辦了一場活動。6月2日,40名當地留守兒童走進臨沂市美術館,參觀“同宗同源、兩岸一家親”首屆臨沂海峽兩岸青少年藝術展,並在館內參加了專題美育課堂的活動。據統計,臨沂市共有需救助兒童1.01萬名,其中在精準扶貧村的有2800名。他們有的失去雙親,跟隨爺爺奶奶生活;有的父母身患重病,家庭經濟困難。臨沂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調研員王蘭峰說:“臨沂市在文化精準扶貧調研中發現,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藝術的啟蒙。我們希望發揮文化部門的資源優勢,給孩子補上‘美的課程’,為他們的童年增加更多色彩。”

“一個都不能少” 山東保障特殊人群的文化權益

山東省少年兒童圖書館“會說話的繪本”故事會

每週四,山東省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郎秀麗都會去一家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為那裡的自閉症兒童上繪本課。山東省圖書館2016年1月啟動“會說話的繪本”項目。這是一項專門為學齡前兒童服務的閱讀推廣活動,旨在通過講繪本、演繪本、做繪本等形式激發小讀者的閱讀興趣。截至今年5月,已有超200名自閉症兒童從中受益。

為提升青少年兒童的綜合文化素養,山東於2017年印發了《關於促進文化教育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文化系統所屬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鄉村記憶展廳要對大中小學生免費開放,各級各類學校要開足、開好藝術課程。

發展老年人文化志願者隊伍

“一個都不能少” 山東保障特殊人群的文化權益

日照市文化館老年藝術大學演出現場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指出,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背後是巨大的需求。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進程中,山東把“文化養老”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深入瞭解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公共服務。比如,日照市在市文化館原老年藝術培訓中心的基礎上,創辦了老年藝術大學,開展老年非學歷藝術教育,引導老年人學習藝術技能;同時努力擴大辦學規模,探索與各區縣文化館共建合作,成立老年藝術大學分校,有效解決了“文化養老”資源不足的難題。

作為第三批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改革試點地區,濰坊市近年來大力發展老年人文化志願者隊伍,吸引離退休人員加入新組建的“文藝下鄉小分隊”,成為老年人發揮餘熱的重要載體。“目前很多地方的老年大學、文化館,是老年人參加文化培訓的重要陣地。”濰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孫俐君說,從每年人員爆滿的情況來看,這些陣地的容量需要進一步擴增。但擴增並不意味著擴建教室,而是要借力,多與社區等做好結合文章,發展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

豐富進城務工人員文化生活

炎炎烈日下,進城務工人員站在腳手架上滿身大汗,不辭辛勞地為城市建設作出貢獻。在奮力建設文化小康的當下,山東沒有忘記身處勞動一線的人員。

“一個都不能少” 山東保障特殊人群的文化權益

濟南市文化館赴濟南軌道交通建設工地慰問演出

從2014年起,為豐富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濟南市文化館聯合市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開始舉辦“勞動者之歌”濟南市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才藝大賽。在今年舉辦的第四屆大賽中,報名參賽的超過1000人,涵蓋建築、環衛、家政等領域。

“當前山東正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為不同人群尤其是老人、孩子、進城務工人員提供精準服務,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一環。”山東省文化廳公共文化處處長馮慶東說,今後山東將進一步加大調研力度,藉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探索“特殊人群文化需求精準反饋”的服務模式。同時以貫徹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為契機,敦促各級黨委、政府提高特殊人群的文化權益保障,滿足他們的基本文化需求。

文中圖片綜合整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