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人撰寫的古代兵書《兵籌類要》

《兵籌類要》是中國古代一部難得的軍事著作,《宋史·藝文志》著錄:“《綦先生兵書》一十六卷”,其自注雲:“並不知名”,意即作者佚名,其實它的作者即南宋翰林學士、高密人綦崇禮。

史料記載,綦崇禮博覽強記,才高氣剛,為文辭藻華美。其卒後所著文集由其侄孫綦煥、綦更生整理成《北海集》六十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等著錄俱同。然至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綦崇禮《北海文集》一部七冊,闕”,至《內閣書目》已不登錄,可見原本久佚。清代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詩文三十六卷,又次以《兵籌類要》十卷,並附錄歷官除授誥詞及祭、序等文三卷,收入《四庫全書》,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四庫本《北海集》。。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七《北海集提要》:“《兵籌類要》一書,乃其在翰苑時所撰進,皆援據兵法,參以史事,各加論斷。雖紙上空談,未必遽切實用,而採摭尚為博洽,今亦編為十卷,次之於後。”

其實,綦崇禮並不是紙上談兵。紹興二年七月,時任尚書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的綦崇禮,被高宗皇帝召至都堂,令其條具進討固守利害。綦崇禮上奏說:“諜傳金人並兵趣川陝,蓋以向來江左用兵非敵之便,故二三歲來悉力窺蜀。其意以謂蜀若不守,江、浙自搖,故必圖之,非特報前日吳玠一敗而已。今日利害,在蜀兵之勝負。”又奏:“君之有臣,所以濟治。臣效實用,則君享其功;臣竊虛名,則君受其弊。實用之利在國,虛名之美在身。忠於國者,不計一己之譭譽,惟天下之治亂是憂;潔其身者,不顧天下之治亂,唯一己之譭譽是恤。然效力於國,其實甚難,世未必貴;竊名於己,其為則易,且以得譽。二者有關於風俗甚大,是不可不察也。”從後來宋元之間長達36年的合川釣魚城拉鋸戰,足以看出綦崇禮的遠見。

綦崇禮在《進(兵籌類要)表》中稱此書:“凡十萬言,分百餘門”,今存十卷,只有約三萬字左右,共二十一篇,篇目有《廉正篇》、《至公篇》、《器識篇》、《志氣篇》、《忘身篇》、《忘家篇》、《誠感篇》等。該書體例是首先將歷史上的有關資料輯為若干類(篇),先引用古兵書的名言或用自己的話概括本篇的中心思想,然後摘述有關戰例資料,最後是“論曰”,即加以論述,發表自已的見解。

例如《廉正篇》是《兵籌類要》開首之篇,可見綦崇禮對廉正之德的重視。他認為廉正是仁德的基本體現,是保持軍隊純潔,免於不必要糾紛的重要條件。不廉則不仁,必然會導致人們相互逐利,最後導致必敗。他說:“臣嘗謂行師之道以廉正為先。讒人之所畏也,善人之所貴也。不然,則予取予求,人將瑕疵,其能免於禍敗者幾希。唐史謂將臣刻剝,自入給帛則以繆易良,賦粟則以沙滲粒,故邊卒怨望。嗚呼!喪師覆國,未必不由於此,亦近事之明鑑也。”又說:“臣讀《孫子》曰:‘士無餘財,非惡貨也,受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

《兵籌類要》這部兵書在中國兵學史上佔有一定地位,它同時引證了不少古代兵書,對於校勘古兵書也較高的參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