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料高端化,新老企業誰能勝出?

火鍋料高端化,新老企業誰能勝出?

在火鍋料行業,許多人可能對施純極比較陌生,其實他與高端火鍋料的淵源由來已久。

十幾年前,在他的引薦下,澳門豆撈進入大陸,帶動了一股清湯火鍋風潮。鑑於清湯對食材要求更高,他又協助引進了高端火鍋料品牌臺灣“川見”。後來,浙江凱旋門澳門豆撈控股集團(簡稱“澳門豆撈”)在蕭山設廠生產高端火鍋料,施純極成了項目參與人及相關管理人之一。

“行業發展這麼多年,很多實力比較強的企業品牌定位一直不高,想要很快拔高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施純極分析,“升級換代期,大家處在同一起跑線。新企業直接切入高端市場,反而更有機會。”

引高端火鍋料進大陸

火鍋料在中國發展了20多年,其中以蟹籽包類為代表的高端火鍋料有10多年曆史。臺灣佳福食品正是這類產品的開創者。而高端火鍋料從臺灣進入大陸,並迅速發展壯大,施純極發揮了重要的引薦作用。

1980年,18歲的施純極高中畢業後離開家鄉福建泉州去澳門謀生。在澳門做了5年的玉石雕刻後,他去新加坡幹了2年建築。後來在老家、澳門又做了一段時間的建築和雕刻。

1991年,施純極前往臺灣繼續從事建築工作,一直到2000年。

無論是建築還是雕刻,很顯然與食品尤其是火鍋料沒有任何關聯。然而,正是這20來年在澳門、臺灣、大陸等生活工作的經歷,為施純極後來引進高端火鍋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澳門,有一家名叫“豆撈”的火鍋店,主打清湯,選取鮮活海鮮、進口牛肉等高檔食材,施純極經常去吃。2003年,一位杭州朋友到澳門旅遊,施純極多次請朋友去那家豆撈店吃火鍋,並建議把這類火鍋引進到大陸。這位朋友正是後來的澳門豆撈董事長汪堯松。

在施純極看來,當時的大陸市場川味火鍋佔主流,相對來說,清湯火鍋算是個空白,這種湯底更考驗食材品質,必須做高端。2003年左右,正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各種商務宴請空間非常大,而川味火鍋檔次偏低,中餐出餐慢,開店又難複製,這正是清湯火鍋的機會。

澳門豆撈在大陸飛速發展期,施純極一直留心為高端火鍋引進更加豐富的食材。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澳門見到了臺灣佳福公司“川見”品牌的高端火鍋料產品,立馬嗅出了商機。

“當時大陸市場,沒有魚籽包這種造型及口感的產品。並且它是全工業化生產的,很方便。”施純極說。

據瞭解,澳門豆撈最初所使用的“川見”系列產品,是從澳門購買的。後來,施純極發揮自己在臺灣工作10來年的優勢,直接找到廠家合作。從澳門豆撈開始,高端火鍋料在大陸獲得了飛速發展。

中國高端食材的春天到了

“雖然沒有入行,但他關注這個產品好多年了,對市場的感觸很敏銳。”作為施純極多年的好友,臺灣佳福食品總經理王中樞這樣評價道。

臺灣“川見”系列產品進入大陸市場,對整個火鍋料產業升級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比如澳門豆撈自建工廠生產“澳門豆撈”牌高端火鍋料,除了供應自家連鎖門店,還給其他高端連鎖餐飲、超市等供貨;臺灣佳福食品在大陸設廠(即嘉興松村食品有限公司),後來被海欣食品收購,更名為浙江魚極食品有限公司。此外,業內很多企業也開始生產同類產品。

施純極認為,雖然很多企業喊著走高端,但品質上差別還是比較大的。“行業內真正做高端丸子的品牌,現在就魚極、澳門豆撈和川見。”

在他看來,如今很多代理商都在找好產品,比如一個一線市場有10家代理商,但就這3個品牌,只能被3家分掉,剩餘7家想做也沒機會。而且許多餐飲連鎖企業的產品也在不斷升級換代,從低端到中端、中高端,再到高端是遲早的事情。“只要企業能夠在技術、品質上,達到一定水準,根本不用擔心沒市場。”

施純極分析,隨著經濟發展與消費結構升級,無論是渠道商還是餐飲、便利店等終端,都在對產品進行升級更新,中國高端食材市場的春天正在到來。

基於對高端食材前景的看好,加上與高端火鍋料打交道多年,結識了多位臺灣的一流技術高手,施純極決定建廠做高端火鍋料。2017年,已經在澳門安家立業多年的施純極,與朋友斥資2000萬元在泉州成立福建純極食品有限公司,定位做與魚極、澳門豆撈、川見齊肩的高端火鍋料。

新企業做高端更有優勢

據瞭解,純極食品主要生產高端香腸,高檔魚糜類丸子、滑類,鄉廚料理三大系列產品。對於產品品質,施純極要求非常嚴格。之前他花28萬元購買了個設備,但在實際生產中發現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於是果斷重新買更好的。

“做高端,即便技術沒問題,硬件要匹配才行。設備不行次品就多,即便雙重投資也要替換掉。”施純極表示,“產品是企業的生命,我們有技術做高質量產品,有能力根據客戶需求做創新,這就是純極食品最大的優勢。”去年9月份純極產品上市,市場反映不錯。

在他看來,新企業做高端,實際上更有優勢。“現在市場有點亂,儘管造型相似的產品很多,但品質仍有差距,真正的高品質產品是經得起市場檢驗的。大家一起做,會推動整個產業向高處走。”施純極分析,“尤其是大企業,現在做高端有兩個困難,一是要克服原本不高的品牌定位,二是要有真正的技術實力。”

他認為,大企業必須得大規模生產,這需要團隊作戰,人工等成本較高。並且高品質產品在技術上的關鍵控制點比較窄,如果整班員工的水平參差不齊,生產的產品很容易不穩定。

“大企業做高端,不會那麼快見效果,這個階段正是新企業的機會。”施純極表示,“新企業可以直接購買更精密的設備,自身又具備技術優勢。尤其是小企業,運營成本低運作靈活,生產的產品品質高價格低,能更輕鬆地切入市場。”(冷凍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