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解析議論文

高中語文:解析議論文

 單純的並列式與對照式的議論文,結構清晰簡明,但易走向極端——死板僵化,需要詳實的內容,精美的語言為其支撐,使之以內涵與情思見長,掩蓋其結構的過於簡單。

精美的議論文更多采用層進式結構,有單純採用層進式,也有將並列、對照局部結合使用的複合層進式。層進式結構的文章有的有明顯的語言標誌,即“小論點”式層進。但為了避免僵化,多數層進式結構無明顯語言標誌,體現為一種意義上的內在的逐層深入,可稱為“內在邏輯”式層進。

“內在邏輯”式層進可供模仿的典型範式有:“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式,“引論、本論、結論”式、“引議聯(析)結”式、“引聯議結”式,還有“起轉承合”式等。

一、清晰認知,澄清概念

1.“為什麼”與“是什麼”

“是什麼”主要表現為闡述話題核心概念或所指現象的內涵,即其社會人生意義。可抽象表述:常用“是……”“體現……”等提示內涵的句式;亦可形象闡述:通過敘寫具體的人物行為或社會現象。

“為什麼”是指對所提出的觀點進行證明,主要表現為正面分析其原因或意義,或反面指明其危害或後果。

“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三者選哪幾點寫,這裡不存在絕對的取捨規則,只能根據具體情況而定:①所議的話題本身哪一點更容易寫,②哪一點更能讓你有感而發。

2.“聯”與“議”

“聯”,不能泛化理解為“古今中外一切人事皆可為聯”,這會與“議”衝突,所以我們可以將“聯”窄化為專指“針對當今社會現實”,“聯”中可包含“議”,但應是一種現象上的闡述,而非本質上的探究,所以“聯”其實就是“擺現象”。

“議”是一個綜合性的詞,包括“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任意一個或幾個方面,可以是分析問題,也可以是解決問題,可以是現象上的分析,也可以是本質上的探究。

3.“分析”“論證”“闡述”

我們經常在議論文寫作的相關指導中看見這幾個詞,它們其實不是一回事。“闡述”常針對“是什麼”與“怎麼做”,“論證”常針對“為什麼”,三者皆既可以是抽象的道理,也可以是形象的事理,即融合具體的事實進行分析。

澄清了以上幾組概念,我們就可以嘗試將議論文的幾種實用結構進行較為清晰的歸納。

二、研析佳作,歸納範式

1.規範式層進

文章主體部分主要圍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中某一點或幾點展開;或文章主體部分由“分析問題”寫到“解決問題”,即由“是什麼(為什麼)”寫到“怎麼做”。結構清晰明瞭,一般有語言標誌,即以“小論點”來提挈結構全文。

如下面這篇2013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安然相對不驚飛》主體論述部分採用了“為什麼”——“怎麼做”的靈動式層進結構(無明顯語言標誌),先分析原因,再闡明做法;“為什麼”部分的兩個原因則採用“小論點”構成規範式層進,語言標誌——①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②自然脆弱,人實則更為脆弱。

安然相對不驚飛

……的確,天地有大美,壯闊無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其造成無法逆轉的影響。而這些影響,註定會成為人們想要承擔卻又無法承擔的重任。……

(人為什麼不能侵害自然的原因之一:自然的脆弱)

對自然環境保有一定的距離,實在也是出於一種對人自身的保護。自然脆弱,人實則更為脆弱。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是無往不勝的,而作為個體,又何其渺小。……

(人敬畏自然的原因之二:保護自身,人更脆弱)

其實,人完全可以與自然一同詩意地棲居,其關鍵在於不互相侵擾,不事征服。……古人所謂“天人合一”,我寧願將其理解為是人在天地之間安詳地棲息,而讓心神暢遊於世界。

(人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正面闡述)

……

再如2011年江蘇高考優秀作文《拒絕平庸》一文中的語言標誌更為明顯,主體部分的三個小論點分別是:

拒絕平庸,拒絕的是不思進取,收穫的是創新與發展。……

拒絕平庸,拒絕的是隨波逐流,收穫的是原則與堅守。……

拒絕平庸,拒絕的不是平凡。……

2.靈動式層進

靈動式層進主要指“引議聯結”式結構,其中“聯”與“議”之間體現一種內在邏輯的層進——或“剝筍式”,由外在現象到內在本質(原因、危害);或“遞進式”,由分析問題(是什麼為什麼)到解決問題(怎麼做)。同時“聯”與“議”兩者內涵與關係比較自由:①位置可交換,寫成“引聯議結”;也可邊聯邊議,交叉結合。②內容可選取“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任一方面,也可從反面寫“做不到這樣的現象與原因”或寫“不這樣做的現象與危害”等等。這種靈動式層進常常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宣揚社會道義,弘揚社會責任。我們應多嘗試寫這種形式的議論文,培養自己心懷天下的人文情懷與匹夫有責的公民意識。

如下面這篇2013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不可驚擾的寂靜》,採用的就是“引聯議結”的結構。議的部分總體上由“分析問題”到進一步的“闡明做法”,採用了遞進式結構;其中“分析問題部分”與前文的“聯”則構成“剝筍式”結構,由現象探究背後的本質——原因或危害。

不可驚擾的寂靜

學術的寂靜,猶如天山雪蓮,不可驚擾。

(提出觀點)

……縱觀當今學術界,有多少學者被各種“門”纏身?

先有閻崇年被掌摑,後又陷入“懸賞門”。再後來“季羨林遺產門”引起一片譁然。餘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從《百家講壇》走向大眾的學者遭遇非議……

(反聯現狀:學術界失去寧靜)

原因首先是學者們自身不懂得守住內心的寂寞與清淨。面對媒體的追捧,他們沒有能稀釋掉那些浮名,一人誇之,萬人從之,接受與他們學術涵養不符的名譽,失去了寂靜,從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原因1:“不懂得守住內心的寂寞與清淨”)

然而,作為大眾一員的我們,作為傳播信息的中堅力量,慎於言,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普及的微博成了公民發表言論的又一平臺,“微博罵戰”也愈演愈烈。我們是否想過,傳播那些不切實際的言論時,身為文化名人的學者們會遭遇怎樣的驚擾與傷害?

……(原因2:“輿論製造者的驚擾”)

復旦秦紹德“寂寞出學問”的吶喊是對學者堅守自身心靈淨土的呼喊,亦是對公眾給學者一片寂靜天堂的呼喊。

總有一些大師習慣於寂靜。

與當代文化名人們相比,季羨林老先生的三拒頭銜是一種睿智,不問世俗塵埃,清淨紅塵美好。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後過了半輩子的隱居生活,他逃離成人世界,逃離喧囂,或許只是為了守住自己內心的淨土。書中的那段話是多麼適合作他的墓誌銘:“我整天就幹著這種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總有一些人在慎言慎行。

白巖松等微博名人正用盡全力地引領微博走向正義,走向公正,走向單純。

(明做法:正例——學者應堅守寧靜,公民也應“慎於言論”,勿要聒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