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楊絳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黃強

應該怎樣理解楊絳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一個人的話語跟她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有關。


1、這句話的來源



是英國詩人蘭德(W.S.Landor)的同名小詩《生與死》 中的句子,楊絳將其翻譯為: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是有著良好文化修養,對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而被稱為先生的女人。有書君在下文中稱之為楊絳先生。


2、生活中的楊絳先生


1)熱愛生活,有包容心和善良


任何時候都以家庭為重。丈夫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楊絳先生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對長輩敬重,對丈夫扶持,對小輩培育,做一切家中務事,但她又不是一般的女人。


她說:"人類並不靠天神教導,人的本性裡有靈性良心。在靈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於物質的要求。"


2)有確定性,盡本份做好自己


先生說過"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生活得通透、篤定,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除了女兒、兒媳、妻子、母親的角色,先生還是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凡是自己的事都認認真真做,做出色,不是為了追名逐利。


3)堅強樂觀,保持內心的平和


積極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與不幸。文革中下放時的磨難、《我們仨》中女兒、丈夫先後離世,她卻說自己不能離開,是因為要留下來打理好才能走。



她的內心是平和的,晚年的她說:"我們曾經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了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們曾經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了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3、楊絳先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有思想、有學識、有涵養,看透了生活的本質,有自己生活的標準,過的是自己的日子。不讓自己流於世俗、不攀比、不爭。


楊絳先生生活充實,活得清明,不用爭。情有所託,夫妻為友、恩愛、包容,不必爭。為人善良,做事坦然,不去爭。


目標明確、心有所屬、遇事豁達、生活圓滿。也就不爭,不屑於爭。不爭是淡然面對現實生活的品質,不屑於爭是文人"不要有傲氣,卻要有傲骨"的坦然體現。



她還說:"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


她內心的強大力量很少有人能比,但她的內心又是柔軟的,她的文字是簡潔、平和、質樸自然的。


有書君覺得:從楊絳先生的"我和誰都不爭"和"和誰爭我都不屑"中,我們是不是也來思考一下生活的本質?生活就是為了得到幸福快樂!


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讓自己的生活:"和誰都不爭",調整成知足常樂、安居樂業的模式,讓自己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這對當下社會具有現實意義。對我們來說這是一種精神的境界:不爭自己得不到的,感恩自己所擁有的。


"不爭",對於家庭來說也很有意義。不爭,才會有家庭的和睦相處、幸福美滿,才能家和萬事興!


"和誰爭我都不屑",有些事情上是不是可以將"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的傳統,選擇為暫時遺忘,不去爭,不做無謂的爭。


不爭,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做好自己,遇上事時,對自己有信心,有了對自己的要求,也就不必爭強好勝。



有書共讀

戲說冰心,本文從對冰心的分析出發,也可看到楊絳的影子。對楊絳,我只有一句話,她和謝婉瑩其實是一路人,但楊比謝聰明的多,也有城府的多,也幸運得多,畢竟她對錢鍾書有幾分真心。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是楊翻譯的也好,自己要說的也罷,但這句話實在不妥,楊絳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看似相對完整的人格,和人前清高素雅的臉面。但這句話卻暴露了,其一直不願顯山露水的小心思,一個普通女人的無奈隱忍,淪為陪襯的不甘。這句話也是一般人可以理解楊絳的一條捷徑。深謀遠慮,卻百密一疏,十分可惜。所謂楊為謝影,絳心獨具。

這還用問嗎,家世,相貌,人品,性格,情懷,才華,學識,見識,閱歷,成就,男人緣,老公,朋友圈,閨蜜群,知名度,爭議度,軼事秘聞度,粉絲數量,粉絲層次,至今的網絡關注度,冰心與林徽因要強相對比,那不是拿蘆花雞比鳳凰嗎,冰心嫉妒死,都是活該。

再者,謝婉瑩自己就是個作女,她那種悶騷,又自戀愚犟的秉性,虛偽白蓮花的做作,早就讓張愛玲的好友蘇青,一針見血地指出,大意是,冰心的文字有意無意的,總讓人聯想,作者應該是個清麗的佳人,可是謝本人就生得令人無語,直話就不直說了,就像見到網友真容時的懊惱。謝其實就是個綠茶屌絲女,也算是這一派的祖師奶奶。

此外張愛玲也曾因為有人把她和謝婉瑩並列而不快,張直言不能以此為榮。張說出這樣的話,看似還委婉,要是讓蘇青翻譯出來,可能就是,謝不過是個,粗識幾個字,文章半通不通的,又學人家拿腔作勢,再整個不倫不類的尷尬下流像,所謂村女進了三天私塾,書讀了兩頁,便胡思亂想著不甘寂寞,就是謝這樣,類似芙蓉姐姐史恆霞的個人城市化進程。

又比如說,西施只有一個,而且水土不服,年紀輕輕就病死了。而東施效顰雖有點見賢思齊的積極光線,但現實是殘酷的,所以,東施們需要宣洩,需要幻覺的鎮靜。

謝婉瑩真正有資格嫉妒的,其實是丁玲,兩人素質伯仲之間,而且同做過女性解放的春夢,不過丁玲比謝有勇有謀,她抓住西進的歷史機遇,成功染紅了自己,魯莽又坦蕩地,作了延安新新式的大女人,雖結局狼狽不堪,但一生任性到死,雖不才,也無怨無悔。可謝就悲催了許多,她始終無法衝破自己,自戀虛偽的天性,又帶著對舊式人生的種種誤解,近乎自欺欺人地活著,終其一生,在嫉妒與悶騷中作繭自縛,而看不清自己和這個變化的世界,謝應該是不幸的。

不過謝婉瑩,實在只是一個為時代所驚擾的普通人,一個在時代漩渦邊上,不求甚解的徘徊者,雖禁不住各種新思維的誘惑與挑逗,但終於,還是她自己資質平庸的路人本質,讓她剛溼了鞋,就嚇得落荒而逃,跑回鄉下去了。之後,她心裡有多少不甘,她就有多麼不幸。不過平心而論,謝實在沒有資格嫉妒她自己,根本無法比擬的天才巨擎,如林徽因,如張愛玲者。

說到冰心,這幾代人就記得一個"寄小讀者"的官樣文章,和小學課本里的無聊童話"小橘燈"。這樣小兒科的東西,彼時再怎麼吹捧,也禁不住幾年的淘洗,現在又怎麼能再拿得出手呢,怎麼能讓人心悅誠服地說,冰心奶奶,悶騷無罪,嫉妒有理呢。

如果一定要恭維文學家冰心幾句的話,我想她相較於張愛玲,甚至丁玲,就好象“簡愛”和“呼嘯山莊”的差別,所反映出的勃朗特兩姐妹,在世界與人生問題上的天差地別,以至於兩者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解破冰心的心結,就不能不提徐志摩。女人之間,外貌才華有別,相互嫉妒較勁是人之常情,其實無傷大雅,但一旦牽涉到愛情,若兩女子有意於同一名男子,那就不是嫉妒那麼簡單了。

而在徐志摩感情的天平上,林徽因無疑是最重的一枚砝碼,陸小曼次之,張右儀無足輕重,近乎為零,而謝婉瑩就只是在天平腳下的一個徐的仰慕者,一個負數,連上去的資格都沒有,而冰心之所以又有別於一般的仰慕者,又是因為她自己,在對徐志摩的態度上,表現地進退失據,失態非常,旁人觀之都為其尷尬冒汗。

也好在冰心始終是自戀的平庸文人,出於一個知識分子的最低體面,她沒有作得太過出格,而表現的像容嬤嬤那樣。個人悲劇裡的謝婉瑩,盡其所能的壓抑著自己,愛恨無著,她無奈的轉回頭,沉沒進對舊式人生的種種誤解之中,自顧自的對吳文藻,心不甘情不願地從一而終,修成正果,最低限度的成全了自己的心病。

最後以多年前的一條微博作結。林徽因,張愛玲,一熱一冷,一進一退,一個獻身的決絕,一個獨善的完整,一個只知理想,一個看透危局,都是了不起的中國人。林徽因不諳時務,為理想而進,張愛玲深明危局,為獨善而退,沒有比這兩者更好更善的人生選擇了。這兩人代表了中國現代,兩種截然不同,但都卓然高貴的命運選擇。以徽因之論,誠之,中國是有希望的,以愛玲之思,明之,中國人是有希望的。


鑽石鼻子風谷秋糧

這不是楊絳先生說的,是她翻譯的作品裡的一句話。

這首詩叫《生與死》,作者叫瓦特·蘭德,英國詩人,此詩作於1850年,當時詩人已經75高齡了,這句話更像是這位詩人自身的寫照。

因為瓦特·蘭德在世的時候,寫了很多散文,詩等文學作品,但是並沒有受到社會普遍的關注,他很多作品也沒有出版,為人也比較急躁,得罪了很多人。

當然,楊絳先生應該也是很喜歡這首詩的,她在散文集《雜憶與雜寫》的自序裡特意引述此詩,表達她的一種心境,這本散文集的出版時間是1991年,當時楊絳先生已經80歲了。

《生與死》原文: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I am ready to depart

楊絳先生的譯文: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先生還有一篇散文《隱身衣》,其中有一段話可以作為此詩的註解:

我愛讀東坡“萬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莊子所謂“陸沉”。

社會可以比作“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還有飛鳥;“蛇阱”之旁,池沼裡也有游魚。

古往今來,自有人避開“蛇阱”而“藏身”或“陸沉”。

消失於眾人之中,如水珠包孕於海水之內,如細小的野花隱藏在草叢裡,不求“勿忘我”,不求“賽牡丹”,安閒舒適,得其所哉。

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師明禮

 願每個低到塵埃裡的人,轉身的時候都能如此決絕。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英]蘭德(楊絳 譯)



這不是楊先生寫的啊,是她翻譯的。對這句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張愛玲,這個冷冷的女子,她的一生完美的詮釋了這句話。

想到了她說過的另一句話:

如果你給我的,和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

張愛玲是那整個時代的驕傲。餘秋雨說:“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學並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


“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及極度的孤寂”。

張愛玲是個薄涼的女子,她的小說,給人的主題總給人一種深入骨髓的“荒涼”之感。

每句話都給人以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她在《沉香屑(第一爐香)》裡說:“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封鎖》實在是一篇不得不提的文章。第一次看,是在學校,讀完後,莫名有些悲涼。意猶未盡,實在不得不感嘆:好文章!

時間退回去1943年,張愛玲發表的那一篇《封鎖》,是著實驚豔了時光,也驚豔了胡蘭成,

讀罷,胡蘭成瘋狂的尋找這位有才氣的女子。而這個時候張愛玲24歲,胡蘭成已有家室,結局註定不會美好。



她冷冷的,她沒有必要去和那些小三爭什麼,她終於寫了一封絕交信與他,信中寫道:“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時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是的,她這一生,誠如楊絳先生所說:和誰我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她就做她自己,遺世而獨立。


伯牙子期

讀過幾本楊絳先生晚年的作品。如:《走在人生邊上》、《幹校六記》等。掩卷沉思,一個百歲老人的淡定從容,超然物外的形象躍然腦際。

看了圖片中的這一段文字,你就明白先生所以不爭的原因。

再給大家講一篇楊絳先生的文章。文章的名稱記不清楚了。大意是:追憶她的二姑楊蔭榆女士的一些往事。楊蔭榆早年留學日本,後赴美留學,取得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學位。是當時中國學歷最高的一位女士。但是婚姻不幸,卻終身沒有再嫁。曾經擔任過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校長。日本侵華後,她正好居家賦閒。因熟悉日語,曾成功地為老百姓出頭代言,讓日本人忌恨不已,後殘遭日本人暗殺,應該說算得上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甚至有的人主張應給予“烈士待遇。

在說道魯迅批判楊蔭榆這一件事情的時候,她首先說了一大段她這個二姑,怎樣地多年在國外留學,對國內當時形勢寡聞少見,又因不諳世故,固執己見,被人利用,做了錯事。一句也沒有觸及魯迅先生。但是,讀完這篇文章,我們不由的同情楊蔭榆女士的人格。這就是不爭。不以當時不少人對魯迅說三道四而添油加醋。只是平平實實地以事實說話。


李彬文

當活到一個年齡,一般人都會成為寶,更何況楊絳先生。經歷過繁華,繁華亦如煙雲。歸於寂靜,寂靜依舊豐盈。

爭或者不爭是因為內心還有所求,不夠強大和平和,有太多不捨和不甘。

不屑是一種姿態,看過千山萬水的淡然,看透生死的泰然,非先生不可。


女閱女色

有事不放在心上,也不爭個一二。


01


楊絳先生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她的這句話,是處理人生事情時的態度。


人生在世,誰能沒有個煩心事,而楊絳也會遇到這樣的事情。


有時你做得事情,別人總會有意見,總有風言風語。



就如:楊絳女兒死了這一件事,對她來講是個悲痛的事情,但有些人會指指點點的說:“是不是曾經做過壞事啊,不然女兒怎麼就死了。”


不要以為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楊絳身上。俗人總是會這樣猜測這種事,而對於這樣的閒話,她的態度應該是沒有把別人的閒人閒語放在心上,也不跟別人爭論這些事情。


02


而她老公在女兒去世一年多左右,也去世了,這就更加惹人閒人閒語了。我想她的內心是極大悲痛的,而有些人就是愛講閒話,肯定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會引起爭論。



而楊絳先生選擇的是不爭不搶的態度。


在一些事情上,楊絳先生佔據道理一方,但她還是不去爭論事情。只是看淡這些事情,不去爭辯,這就是她的處事態度。


03


楊絳先生晚年能說出這句話,應該是她的人生就是這樣過來的,從來不爭,不記掛在心上,就如她想念女兒和先生,是放在夢裡想,但卻不為此而自殺或者不好好生活。



這樣的生活態度,是非常難以達到的。因為人會有功利之心,就會有與人爭的想法,但楊絳先生卻說:“與誰爭都不屑”,就如寫文也有人有爭第一的感覺,而楊絳先生卻是愛好文字才去寫,才去做,而不是為了名利等才去寫。


所以她的這句話,就是她的生活態度。


幸生

楊絳先生無疑是很偉大的一位女性,別人的90歲生日過的都是熱熱鬧鬧的,而先生90大壽卻躲進了清華園內,這樣的楊絳與眾不同,顯得卓爾不群。其實早在詩人蘭德的詩裡就吐露心聲,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形容楊絳先生是很合適的,爭即是不爭,爭即是不爭,這是一個充滿哲學話題的句子,同樣楊先生這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前半句暗合了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後半句則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清高和傲骨。真正的大家都是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


紅豆嘛布丁

我和誰都不爭,表明了做人的境界。和誰爭我都不屑,表明了為人的膽略和強硬的底氣。這句話是對楊絳先生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也說明了先生的智慧人生。這句話,真的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敢從心底發出的。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敬佩先生的原因所在。


皛川

人與人與之間出相爭,有多個目的。一生存之爭一快食品爭到即可話失去即死,誰放手或不爭。二對東西不想要或多餘,你不爭是你根本不要。三對名利之爭如果一個總統與一個演員爭知名度他放手不爭能認為他大度嗎?我為楊先生的聰明賀彩設有她,錢鍾書也不過是個知名教授。她的大度成就了雙方,人性不存在不爭,而是這件東西對每一個人認識不同。一些所謂不爭之輩多數都在騙人騙己,你不是不流淚,只因未到傷悲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