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怎麼樣才能瘦?

反正kindle

經常聽到身邊朋友在那說:有沒長胎不長肉的辦法呀?怎麼我一下胖了三十多斤呢?產後有什麼辦法可以瘦肚子嗎?等一系列有關瘦身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產後減肥的話題~

長胎不長肉對我來說真的很簡單,整個孕期除了肚子基本沒怎麼胖,吃的東西都被寶寶吸收了(下次有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孕期飲食)。

其實,減肥最核心的就是飲食,市面上出現了很多減肥方法,比如運動減肥、節食減肥、生酮減肥等,這些減肥方法雖然短期能看到效果,但基本都會反彈,並且對身體產生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

產後瘦身與其他的減肥區別不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產後屬於需要補充營養階段,減肥時候也需要注意減肥速度不能過快,不能節食減肥等等。

對於產後減肥你可以這麼做:

第一、合理飲食。

第二、多吃一些優質蛋白和優質脂肪

你可以多吃一些魚蝦海鮮類,這些都是優質蛋白。另外,可以用亞麻籽油兌酸奶或者涼拌蔬菜,亞麻油富含促進大腦細胞發育的必須脂肪酸α-亞麻酸,對淨化血液也有幫助。最後,就是多吃蔬菜,特別是綠葉蔬菜,蔬菜糖分都比較低,而且飽腹感強。

第三、合理運動

運動這塊最好是無氧運動和有氧運動相結合,我們可以從每天跑步1公里開始堅持,只要堅持就好,跑多少沒關係。無氧運動以下蹲、俯臥撐、舉腿為主,分別鍛鍊下半身、胸部背部、腰腹部肌肉。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產後運動不要過量,剛開始幾個月每天堅持10到30個就可以了,等適應以後再慢慢增加。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健康減肥,重獲辣媽身材~


兒童營養師綿羊

關於產後怎麼樣才能瘦,說說我的經歷吧!

備孕前是84斤,懷孕以後比較注意飲食,吃的和平時差不多,但是增加了水果,核桃,黑芝麻等。基本每天都會稱體重,保持體重的穩定。孕後期每天走路上班,飯後散步半小時。到生的時候112斤,體重基本都長在肚子上,從身後看基本看不出懷孕。

因為我個人身體條件原因是剖腹產,晚上手術第二天麻藥過了鎮痛泵一取就開始下床來回走,促進排氣。住院那一週主要吃的是小米粥,雞蛋湯。雖然沒有大魚大肉很多湯,但是第三天晚上下奶,奶水一直非常足,所以對於我個人而言不存在喝湯才有奶水的事情。

出院回到家稱了一下,已經恢復到84斤了。當然那時候整個人是虛的,月子裡主要喝清湯,吃優質蛋白質,水果,少餐多吃。可能餵奶的原因,吃的比懷孕時明顯要多很多。體重慢慢回升,但是升到92斤就不動了。隨著寶寶吃奶的穩定,飯量也穩定下來了。哺乳三年,體重一直是92斤。雖然體重重了8斤,但是孕前所有衣服全部可以穿。寶寶斷奶後,體重就一直回落,差不多兩三個月身體回奶結束以後體重就自己下來了,夏天86斤,冬天90斤的狀態!



餵奶幾年,因為孩子夜奶,是比較困的,加上平時上班,下班回來帶孩子,運動的很少,但是體重非常平穩。孩子斷奶後,體重雖然不高,但是小腹比較鬆垮,所以就開始在家運動。在家運動的好處是隨時隨地,時間自己把控,有空多做幾組,沒空一組也行!平時飲食清淡一點比較好!

斷斷續續運動幾個月,還是挺有效果的,馬甲線已經開始有雛形了!


總結起來,身材管理不能只從產後開始,而是從懷孕就開始了。

產後不要大魚大肉,各種湯,正常飲食就好,適量水果、乾果,優質蛋白質,營養均衡,飲食清淡,既能為寶寶提供足夠的營養,又不會讓身體營養過剩!

產後運動也要做起來,不要糾結,哪怕每天做一組也是進步。不要想著節食來減肥,只會傷害自己的身體!

希望每個媽媽都美美噠!


深海中沉睡的水草

產後肥胖是一種由妊娠造成丘腦下部功能紊亂,體質脂肪代謝出現異常,身體突增大量脂肪,造成體重上升,身體發胖的一種情況。醫學上也把這種現象稱為“生育性肥胖”或者“母性肥胖綜合症”,是一種常見的產後病態反應。

產後肥胖似乎是一種夢魘,但並不是所有的產後發胖都是一種病態現象。一般情況下,女性在產後,體重增加在12kg左右為適宜,如果產後6周體重增加量超過未懷孕時體重的10%,一般可判斷為產後肥胖。

經佳學基因解碼專家長期科學地研究發現,肥胖主要是由基因控制的,GNB3、ADRB2等多個基因與產後肥胖的發生密切相關。例如,體內GNB3基因C825T位點基因型由C變成T時,改變了原先蛋白結構,蛋白活性增強,刺激更多的脂肪形成,增加產後肥胖的發病風險。這正是部分婦女產後不能恢復原來的體形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於這種女性群體,產後積極鍛鍊身體可以顯著中和該基因帶來的體重增加的效應,而飲食控制則效果不甚明顯。

基因不只是影響發胖程度,還包括髮胖的部位、發胖的原因以及形成脂肪的量。當飽餐之後,基因會讓你知道自己將熱量轉換成脂肪的能力是好是壞。基因也決定我們在運動時的減重效率,為什麼有人天天跑步卻減重效果不盡如意。基因也決定我們適合吃何種食物,為什麼有人天天不吃飯,換來的確是各種疾病而不是體重下降。有的人“喝水也會胖”就是這個道理,只有瞭解自己的基因才能有效預防肥胖、改善自我的體態、心態和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