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为何不使用德国的MG42机枪?

八卦凌凌漆

很多军迷都幻想中国军队能配备德式装备,至少在视觉上更具有爆发力。在1933年到1938年的中德蜜月期中,中国的武器采购团队自然也对德国的机枪进行了全面评估,可最终并没有采购德国的制式通用机枪,而是将捷克人设计的ZB-26轻机枪作为国军的标配,还进行了大批量仿制,这其中的原因是有多方面考虑的。

首先闻名遐迩的MG43通用机枪在1938年之前还没有出现,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开始全面换装MG43通用机枪(看名字就知道),而在此之前的主要机枪是MG34(也和定型年份有关)和MG08、MG15,MG43通用机枪就是MG34将零件改为冲压件简化生产工艺之后的新产品,这种改进也是战局恶化后的无奈之举,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机会装备这款武器。

但是有资料显示希特勒还是将很多MG34、MG08、MG15轻机枪出售给中国军队,只要中国军队愿意还是可以大量仿制装备MG43的,而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中国的国情不允许。做为第一种通用机枪MG43的结构十分前卫,对机加工工艺和材料质量的要求非常高,这是当时的中国轻武器企业很难掌握的,再者说中国当时已经可以仿制马克沁重机枪,高射速机枪并不是中国需要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资源匮乏,中央军都打不起子弹,因此对机枪的射速并没有太高的要求,MG34一分钟2000发左右的高射速并不是中国军队敢于奢望的,捷克ZB-26轻机枪可以选择三发点射或者是连射,这才是中央军看上它的真正原因,采用三法点射时ZB-26简直就是半自动步枪的火力,精准性、可靠性和杀伤力都是强度较低的中国战场最需要的。一言以蔽之,通用机枪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显得过于先进了,还是ZB-26更有实用性。


利刃军事

德国的MG42机枪是1942年研发并装备德军,其目的是为了取代德军装备的MG34机枪,被称为MG42通用机枪,加装三脚架之后就变成了重机枪。MG42机枪采用7.92×57毫米的毛瑟步枪弹,理论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200发。MG42给盟军士兵带来了巨大的杀伤,它的声音由于撕布条的声音,美国大兵为“希特勒的电锯”,苏军士兵称为“亚麻布剪刀”,德军士兵称它为“希特勒的锯子”或者“骨锯”。诺曼底登陆时,德军的MG42就在奥马哈海滩给予了盟军士兵大量杀伤,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幕。

在现实中我们不能体验到MG42机枪,但我们可以在游戏中体验,曾经的游戏穿越火线风靡一时,里面有一把被称之为“白银”的机枪就是MG42,只不过颜色变成了白色。当时用这把机枪来玩挑战模式或生化模式还是比较刺激的。

(穿越火线中的“白银”杀手)

回到主题,MG42机枪产生于1942年,已属于二战的后期。德国和中国早已断绝了关系,中国是不可能装备该机枪的。中德的合作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用钨矿换取德国的武器装备,蒋介石还聘请德国的高级将领做军事顾问,30年代的国民党军是以德军为模板的,比较典型的就是使用德国武器的所谓“德械师”。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德械师”在对日作战中全军覆没,加之德国和日军同属轴心国,到1938年中德断绝了合作,中国再也获得不了德国武器。从1938年起,苏联开始援助中国,中国军队开始使用苏械,使用的机枪为DP。到后期,中国开始使用美械,直到抗战的结束。



历史军魂

因为MG42机枪出现并开始大量装备给德军使用时,中国已经全面进入抗日战争多年了,与德国的关系也已经从此前的盟友关系进入了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的敌对关系,是不可能获得这款机枪的。

此外,即使这款机枪早早的诞生,但是其高昂的价格会让中国难以承受,无法大量装备中国军队使用,是不如采购ZB26,M1918等这些轻机枪更适合中国的实际作战需要的。而MG42之所以不适合中国军队使用,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射速太快,即使中国军队买的起,也会由于极高的射速难以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弹药消耗。

MG42这种机枪可以认为是此前的MG34机枪的简化版,生产起来更加方便一些,成本也有所下降。而其实际上是德国的步兵作战战术思想下的产物,德军班组作战是以机枪为核心的,而在一战后德国被限制发展重机枪,于是德国开始研制更强大的通用机枪,射速更高,重量更轻,是二战中的均不可或缺的步兵火力核心。而其可靠性也很好,无论是在风沙漫天的北非沙漠地区,还是在苏联的严寒冰原,都是德军步兵依赖的可靠伙伴,实战表现优秀。

MG42最大的特点就是极高的射速,高达1400发每分钟,敌人一旦被击中,往往不是被命中一发,而是多发,再加上7.92毫米毛瑟枪弹强劲的威力,敌军很难存活下来。但是MG42的问题也在于此,德军在使用MG42时一般是有经验的老射手,通过不断的点射杀伤敌人,同时能节约弹药,后期不得不在弹链之间加弹壳来限制实战中杀红了眼的机枪手的射速。

而弹药充足的德军尚且如此,中国的抗日战场,在武器弹药方面更是比较匮乏,像MG42这样的机枪,少量的子弹完全是经不起使用的,而没了子弹的机枪就是废铁。所以当时的中国军队主要以各种轻机枪为主,最大的优点就是节约弹药,并且机动灵活。


战争之王

主要是时间问题。按道理三十年代的国军一开始是以德国国防军作为样板来建设的,为此国军打造了几个以德国步兵师体制和武器配备的所谓“德械师”。到了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德国因为和日本的轴心盟友关系,于1938年与中国断交。这时中国已经得不到来自德国的任何援助和军售。而且,抗战的中国也算是盟国的一员,不可能跑到轴心国去买机枪。

而MG-42机枪面世相当晚,1942年以后才开始列装德国部队,自然不可能卖给中国。不过,通过一些非官方的不同渠道,二战时期的中国军队也得到一些德国机枪,型号相当杂,有MG-13,MG34,甚至MG-42。

国军在抗战中的重机枪,主要以马克沁机枪和民24机枪为主。中国在三十年代仿制了马克沁MG08式机枪,1935年金陵兵工厂仿制成功并正式列装,命名为民24式重机枪。

金陵兵工厂根据德国提供的MG-08机枪的全套图纸,自行更改原设计,进行了改良和标准化,吸收了各国实战的经验,取长补短,枪机改成易拆卸式,枪架改为轻便的三脚架。这种机枪是当时世界范围内仿制马克辛机枪的最优秀型号,质量精湛,以高可靠性而著称。在抗战期间,民24式重机枪曾给日军以巨大杀伤。


科罗廖夫

提问者是怎么想的呢?MG-42机枪是1942年研发服役的,当时中国和德国之间军事合作与军售早已经结束,而且,德国已经和日本是盟友,怎会对华提供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枪?

如果提问者没搞错的话,应该问的是中国军队为何没有购买德国MG-34机枪,事实上,抗战之前,尤其是九一八和一二八之后,国民政府就已经开始备战,中日之间的战争早已经不可避免,中国政府向德国派出了庞大的军事代表团,其中,在购买的德制武器中,中国获得了一战MG-08水冷式马克辛重机枪的设计图,在其基础上仿制出了民二四式重机枪,而轻机枪方面,则选择了捷克ZB-26。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中国代表团了解到了最新的MG-34机枪,但经过多方面考虑,还是没有购买,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国民政府当时不仅仅希望能购买成品,而且还希望能够将其国产化,做长期抗战的准备,这种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但MG-34属于德国工业的精品,以当时中国的工业实力,不要说仿制这种机枪,就连其使用的铁制弹链都无法量产,MG-34的高射速必须使用铁制弹链,帆布弹链无法承受巨大的拉力。

虽然没有购买MG-34,但抗战结束后,MG-34和MG-42还是出现在了中国内战战场上,其来源比较复杂,有说是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从欧洲战胜国采购的剩余物资,不过,鉴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接受了100万日军装备,似乎并不缺乏武器,还有庞大的美援,还有一种说法,是抗战结束后,苏联将其在苏德战场上的大量战利品转交给了东北的解放军等部队,这个就不好说了。

周恩来于1949年8月11日,给正在苏联与斯大林会晤的刘少奇、王稼祥发电报,电报中第二条提到了,苏联曾主动询问中国是否需要七九高射机枪。而周恩来提出如果苏联方面确已决定卖给我们,则订购360挺,并配弹药。苏联缴获的七九高射机枪是什么型号?明白了吗?美军曾利用缴获的德军MG34试验,发现如果用美国和加拿大为中国军队制造的7.92毫米子弹的话,只能单发射击无法连发,必须使用原装德制子弹,这也是如果要购买苏联缴获的七九高射机枪,必须一起订购弹药的原因,当时中国有大量七九子弹库存,但没法用在MG34和MG42上。


鹰眼防务观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时间不对。

中国和德国在1938年就基本断交了,武器订单也基本终止。而MG42是德军在1942年前后制造的武器,时间对不上。那时候中德断交很久了,子弹都不卖,更别说机枪。

而且,当时中国也是盟国一员,不可能跑到轴心国去买机枪。

在MG42之前,德军的主力机枪是MG34。这种机枪性能优秀但价格极高,而且过于精密,不适合中国实用。

第二,这种机枪的射击要求不太适合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和苏联很像,士兵大多是没有受过什么训练的农民。

这样的军队,不太适合实用过于精密的武器,因为难以发挥最大威力。

同时,过于精密的武器就需要更好的维护,这也不符合农民军队的特点,它需要维护尽量简单容易。

MG42的结构虽较为简单,但对于射击技术要求很高。

MG42的射速太高,持续射击因射速快,枪身震动明显,不是一般新兵能够对付的。

在德军中,都是选择整个排中射击技术最好、最高大的士兵担任机枪射手。

第三,这种机枪的子弹消耗量,不太适合中国。

MG42因为射速快,子弹消耗是惊人的。

而中国每年子弹有百分之五十的缺口。即便在最激烈的战斗期间,捷克式轻机枪每天子弹补给只有200多发。这是什么概念?

对于MG42来说,不用1分钟就全部打光。

这种过高的子弹消耗量,中国根本无法支持。

最后放一段介绍性文字:

说起MG42这个德国陆军经典强权代表之一的特征就是在所有机枪中(不包含多管式机枪)就属它的射速最疯狂,可高达每分钟1500发。MG42同时也是难得的可靠、耐用、简单、容易操作以及成本低廉的德国武器。MG42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射击时发出的枪声噪音,在普遍听起来“咑……”或者“啪……”的枪声中,MG42有着独树一格“撕裂布匹”的枪声。
拜MG42优良设计所赐,以至MG42能成为“血脉绵延不绝”的机枪家族,除了本身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东南欧还能看见其“重出江湖”的身影以外,其后的各款衍生型并未因纳粹的战败而消逝;例如从MG42/59衍生出的MG1,到MG2以及MG3,除了时代的变迁与型号的改变之外,MG42的身影与精随依旧跨越时代的冲击。



萨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武器本来就是万国造,可为何中国军队不使用顶级的德国的MG42式机枪?莫非中国人不识货?亦或两国关系有问题?不,都不是。这背后的历史原因还真是有点复杂。

当时的纳粹德国在崛起之时,确实与中华民国有过短暂的蜜月期。可是同样在那个时期,那个正在侵略中国的日本看到了德国的强大,便做起了一举称霸世界的春秋大梦,而采取了强强联合的国策,开始极力的向德国靠拢。在这种风雷激荡的国际形式下,德国与日本在同样的野心下一拍即合,蒋介石政府所代表的中国就被纳粹政府所代表队德国无情的推开了。

可是那个时候,意大利还没有加入德日阵营,轴心国的阵营还没有完成组建,德国的MG42式机枪也才刚刚问世,不仅没有经过实战检验,连德国自己的部队还没有完成列装,他也不会出口该型武器。可是中国已经引进并列装的轻机枪装备却已经非常先进了,是当时的一流武器捷克式机枪和比利时机枪。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全世界都领略了被虐称为“希特勒的电锯”即MG42式机枪的威力。这种机枪不仅携行方便,而且射速高达每分钟一千多发,在它狂风般的弹雨压制下,对手绝无任何机会。中国引进的机枪若是和它相比,不仅被立即比了下去,还在抗战中损耗严重,甚至连弹药都成了稀缺性战略物资,而制造这些机枪的国家也先后被德国占领,这类武器也停止了生产。可见中国列装的机枪,不仅在性能让已经沦为劣势,在数量上也后续难继。

随着抗日战火的长久持续和日益加剧,中国的国力日渐枯竭,尽管捷克式机枪和比利时机枪已经不再是一流,却还依然十分实用,可是却中国已经无力再继续购买了。再说了,即便是有钱也买不到了,那些国家都消失在德国的铁蹄之下,都已经不存在了。

既然已经买不到那些机枪就,那就不妨改变一下思路,直接购买最先进的德国制造的MG42。如果抱有这种幻想,这可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因为中国和德国之间已经分数两大敌对阵营,德国早已对中国实行了武器禁运,他不亲自来踹上两脚,这已经是很不错了。再说这种机枪在德国也一直损耗严重,德国还是加大了生产能力,才能勉强保证自己的需要,可见德国也没有能力出口这种机枪。

还有一点题外话,不妨说明一下。这就是德国的MG42式机枪的弹药消耗数量十分巨大,就是德国肯把这种机枪白白的送给中国,以中国的后勤补给能力来看,连它的弹药运输补给都不能满足。所以别说德国人不给,就是中国人把它拿到手里,它也只是个摆设,根本不能发挥正常效能使。

以上各种情况,都是中国不使用德国的MG42式机枪的根本原因。


清心-芳

当时的中国属于很多武器依赖进口,MG42的确是一把好武器但是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当时中国的机枪主要集中在马克沁(射速600发每分钟),九二式重机枪(射速每分钟400发),但是MG42却有1200发的射速,这就说一旦这款机枪在中国战场必将带来巨大的弹药消耗,这对于本就贫弱的中国而言产生巨大的负担,武器并不是越好就能用,还要结合本国国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德国已经和当时的中国断绝了军事贸易,所以MG42也不会出现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但是有一部分的MG34随当时从德国订购的15门32倍口径150毫米榴弹炮进入中国,在淞沪,长沙,武汉保卫战中都有使用。


跳动的火光

先说时间,MG42是1942年后开始列装德国部队的,而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德国因为出于和日本的盟友关系于1938年和中国断交,中国军队也购买不到这种武器,而之前在德国的援助下组建的德械师,也只是装备了毛瑟1924式步枪,82迫击炮和马克沁重机枪和仿制的zb26机枪,从时间上看,中国军队顶多能搞到MG34,而不可能搞到MG42。

再从后勤上来说,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西方资本工业产品倾销,当政者腐败,1927年失去了东北这个工业基地后造成了民国时期工业基础相当的薄弱,抗日战争开始因为沿海工业区陷落更是导致军工制造业能力不足,像mg42这种吞子弹的“大户”,一般部队长官在KMT那种后勤保障的情况下是不敢装备的(打完子弹就傻眼了),而且有替代的zb26机枪(虽然射速不如,但没前者那么吞子弹)可以用,对mg42的需求不迫切。


一念灿若烟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