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只有一次的生命里,我不願意將就

在只有一次的生命裡,在感情裡,誰願意將就,是自己的事,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站起來,大聲說:“而我不願意將就!”

浙江浦江,婚禮開場前,新娘駕車逃跑。新郎“哭訴”:“這到底是怎麼了?”是嫌男方窮嗎?姑娘開口:“不是為了錢,是沒法溝通!我錯就錯在,以為年紀大了可以將就!從認識到現在,單獨吃飯沒超3次,沒看過一場電影。”

如果是你,你願意將就嗎?如果你將就了,你會勸別人將就嗎?

在只有一次的生命裡,我不願意將就

電視劇《何以笙簫默》熱播,何以琛有句臺詞戳到了很多人的心窩。他說:“如果世界上有那個人出現過,那麼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願意將就。”

何以琛為了一段感情,堅持七年,終於等到趙默笙回來。這樣的不願意將就,在影視裡,就是情聖,在現實裡,就會被看成傻子。

很多人勸說別人的說辭就是:“咳,人生不就是這樣?將就著過下去就行了。”

他們並不是只勸別人,在他們自己的生活裡,也充滿了將就:工作不算好,將就著吧;伴侶不滿意,將就著吧。在將就的人生裡,往往也充滿了拖延、無原則的妥協、投機、無奈、糾結,這樣的生活,他們自己過著,也希望別人和自己一樣。

有些人是自己考究,勸人將就。

面對和自己心意相違的人,怎麼辦?

“而我不願意將就!”是一種擲地有聲的回答。

電視劇裡的何以琛,是個孤兒,所以沒有父母逼婚,經濟獨立,意志堅定,不會太受別人的左右。現實中很多人的將就,往往是來自父母和社會。所以,有人問我:“該怎樣說服自己對父母不存在那麼強烈的愧疚感呢?”我說:“為什麼要愧疚?你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庸。”

在只有一次的生命裡,我不願意將就

話是這樣說,但相信很多人在成長曆程中,都還是會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應隨著成長的歷程,慢慢地擺脫這種心境。而且,在為人父母之後,也要求自己做到:不去擺佈孩子的一生;不以“我是為你好”為理由,要求孩子各種將就。

將就,不是不可以,要看什麼情況什麼事情。今天想吃的東西吃不到,可以將就吃別的。想去一個地方旅行,暫時沒時間沒錢,可以將就,以後有了條件再去。

但是愛一個人,不需要將就,嫁娶一個人,也不應該將就,不是因為孤獨,不是因為年齡到了或者顧慮到來自父母和社會的眼光,而委屈地去愛、去結婚。

愛和婚姻應該是為了自我生命的完善、生命品質的提升,是因為兩情相悅,渴望朝朝暮暮在一起,渴望與對方共同生活、生兒育女,慢慢地相伴老去。

戀愛和婚姻中的將就,是全方位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大到對外的社會交往,小到床頭枕上耳鬢廝磨。洗衣做飯可以請鐘點工,兩個人身體上的接觸卻沒辦法避免。

父母希望孩子幸福,所以讓孩子接受相親、催婚,這的確是為了孩子好。不過,幸福的標準不一樣,一代人有一代人不同的追求,封建社會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計劃經濟時期還有組織介紹配給的婚姻,時代變了,是否還要穿新鞋走老路?而且,給孩子安排好了命運,這個命運就一定是好的嗎?孩子不愁吃穿終身有托,就等同於快樂嗎?在不幸的感情裡產生的精神折磨呢?

浙江的落跑新娘說和新郎單獨吃飯不超過三次,沒看過一次電影。吃飯和看電影,都是正常戀人間必做的事情,她最終還是無法忍受這種沒法溝通的感情。如果她不逃走呢?結婚後情況會不會改善?也許。但更大的可能也許是惡化。

如果真的愛孩子,給他們選擇的自由。如果真的關心朋友,給他們選擇的自由。

在只有一次的生命裡,我不願意將就

如果一個人願意將就,也沒關係,但必須自己面對和承擔,也不要因為自己將就了,就覺得將就是合理的,再去勸更多的人一起將就。勸人將就是容易的,反正和那個人一起生活的又不是自己。就算自己喜歡那種生活而不得,一片好心勸人進入,但又怎麼斷定那種生活就適合被勸的人呢?

在只有一次的生命裡,在感情裡,誰願意將就,是自己的事,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站起來,大聲說:“而我不願意將就!”


文:潘幸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