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范蠡写给文种的一封信,虽然只有98个字,却被后人时常传诵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与文种同为越国大夫。他苦心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越为吴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两年。回越后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称上将军。他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感到自己名气太重,难以久居, 所以告辞还乡,吏名改姓,遂去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被任为相,后又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为陶朱公,以经商致富。范蠡走后,文种仍留在勾践身边。出于对朋友的安全考虑,他曾口头规劝文种离开越国,但文种不听,于是文写了这封信,再次进行劝说。信的原文如下:

陶朱公范蠡写给文种的一封信,虽然只有98个字,却被后人时常传诵

范蠡与西施

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书信以四季变化有生有伐,人的盛衰有泰有否,比喻为官出化要知进退存亡之道这样才会“不失其正”,以此为铺垫来劝说文种及时隐退。信中提出一句名言,为世人所传诵,它就是“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己尽,良犬就烹”。后来这句话演变为“兔死狗烹”的成语,比喻为昏庸的统治者效劳尽力的人,事成后往往被抛弃或杀害。这些规劝,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后来,事态发展果如其言,勾践听信谗言,杀害了文种,成为历史的悲剧。

陶朱公范蠡写给文种的一封信,虽然只有98个字,却被后人时常传诵

范蠡与西施

这封信很有预见也很有文采,代表了中国早期书信风格。首先是信中语言感情真切。范蠡和文种既是同事,又是朋友,信中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值得细细品味。其二,观点明确。信中极力劝说文种掌握出仕、隐退的时机,像自己一样早点离开是非之地,指出只有这样才是贤能的人若不然必受其害。其三,比喻形象。以鸟散、兔尽来比喻功成名就,用弓藏、犬烹来比喻要极时隐退,这些均十分贴切自然。但形容勾践“长颈鸟喙,鹰视狼步”虽然形象深刻,但是以貌取人,不应提倡。

陶朱公范蠡写给文种的一封信,虽然只有98个字,却被后人时常传诵

范蠡

这封信在写作上,采取先做铺垫,层层递进,最后提出自己观点的手法,给人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信虽不长,但充满智慧和哲理,使人读后难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