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我们中国历史的画卷,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了出现了很多的贤臣良将,比如商朝的比干、周朝的姜子牙、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文种、秦朝的吕不韦、刘邦手下的萧何、张良、韩信、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南宋的岳飞、明朝的刘伯温、李善长、蓝玉……。他们犹如天上璀璨的明星,数不胜数,又犹如大海里跳跃的鱼儿,不计其数。正因为有这些贤臣良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才得以朝前发展。在这些贤臣良将中,有的在最美的年华时如同大自然的鲜花一样怒放着,一旦凋谢,他们会来一个华丽的转身,退出历史的舞台,过自己逍遥自在的日子,让后人在羡慕他们的同时也特别欣赏他们的智慧。有的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把热血和忠心奉献给了他们心中的明主,但功成名就之后,却如同砧板上的牛肉,任凭他们心中的明主随意宰割,可叹可悲,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惋惜和遗憾。
在这些有名的贤臣良将中,我最喜欢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他择明主、有勇有谋、拥有生存的智慧、能洞悉人性从而保存了自己,他身上的这些品质一直是我心中所佩服和敬仰的,也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
范蠡是何许人也?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当时楚国的宛令文种相识,两个人相交颇深。因为对当时楚国政治黑暗相当不满,当时在楚国,如果你是平民百姓就不得做官,只有贵族才能做官。为了一展自己的鸿鹄之志,两位好朋友一商量,就一起到越国去了。越王允常并不因为范蠡是平民出生就藐视他,对范蠡委以重任。古代的良臣将相都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范蠡能审时度势,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利于实现自己的抱负,毅然而然的从楚国来到越国投奔勾践,这说明他的眼光非同一般,能高瞻远瞩、鉴往知来。
范蠡不仅目光远大,还有勇有谋。当越国和吴国两国交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这时越王已处在穷途末路之际,几乎没有生的希望。这时范蠡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这时的范蠡是多么的低三下四,不为什么,只为越王勾践能活命。吴王在范蠡的迷魂汤下,没有杀勾践,只是让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做奴仆,范蠡也一同前往。在吴国,范蠡为勾践出谋划策:让吴王误认为勾践真的是愿意像奴仆一样服侍他。最有名的就是勾践吃吴王夫差的屎,勾践哪会尝屎就知道吴王得的什么病,那是范蠡出的主意,范蠡通晓医术,就怂恿勾践去尝夫差的粪便,然后告诉夫差说这是什么病,会在什么时间痊愈。范蠡用这种方法骗取吴王对勾践的信任,吴王终于动了恻隐之心,三年后放他们回国。不得不承认范蠡谋略过人。
范蠡谋略过人,勇气也同样过人。勾践回国二十年后,范蠡一手导演了“三千铁甲终吞吴”,在和文种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勾践终于成就了霸业。
勾践成就了霸业,按理来说,勾践、文种、范蠡应该好好的享受一下了。可人性有丑恶的一面,只不过是有时深藏不露而已。范蠡的聪明才智这时表现得更为出色,他比任何人都洞悉人性,因为他看到了勾践最真实的一面:能共苦,但不能同富贵。他义无反顾的给文种留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书罢,他泛州五湖,后经商,做他的陶朱公去了。但文种在洞悉人性方面不如范蠡,他一直以为勾践不会杀他。勾践倒是没有亲手杀文种,但他赐给文种一把赫然刻着“属缕”二字的宝剑,这可不是一把普通的宝剑,那可是吴王夫差逼着伍子胥自杀的宝剑。文种再傻也会知道勾践的意思,他死了,留给后人的是太多的思索。
范蠡年轻时一展鸿鹄之志,助勾践复国、成就霸业。功成名就后,他激流勇退,不贪图名利和享受,从而得以自保,这世上从此多了一个陶朱公,这又是何等的生存智慧呀。你说,我能不喜欢范蠡这样的贤臣良将吗?
閱讀更多 輕雨飛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