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康熙通寶,究竟價值多少?

熙通寶,清代錢幣。鑄於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1722年)。錢徑2.5-2.7釐米,重3.8-5.5克。錢面文字“康熙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

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

康熙通寶有小平及當十大錢。錢文真書體,直讀。除寶源、寶泉二局以滿文紀局外,各省均以滿漢字紀局名,穿左鑄滿文,穿右鑄漢文。各省鑄錢均為小平。折十大錢為寶源局所鑄,面文離郭隔輪,背滿文寶源列穿左右。幣材多呈青白色,即用銅錫合金,通稱大白錢;也有紅銅及黃銅的省局鑄錢。

古錢幣—康熙通寶,究竟價值多少?

聖祖康熙年間鑄,面文楷書直讀,背記局,分滿文,滿漢文二種,滿文錢仿順治四式,背寶泉、寶源二局,滿漢文錢仿順治五式,穿左為滿文寶,穿右為漢文記局名;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陝雲漳。尚有鞏西二字,徑2.5--2.7釐米,重3.8--5.6克。另有少數背星、月紋及合背錢,記地支錢。公元1661年8月康熙即位開鑄“康熙通寶”,第二年改元后才推行全國鼓鑄,康熙通寶錢的製作雖談不上精美,但厚重圓大,質勝前代。 康熙通寶的種類只有兩類,即分背滿文寶泉、寶源和背滿漢文局名。第一類是仿順治兩個滿文(一個“寶”字加一個局名),計兩種:第二類為滿漢文對應(一個漢字局名加一個滿文局名),計20種,分有“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陝”、“雲”、“漳”。兩類康熙通寶(不包括羅漢錢)共計鑄錢22種,稱之為“康熙套子錢”。

古錢幣—康熙通寶,究竟價值多少?

“通”有單點、雙點之分,要集成雙點“通”的套子錢才是最理想的,但關鍵在背“東”雙點“通”一錢。俗話說:“背‘東’雙點‘通’萬品難尋到,有者是珍品,請君記心上。

康熙通寶(原) (180-260萬)

康熙通寶(臨)(200-370萬)

康熙通寶(東) (200-280萬)

光緒元寶江南省造短鬚龍 (180-300萬)

大清銀幣宣統三年大尾龍 (160-220萬)

光緒元寶安徽省造一兩 (150-190萬)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鬚龍壹 (150-200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