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南懷瑾全集》有什麼讀後感想嗎?

海天

南先生其人其學,因為譭譽參半,左右難袒,我也不敢做什麼評價。但他的書籍,我曾大部分讀過一遍,作為一名老讀者,自覺受益匪淺,每隔一段時間,還總要回去再翻翻溫故以知新,所以並非完全沒有話講。

百年漢傳佛教,就文字佈施之功而言,他和同時渡海南藏的印順導師顯然是兩大巨纛。而南氏的全集,表面上垂數百萬言,但其實都是別人根據他課堂隨口漫談的筆錄整理——他一生只在年輕時寫過一本《禪海蠡測》的小冊子,且都是一個宗教徒的修習體會,所以按照現在的”學術著述體”看來,是不怎麼遵守文獻考據規範的,也常有談無說有的玄虛超驗之論。這在唯物主義定於一尊、學院派一統江湖的時代,顯然是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的“異端”,也極容易引起非議。

本來,這是一個學問系統不同的問題。所謂“世俗諦”與“言真諦”從來不是鑿然兩分的,但落在實際生活層面卻也難以水乳相容,一旦論道之言被作為徵實之語盤問,必然會有不適應所有人的問題。比如,若以胡適之式的學問家考證觀去審定《六祖壇經》,就會發現裡面處處虛妄不實無根無據,而在身心受益的佛教門徒比如鈴木大拙看來,胡先生才是“胡言胡語”,庸人自擾,“不懂禪宗皮毛”的門外漢。這是學問家與宗教徒的狹路相逢。

事實上,南氏也確實因此而歷年來備受攻訐。《老子》裡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我想,這大概是歷史上很多不徑徑然抱殘守缺者所要共同擔負的處境吧。已經有太多人頻頻舉出他講稿中的幾處與學院考據不符的例子,作為嘲笑標榜之資,彷彿不如此不足以展示自己的高明似的。張中行諸先生這樣做,可能是出於理念不同,作為學術探討、正本清源,我也覺得不無意義,但像杜子建這樣一些本身也就是搞搞營銷灌灌雞湯下三濫旁門之人也以拾人餘唾盡情嘲弄洋洋自得時,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南先生著作難以被所有人消化的尷尬點。

就我個人讀他著作體會而言,我謹守的是《論語》裡講的“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的教訓,對於可能有疑義的餖飣細節觀其大略,而對於一些佛學精論與智慧之言力求反覆斯義,如此數年,只覺得啟發無限。

讀南氏著作,感想太多,受益也太多,無法一一細說。這裡,不妨參考林宏偉諸先生論說,談談他那最淺俗的“三字論”雞湯,體會南氏對人世觀察的面向,也不妨作為我的一點讀後感小零食。


1,人生意義:“三不朽”論

南氏《論語別裁》中,最推重的是古人的”三不朽“論,認為這是對人生意義的最好解讀。

所謂三不朽, 指的是立德、立功、立言三種意義。這話來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南氏認為,這也是和《論語》裡孔子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相應和的。

也因此,某次和企業家們交流時,他直接說,“中國根本沒有所謂的企業家。你們只是這個時代中僥倖的暴發戶。要做一個偉大的企業家非常不容易,古今中外在歷史上沒幾個”,所以沒有,就是這些人”三不立”,沒有公德留給後世。


2,人生困境:“三件事”論

明人陳繼儒講,“人生三件事,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被人欺”,南氏常感慨此論是生命困境論。

在《莊子講記》、《原本大學微言》等書中,他反覆說了對這三件事的理解。他說,“你看世界上的人,都沒法逃出這三件事,逃出了這就是跳出了三界外”。


3,人生技能:“三理”論

南氏在《易經系傳別講》中專門講過,”讀書人要通三理,即醫理,命理和地理”。這是古代讀書人必要的技能學習,現代人也要多瞭解為好。

南氏認為三理之學是古人對天地自然經驗的總結,並非迷信。他自己也反對迷信。比如,他說他一輩子都不在乎所謂的風水問題,例如辦公室的擺設等等小節;他說,一個人倘若行事沒有愧怍,自然無需害怕什麼。

(圖:

南氏晚年創辦的太湖學堂)

但是,如果動輒將古人的學說視為迷信,才是更重的迷信。


4,做人準則:“三寶”說

南氏常說,人生準則在於“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是《道德經》裡的話,南氏一生奉為圭臬。

慈,可說是父性之愛心,悲,可說是母性之愛心,二者結合,也就是觀世音的大慈大悲;儉,不僅指的是財物,也是精神上消耗的剋制,不是吝嗇,而是適用;不為天下先,不是狡猾,而是謙卑,也不能為天下後,要恰到好處,這是老子式的中庸之道。


5,做事之術:“三法”說

南氏常說,成功者要成事,必須都有手腕,即不能脫離“三法”:“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落實於韓非”。這不是心術,而是手段,不如此不能成事。

內用黃老,就是謙虛的精神;外示儒術,就是要懂得講究儒家的禮數,進退應對得體;落實在韓非,意思是說,要用法家的理論規範管理,任何組織或個人,單單講謙虛、禮數、倫理都是不足的,必須得有強硬的手段,比如法制、標準等等。

(圖:南氏老家浙江溫州故居)


6,做人做事:”三典範“說

南氏常說做人、做事不是截然兩分的。唯有二者融通,方可保障無礙。

他常舉歷史上三人作典範引申:岳飛是”做人失敗,做事成功”,作戰雖然勇猛,但是做人上常有蠻勇,沒有考慮到當時皇帝的心理,最終被處死;文天祥是“做人成功,做事失敗”,做人氣節可嘉,但是以文臣帶兵打仗,每戰必敗;做人做事都成功的是郭子儀。

所以,南氏常教學生,要“做人有方圓,做事有尺度”。


7,交友之道:“三病說”

在《孟子旁通》一書中,南氏反覆告誡,與人交友,切記三種常犯毛病:“挾長”、“挾貴”、“挾兄弟而友”。

“挾長”,就是自恃自己的長處看別人的短處;“挾貴”,就是因自己有錢、有名等看低對方;“挾兄弟而友”,就是說再好的朋友,親密度也是有限的,不能像要求兄弟一般去要求朋友。

所以,南氏常說,交友最大的原則,是”久而敬之”,就是朋友交往越久,越親密,越要誠敬,保持一點距離,此點也適用於所有人際關係。


8,遠禍法則:“三怨說”。

南氏說,人生在世,最怕招怨,這是一切禍害而來的根源。因此遠禍之則,在與認清“三怨”。

所謂三怨,就是容易招致群體對你產生怨恨的三種行為。

三怨典出《列子·說符》:“ 狐丘丈人 謂 孫叔敖 曰:‘人有三怨,子之知乎?’ 孫叔敖 曰:‘何謂也?’對曰:‘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爵高者人妬之,就是地位高容易招妒;官大者主惡之,就是功高震主;祿厚者怨逮之,就是說一個人倘受到好的待遇或擔任重要職務,一旦有錯大家會歸責與他。

所以,遠禍之道,要記得位置越高越謙退,官越尊越小心,待預約好越好幫助不如自己的人,“留一口飯給別人吃”。他說,這是人生經驗,也是歷史的教訓。


9,階段防範:“三戒說”

《論語》裡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南氏認為這是人在年齡階段防範的要點。


10,錯誤杜絕:“三忌說”

南氏在《易經系傳別講》裡專門講了孔子裡的一段話,以為是人生杜絕錯誤的三個基本思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南氏認為,一,德薄而位尊;二,智小而謀大;三,力小而任重,是人生的三大禁忌,決不能犯,否則必然功虧一簣,無法成功,用古人的話引申說,德不稱,其禍必酷;能不稱,其殃必大。

這些都是南氏熟讀經史人世學問之後的一種總結。讀他的書,常有很多類似的樸實但切中的教遺沛然而來,“讀其書,知其言,知其所以為言而已矣”。我想,單就這一點,他也值得能有所會心的讀者禮敬。

2018,6,30,晚燈下閒敲

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三兩篇文史八卦、生活隨感、時政看法、影視評論等。感謝關注、點贊,還有留言——即便是批評,也感謝感謝!

劉愚愚

南懷瑾既然被譽為國學大師,那麼看他的書應該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也就是問題中所提到的《南懷瑾全集》這本書,它是一本揉合了中國傳統古典儒學解讀的著作。

換句話說,當我們在認為這本書值不值得讀,或者有沒有價值的時候,對於傳統,南懷瑾自然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淺俗易懂;但是問題其實也正是在這裡,因為是一部傳統的書,其實南懷瑾的思想裡他是沒有剔除很多原本傳統裡的糟粕的,他對於傳統儒學還是全盤接受的態度。

比如說,《南懷瑾全集》其中一個貫穿全本的思想就是“中庸之道”,這裡的包括“寬恕”“忍讓”“不爭”,更具體一點的話,比如他講的“放手,得救的最妙藥方“,他借用許多的佛法和儒學來解釋人性中的“貪嗔痴”,讓人們放下執念。但是很顯然這其實是一個誰說誰圓的事,今天南懷瑾告訴你要“寬懷”,明天就有馬雲告訴你“要有夢想,要敢想敢爭”,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打遍各路武林高手的電影演員,然後你聽來聽去發現大師和教父講的都對,那到底誰的更對呢?《南懷瑾全集》並沒有說。

再舉個例子,除去“中庸之道”,《南懷瑾全集》還貫穿一個思想,他說:

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昇華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這句話相信很好理解吧,意思就是告訴大家要有無私的精神,小我要為大我讓路。用一句話形容非常準確,那就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但是這會魯隱公又教你,““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你看看又好像非常對耶,於是你又陷入到底聽誰的好這個難題?

講到這裡很多人應該已經明白了,這裡其實並不是說《南懷瑾全集》不好,也並不是批判,但是你會發現這本書和市面上那些貼著“佛學教你怎麼做人”的暢銷書其實區別並不大,如果非要打個標籤,無非是個大號的雞湯,怎麼吸收怎麼看怎麼理解,全靠個人了。也許你正在煩惱一件事,正在為許多事做不出斷離舍,也許看完之後你就懂得了怎麼做,但是當我們話說回來的時候,不管你看完這本書後有什麼選擇,結果是好是壞,這本書都不會幫你承擔任何結局。


三觀粉碎機

我以我實際的經驗和教訓來回答你的問題。

當然,《南懷瑾全集》我並沒有讀完,尤其是涉及到《楞嚴經》、《楞伽經》、《宗鏡錄》等很多經典,確實很難領悟。即便是南禪七日這種視頻,雖然看了好幾遍,但也未能知其深意,這中間既有個人功底和理解力的問題,也有傳統文化確實高高在上的原因。



所以,我覺得南懷瑾先生的最大貢獻之一是搭建了廟堂與江湖的通道,使一般大眾也有了解學習傳統文化的可能。至於其中的錯誤,我們不必苛責求全。有時候顯得世俗或者通俗,很多學者也在這點上指責他,但一個老師最大的貢獻不是把艱澀難懂的言語以通俗化語言表達出來,再傳播出去嗎?弘揚傳統文化的功德正在於此。

南懷瑾先生對於我的指教還在於在艱難困苦時有了安身立命的可能,人不可以得意忘形,更不可以失意困頓。要隨時提升自己對於人生和事業的信心。



南懷瑾先生的很多說法是從人生經驗中得來,不僅限於書本,很多在象牙塔中的學者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至於對腐儒理論等全盤繼承的觀點,這話絕對有問題,他只是有感於傳統文化的衰落,為了激起大眾對文化的興趣,才講了很多捧聖的話。我們要明白其發心和本意,不要抓住細枝末節不放。



搞個人崇拜的問題,他也明確指出:依經不依論,依法不依人。

網上也有很多毀謗他的說法,一者我們不是親歷者,二者我們未必修行到了那個層次,所以儘可像他老人家一樣,哈哈一笑了之。須知一個人,譽滿天下,謗亦滿天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責任,我相信,他和我們一樣,都為民族復興和世界大同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劉忙觀點

我來說說吧,我應該讀完全集了,部分還讀了幾遍,受益頗多。從小就喜歡讀書,文字方面稍微有點悟性,能接觸到的書都讀,讀的多了,就覺得很多書沒意思了,而且很多內容重複,就不怎麼讀書了,大學時偶爾的遇到了同學的南先生的書全集中的一本,全集有些是講演彙集的,有些是先生本人寫的,我記得禪海蠡測是寫的。開始接觸了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後來讓同學陪我去一個書攤,蘭州的南關吧,買了全套回來,從此,人生開始不一樣了。我從小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地球爆炸了咋麼辦,從小就有這種恐慌,所以讀書是解決恐慌的一個途徑,所以讀書也是帶著問題的。我的人生怎麼就開始不一樣了呢,聽我娓娓道來。南先生的書讀完後,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初步的認知,儒釋道。接著快畢業了大四的時候,和同學一起考研,選擇的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期間如魚得水,讀了很多書,初步解悟了佛法。再後來我研究生畢業了,考到了監獄做監獄警察,像佛一樣做教育轉變人的工作。這就是我的故事。


萌龍過江1

南師懷瑾,一代宗師,我喜歡讀他的書,喜歡看他主持的南禪七日,看的過程就是自己受教的過程,提升的過程。但是目前我還沒有通讀《南懷瑾全集》,只讀了一部分。

人到三十多歲,成家立業,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工作雙重壓力,嚐到鍋是鐵打的滋味了。收了輕狂開始思考人生,我是誰?我究竟為啥活著,活著的意義在哪裡?人活著都需要有一個精神上的目標,有一個信仰。很多迷茫困惑自己繞不出去之時,誰來給我們解這些惑?機緣巧合,我讀到南懷瑾先生的書。



最先讀的就是《金剛經說什麼》,然後是《易經雜說》……我個人認為,南懷瑾的書,給我豁然開朗之感,解了我心中之惑,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值得認真去讀。


我是讀一本買一本,慢慢體會新書的喜悅。沒有一次性入手全套的《南懷瑾全集》,是怕自己把書都買來,不見得就能都抓緊讀。正如黃生借書說:"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sì)異日觀”云爾。"我也是這麼認為。還是邊讀邊進步,感覺更好。


兔只兔子愛生活

第一,看你想達到什麼目的了,大師的書以佛為宗,如果想深究佛法,還是可以買全集的。否則,撿自己喜歡的書單買也可以。

第二,是否值得,誰也沒法告訴你,因為大師的書,所講內容不同,從修證角度來講,只要在見性以前,都可以有用。就看你自己可以吸收多少。

第三看你的經濟咋樣。緊張,學生的話,看一本買一本,也可以,又不是搞收藏,未必要整個全套了。


手機用戶6993297953

個人的感想是,非常值得一讀!當然,如果是你要想了解宇宙和人生的奧秘的話。也可以說是一部撘起人真正認識自己心靈橋樑的著作。所謂悟道,也就是真正的認識了自己的心!也只有認識了這個心,人生路才會走向正道。人們總認為,只有睡覺才會做夢,其實不然,有許多人大白天也還是在做夢。這也是一部解白日夢的書!當然四五十歲以後再讀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