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认为已灭绝但未灭绝的物种?

冷静的帅锅

来个大天朝的: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比较大的燕鸥,有一个不是太长的凤头,看上去比较朋克。它们长得有点像他们的亲戚大凤头燕鸥,只是身体颜色更淡,嘴尖是黑色的,因此过去一直被叫做黑嘴端凤头燕鸥,因为它们最主要的分布区,繁殖区都在中国,后来中文名改为了中华凤头燕鸥。中华凤头燕鸥发现于1861年,自从发现后,记录就很少,最后一次是人们于20世纪30年代,在青岛看到它们。这几只被发现的中华凤头燕鸥都被捕猎做成了标本。捕猎标本的人可能没有想到,这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过这种鸟。

中华凤头燕鸥一直消失了五六十年,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人们也曾经试图寻找过它们,不过都无功而返,人们一度认为它们灭绝了,但是又没有足够过硬的证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过一些不是很确认的记录。而且这种海鸟,寻找起来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国家动物保护名录里,也还是给它们留了一个位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时间来到了2000年。那一年,台湾摄影师梁皆德先生在马祖拍摄大凤头燕鸥的时候,发现了里面有几只不一样的家伙,经过研究者的仔细辨认,确认为是消失了许久的中华凤头燕鸥。之后,人们又在浙江的韭山列岛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这几年在山东、河北以及韩国等地也都有发现。不过至今中华凤头燕鸥也只有100只左右,完全没有逃离灭绝的风险。


蛐蛐儿

曾经被认定为灭绝后来又发现还存在于世的拉撒路物种并不少,但每一类都各有不同。


有一些拉撒路物种,它们被认为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早已灭绝,比如大名鼎鼎的腔棘鱼,人们一直认为,这种鱼所在的总鳍类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了,而且正是因为它们向陆地上的尝试,才进而演化出了陆生四足动物。但根据化石证据表明,最晚在6600万年前,总鳍类就应该灭绝了。


但1938年,在南非东伦敦博物馆工作的娜汀梅·拉蒂迈无意间从鱼市上发现了一条怪鱼的尸体,查询资料未果后,向鱼类学家史密斯教授(Smith, James Leonard Brierley 1897~1968)求助,史密斯敏锐的察觉到,这种鱼和从化石上见过的总鳍类腔棘鱼很相似,但因为拉蒂迈发现的这一条已经残缺不缺不能确认,所以他高价悬赏,希望能再弄一条这种鱼研究一下。

终于在1952年,史密斯教授在科摩罗群岛又一次见到了渔民捕捞到的腔棘鱼,这种早已被认定灭绝的活化石才正式被确认重现。




还有一类拉撒路物种,则是因为人类的影响一度灭绝了,不过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苟延残喘,最终又被发现。比如著名的豪勋爵岛竹节虫。



这种大型竹节虫曾经广泛的分布在好勋爵岛,但是1918年的时候,一条人类货船意外搁浅在岛上,船上的老鼠由此成为入侵物种,仅仅两年功夫,豪勋爵岛竹节虫就快速灭绝。

在豪勋爵岛附近,有一座世界上最高的独立海蚀柱,叫做波尔斯金字塔。60年代的时候,一些登山爱好者在攀登波尔斯金字塔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只豪勋爵岛竹节虫的尸体,似乎预示着这个物种还在坚强的生存着。但因为一直没发现活体,所以科学界一直不太把握。直到2001年,一些昆虫学家才最终在波尔斯金字塔的树丛下发现了这个物种最后的族群,在这个孤立的、几乎没有雨水和植被的海中孤岛的,几十只豪勋爵岛竹节虫倔强的生活着。


也就是说,这些拉撒路物种之所以可以“灭而复生”,大多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生活环境远离人类社会干扰,所以在主要种群灭绝之后,还可以在一些偏僻的角落里苟延残喘,最终有幸被发现并得到保护。


一个男人在流浪

自然界中有不少珍稀濒危的动物由于极度稀少并一度消失不见,曾被人类定义为已经灭绝的物种。而这一类生物被称之为“拉撒路物种”,取其复活之意。

一、霍加狓

比如仅分布在非洲扎伊尔东部热带雨林中的霍加狓,它出没无常,1900年才被人发现。然而在著名的地理志怪书《山海经》中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神奇的动物:鹿署——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现在经过《山海经》读者的分析,认为鹿蜀这种生物就是非洲的霍加狓。由于其数量太少,不喜欢合群活动,仅早晚出来觅食,一度被认为灭绝。而事实上,他们还在呢。


二、泰卡鸡(又称南秧鸡)

1898年的时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后一只泰卡鸡被猎狗咬死,生物学家断定泰卡鸡已经绝迹。只有新西兰的奥戈太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德国的德累斯顿博物馆各保存着一只泰卡鸡标本。

然而在泰卡鸡宣布灭绝的五十多年后,新西兰的奥贝尔博士发现了一窝正在孵蛋的泰卡鸡。消息一出轰动世界,这个珍贵的鸟禽再次回到动物学家的视野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后来经过人们的多方寻找,除了那一窝刚出壳的小泰卡鸡外,再也没能发现其他泰卡鸡。连这窝小鸡的父亲也不见踪影,万般无奈之下,生物学家只能宣布泰卡鸡属于野生灭绝状态。泰卡鸡后来人工圈养,受到严格的保护。现在在新西兰的自然保护区中尚存活200多只。


小方说历史1990

其他回答说了很多原以为灭绝后来又在人际较少的生境被发现的物种,而其实我国也有一种原来以为已经灭绝,最终在山区发现仅存的7只野生个体,通过人类的努力,现在个体数量已经超过四位数,从而从灭绝的边缘挣脱的动物——朱鹮。

(↑朱鹮)

朱鹮是鹳形目鹮科的鸟类,长久以来,它分布在亚洲东部的我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它分布在温带山地和丘陵的林地,喜欢临近水塘、河流、沼泽、湖泊花叶水田等湿地生境,以鱼蛙虾蟹等水生动物为主食,也捕捉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由于它所分布的东亚地区人口密度极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导致其栖息地不断丧失,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各国的朱鹮数量持续下降,陆续消失。80年代左右,俄罗斯和朝鲜半岛的朱鹮已经绝迹,只有日本还有6只野生个体,为了以防万一,日本将这6只仅存的个体捕获,试图人工繁殖,然而以失败告终,朱鹮们相继死亡。

(↑朱鹮)

在中国,朱鹮在许多地方也多年未出现,科学家一直在四处寻找,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踏遍祖国大江南北,1981年,在秦岭南麓的洋县,科学家发现了7只朱鹮,这宝贵的7只朱鹮,成为了整个朱鹮种群最后的希望。洋县先后设立了保护观察站、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并开展一系列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工作,同时,周边地区的生境恢复工作也陆续开展。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我国朱鹮数量增加到了2000多只,野外种群达1500多只。日本、韩国通过我国赠予的5只和2只朱鹮也繁殖出了300多和100多只。目前,朱鹮,朱鹮的数量持续上升,但是,由于这些朱鹮都是源于最初的那7只朱鹮,基因多样性不够高,整个种群在遗传上面临的风险依旧很高,中日韩三国也已着手开展互换个体或受精卵的工作,以此在各种群中导入遗传关系较远基因,最大限度控制遗传风险。

(↑朱鹮)


窥见生灵之美

被认为已灭绝但未被灭绝的物种其实有许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有哪些?

侏儒眼镜猴上个世纪20年代之后就没见过,2008年在印度尼西亚被发现。为了找到它,很多人投入了时间和心血。侏儒眼镜猴是世界上最小而且最珍稀的灵长类动物,体型只有老鼠般大小,体长约为11厘米,体重只有50克左右,放在手掌里几乎不大感觉得到它们的分量。昼伏夜出,依靠昆虫维生,全身茸毛,头部能够转动180度,巨眼大耳,跟灵长目不同的是有爪,无指甲。除了微小的体型外,它们那大大的眼睛也特别引人注目,眼睛的直径为1.6厘米,长在微小的身体上显得特别巨大,就像戴了一副大眼镜似的。侏儒眼镜猴全身长满了茸毛,可让在潮湿阴冷的密林中保持正常的体温。

矮狐猴最后一只矮狐猴在1875年死去,之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它们的行踪,所以把它们也归入灭绝动物行列。可是到了1966年,这种栖居树上的矮小有袋类动物重新露面了,他们出现在马达加斯加岛的马那那拉。

朱鹮(Nipponia nippon

现存1600只,IUCN濒危级。上世纪70年代一度被认为灭绝,1982年在中国陕西发现7只,进行本地保护并迁往动物园繁殖。

白冀冠雉

这种南美冠雉食花为生,据说它们在一个世纪前就灭绝了。但是1977年9月有人见到了它们的踪影。一位美国鸟类学家和他的秘鲁同事在秘鲁偏僻的西北部见到4只这种山鸡大小的白翼冠雉。

\n

鸮鹦鹉

现存100多只,IUCN极危级。1940年一度近于灭绝,以后零星再有发现,但不是死掉了就是只剩雄性。1977年新西兰野生动物署的野外考察,发现斯图尔特岛上残存100多只,因为在被入侵物种猫猎杀,不得不把它们转移到猫入侵没那么严重的岛上。

南秧鸡

现存约200只,IUCN濒危级。1898年被认为已经灭绝,1948年再度发现,通过圈养恢复数量。

山地矮袋熊

人们以为这种小小的有袋类动物已经灭绝了20000年,可是1966年坎内斯。肖特曼博士却在南澳大利亚霍顿山滑雪旅馆的厨房里抓到一只矮袋熊。1970年又发现了3只这类小动物。\n
\n

霍加皮(Okapia johnstoni

1901年由英国探险家亨利·约翰顿发现,但因其生性孤僻,在被发现后的五十余年中关于霍加皮的研究寥寥若无,甚至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59年8月才被确认为现存物种。

当然,还有一些,我没有写出来,暂时就写这些。我想说的是,这些动物如此的可爱,不想它们真的会灭绝,从这个地球上消失。既然它们又出现了,我们就要更爱护它们才是!

轩杂谈

央视曾经报到全世界每天约75个物种灭绝,每一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科学家认为,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 100~1000倍.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了.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突出.估计从1990~2020年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即每天减少50~150种。

那么有哪些被认为已灭绝实际并没灭绝的物种呢?下面例举几种动物

侏罗纪虾

这个史前虾听名字都应该是要灭绝的。雕虾科也就是“十条腿状似龙虾”的远古虾类被认为灭绝几千万年了,结果在澳大利亚海域发现这活化石。

普氏野马


一般来说,以什么什么氏打头的动物,因为要么是特别稀有被人偶尔发现命名,要么是后人对着化石什么的根据地名或者人名“追封”命名,所以大多是已经要告别地球的。普氏野马在我国甘肃、内蒙古、新疆分布,最后发现野生是在甘肃。上世纪60年代蒙古国宣布灭绝,我国组织队伍去寻访时,也一无所获,偶尔拍到的也被证实为野驴,也认为野生普氏野马基本灭绝。如今中国与蒙古国把当年西方列强探险队大规模抓捕倒卖的普氏野马仅存的后代放进保护区进行放养。目前由野外灭绝改为濒危。

可可西里野驴


黑足雪貂
美国与加拿大分布,曾被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灭绝,1982年左右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百来只,然而不幸的爆发大规模疾病后死的只剩18只,现在经过圈养,美国墨西哥加拿大都有繁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