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 Insights 評選的全球25大科技中心,爲何沒有深圳和杭州?

CB Insights 評選的全球25大科技中心,為何沒有深圳和杭州?

文|波波夫

誰才是當下中國的硅谷,似乎有了參考答案。

美國市場調研公司CB Insights 近日發佈的《全球科技中心報告》( Global Tech Hubs report)在全球範圍一共遴選了25座城市作為「全球科技中心」,其中,中國僅有北京和上海入選,而熱門的深圳和杭州則不在其中。

這份表單把這25個城市分為三檔:

  • 重量級科技中心(6個):波士頓、倫敦、洛杉磯、紐約、硅谷、特拉維夫
  • 高速成長的科技中心(10個):奧斯汀、班加羅爾、北京、柏林、新德里、巴黎、西雅圖、上海、東京、多倫多
  • 追趕型科技中心(9個):阿姆斯特丹、巴塞羅那、丹佛、孟買、聖保羅、首爾、斯德哥爾摩、悉尼、溫哥華
CB Insights 評選的全球25大科技中心,為何沒有深圳和杭州?

CB Insights 評選的全球25大科技中心,為何沒有深圳和杭州?

CB Insights 評選的全球25大科技中心,為何沒有深圳和杭州?

CB Insights 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在科技公司融資方面,北京和上海正在追趕硅谷,成為後者有力的挑戰者。

在過去六年,北京的科技公司總融資額度,達到令人印象深刻的720億美元,超過了硅谷的一半,位列全球第二,這一融資規模大約是位於第四名的上海的三倍多。從這個角度看,北京在中國的科技創投地位,一如硅谷之於美國。

北京在孵化科技公司方面,表現尤為突出,自從2012年以來,六年間一共誕生了包括小米、滴滴、美團等29家獨角獸公司,在全球位列第二,在亞洲地區則遙遙領先,遠超經濟總量更高的東京和首爾。

儘管上海在二十年前「錯過了阿里巴巴」,但在孵化科技公司方面,這個老牌中國經濟中心城市在亞洲的表現僅次於北京,同樣湧現出了陸金所、餓了麼、拼多多等科技新秀。

先後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大灣區戰略的兩座明星城市——深圳和杭州並不在這25個城市名單之列,而是與芝加哥、新加坡、蒙特利爾、華盛頓一起被列在報告最後「高潛力城市」名單。

關於他們的「潛力」理由也相當簡明扼要:

  • 深圳,從2014年到2017年,5家獨角獸公司進行了大約15輪融資,總規模在一億美元以上。
  • 杭州,大量初創企業獲得了融資,阿里巴巴的總部所在地。

深圳和杭州落選的直接原因是CB Insights對全球科技中心城市的評價標準主要基於兩組數據——獨角獸的孵化數量和融資總額。

雖然深圳和杭州分別是中國兩大科技巨頭——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總部所在地,在同樣也出現了「大樹底下不長草」的尷尬局面,在孵化獨角獸方面,深圳和杭州大大落後於北京和上海。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在於兩個方面:

其一,北京和上海是中國唯二的兩個金融中心,同樣也是VC/PE最為集中的兩大城市,這直接決定了在資金源頭上的近水樓臺先得月。

據創投機構清科投資統計:

  • 2017年北京地區共獲得1393起投資,涉及投資金額718.19億元人民幣;
  • 上海地區的投資案例數為785起,投資金額為310.44億元人民幣;
  • 第三名是深圳,獲得投資554起,投資金額為162.71億元人民幣。

作為金融決策中心,在聚集風投方面,北京佔據地利之便,據清科投資統計,截至2017年底,有近6000家VC/PE扎堆北京,經緯中國、IDG資本、紅杉資本中國以及其他VC/PE機構的中國總部或經營重心定在北京,在不到二百米長的中關村創業一條街上一度集中中國絕大部分的明星孵化機構——車庫咖啡、3W咖啡、36氪、創業家、聯想之星、天使匯。

上海以5600家VC/PE機構的入住量排名中國所有城市中的第二位,但相比北京對互聯網的高度偏好,上海的VC/PE更喜歡投資消費、醫療領域。

相比之下,深圳和杭州的VC/PE的數量規模仍不足以與京滬比肩,但差距也在縮小,特別是深圳。

其二,互聯網人才儲備上,京滬仍然較為集中。

從211/985高校分佈數量看:北京26所、上海10所、杭州1所、深圳0所,作為傳統的高教中心,北京和上海基礎雄厚,而杭州和深圳則大量依賴外來高校畢業生。

從互聯網人才儲備看,杭州和深圳依然需要加大「搶人」力度。

清華經管學院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聯合LinkedIn(領英)在2017年底發佈《中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人才與就業》顯示,數字人才分佈最多的十大城市依次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成都、蘇州、南京、武漢和西安。

但就質量而言,北京更勝一籌,北京的數字人才較其他城市學歷水平更高,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數字人才佔比達60%,博士學位的數字人才佔比達4.34%。

從這個角度看,科技大灣區的要義,不在於是否真的臨海,而在於是否真正形成了資金池和人才池。在這方面,杭州和深圳的追趕之路依然漫長。

(波波夫,商業科技專欄作者,關注另一面的趣味,公號:波波夫同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