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困局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中交國際(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於2017年10月底在多倫多正式簽署收購加拿大上市公司愛康集團100%股權協議,收購對價為14.5億加元。但加拿大聯邦政府近日宣佈在聽取了國家安全機構建議後,最終以“保護國家安全”的理由否決這項收購。以上僅為近年來眾多以失敗告終的案例之一,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國內的一些大型企業逐步走出國門實施海外併購。但由於種種原因,不少大型企業海外併購屢屢陷入困境。背後緣由引人深省,下面從企業自身和國際環境展開分析。

一、自身原因

1.企業治理結構缺陷

雖然我國民營企業參與海外併購的交易數量比國有企業要多,但從交易金額角度看海外併購的投資主體主要還是國有全資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企業由於治理結構不盡完善,企業產權劃分不夠清晰,對經營者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等特點,往往造成國有企業在海外併購過程中阻力重重。

2.中西方文化隔閡

在國際併購中,一直存在著“七七”規律,即70%的併購未達到商業預期,70%的原因是文化因素。如果不能淡化或打破原有的國家、民族、宗教信仰、語言和局部文化特徵,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企業文化和價值理念,併購失敗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3.併購戰略缺失或欠合理

部分企業在進行海外併購前,沒有制訂切實可行的併購戰略,或者即使有戰略,也是形式上的,既不切合企業實際情況,更不能適應變化多端的國際資本市場。在既沒有充分考慮自身綜合實力,也不瞭解國際資本市場併購規則的情況下,若憑企業領導人的喜好或者趕時髦盲目實施海外併購,失敗是意料之中的。

4.事前調查不力

我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歷史不長、經驗不足,特別是對信息情報工作重視不夠且投入不足,併購前收集和掌握的與併購目標有關的宏觀、中觀、微觀和併購市場供求信息情報較為缺乏,不能對企業提供準確的信息情報,導致盲目海外併購大多以失敗告終。

二、國際環境

主要是外國政府幹預和阻撓。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招致了西方國家的偏見,“中國威脅論”不斷湧現在西方媒體上。中國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海外併購經常遭遇國外政治因素干擾而前功盡棄,資源型海外併購遭遇政治因素失敗率更高。如2002年中石油收購俄羅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無功而返,2005年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公司遭到美國議會反對而失敗。對比之下,國家層面為鼓勵企業走出國門進行海外併購,雖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如簡化審批手續、放鬆外匯管制、給予融資和稅收優惠等,但是作為中國企業的強大後盾,或許祖國母親能做的尚不止這些。

——四川和一諮詢(和君諮詢聯盟企業)助理諮詢師 汪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