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PMI的原料價格指數顯示美國未來通脹壓力仍大

雖說CPI一直是一個滯後性的指標,他只能確認當前經濟一路所走過的趨勢,而很難進行預測未來的方向,但如果我們從先行指標美國ISM製造業數據PMI的分項---物價指數上做數據回測的話,我們可以發現,PMI的原料物價指數一直是美國CPI的先行指標。

因為從邏輯上看,PMI採購經理人指數是一個發問卷調查而得出的統計結果,意味著活躍在商界一線的採購經理人對未來原料價格的看法。而原料價格的上揚會影響製造業的生產成本,最終傳遞到消費者價格上。因此美國ISM製造業PMI的物價指數一直是美國CPI的領先指標。

近期由於美國的產出缺口開始閉合,美國國內供不應求的狀況和通脹壓力開始愈發顯現,但從昨天美國所公佈的製造業PMI分項---物價指數來看,似乎價格上揚的壓力有所緩和,意味著未來美國通脹或許會有所放緩。

雖說從前瞻性指標來看,美國CPI上揚壓力有放緩的勢頭,但CPI依舊維繫在2.8%的高位。無論是美國目前超過2%的個人消費支出(PCE)還是接近2%的核心PCE,美國的通脹壓力依舊巨大,美國下半年的加息之路依舊板上釘釘。

而與此同時,美國亞特蘭大聯儲預測美國2季度GDP為3.85%,依舊非常搶眼,但相比之下,歐洲和其他國家的通脹開始上行,並抑制居民的購買力,因此GDP增速依舊低迷,非美國家所面臨的滯漲壓力會比美國更大。

財經豹社 總主筆:申雨田

美國PMI的原料價格指數顯示美國未來通脹壓力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