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神通
說實話,我看西藏曆史多年,從來沒想過西藏和諸葛亮之間,還能有什麼聯繫。不過,既然題主問到了,咱們就來分析分析!
我個人推測,雖然蜀漢的根據地在四川平原,擒孟獲的地點在雲南,但諸葛亮可能依舊不知道西藏的情況。
別說諸葛亮可能不知道,就是三百多年後的隋朝史料上,也沒能把西藏說明白。
按照《隋書·女國》記載:“于闐“南去女國三千里””。這裡說的女國,其實就是阿里地區的象雄(也稱“羊同”),而對於拉薩河谷地區,隋書沒有任何記載。
之後,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裡說,“東女國,東接吐蕃,北接于闐國,西接三波訶國”。西邊的“三波訶”即今印佔克什米爾地區,西藏東部已經出現了“吐蕃”這個名字。
而《唐會要》和《通典》都記載:“大羊同東接吐蕃,北接于闐”。由此可見,玄奘所說的“東女國”就是《隋書》記載的“女國”,也就是阿里地區的象雄。
需要注意的是,當時的象雄很可能是一個部落聯盟,女國估計是眾多部落小邦國之一。但因為實在太過遙遠,中原人對各個邦國疆域的認識,很可能是停留在道聽途說的階段。
無獨有偶,在阿里地區的墓葬裡發現了,東漢時期的織錦和茶葉的殘塊。
漢代織錦上有明顯的漢字“王”和“候”,因而被命名為“王侯”銘文禽獸紋錦。而茶葉殘塊則證明了,遠在文成公主入藏前,西藏便有了飲茶的習慣。
最有意思的是,史料和實物都證明了一點,西藏曆史上最早和中原發生聯絡的居然是更靠西邊的阿里,而不是衛藏地區。
這其實,隱隱說明了一個問題。古代茶馬古道也好,絲綢之路也罷,都可能有一個分支經過于闐(今新疆和田),翻越崑崙山,取道阿里去中亞或印度,這條商道支路大概就是史料上記載的“麝香之路”或“寶石之路”。
因此,阿里地區才會更早和中原發生聯繫,而《隋書·西域傳》中記載了,“女國”(象雄)曾於隋文帝開皇六年遣使赴漢地朝貢,只是“其後遂絕”,這是兩個地區第一次有史料記載的接觸。
阿里出土的茶葉殘塊
至於西藏的物產,《隋書》也進行了記述,“女國尤多鹽,恆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除此以外,再也沒有提到別的。
您想想到了三百多年後的隋朝,中原對西藏的認識還僅停留在,西部荒涼的阿里地區,物產也只有食鹽。這對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又如何會產生吸引力呢?
要知道,當時蜀國最需要的是糧食和生產糧食的人口,西藏地區最缺的也是這兩樣,而西藏盛產食鹽,恰恰蜀地能夠自產(自貢)。
按照王克先生在《西藏人口考略》中的估算,吐蕃征服了象雄後,整個西藏人口最樂觀的估計,大概也只有90~100萬人,而疆土面積比今天的西藏自治區還大,至少有130萬平方公里以上(不包含康巴和安多藏區)。換句話說,
每平方公里不到一個人,如此稀疏的人口對於蜀漢來說根本不會產生吸引力。所以,諸葛武侯無論如何不會向西出兵進攻西藏。
分析了利益訴求之後,我們再來說說進軍西藏的可能性。雖然當時蜀漢已經穩定住了四川和漢中的形勢,但進攻西藏還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武則天時期,唐朝在大非川、承鳳嶺連遭敗績,十幾萬唐軍全軍覆沒。心高氣傲的武后當然不願承認失敗,這時洞悉上意的侍御史王求禮給武后出了一個餿主意。
他慫恿武后徵發梁(今陝西漢中)、鳳(今陝西鳳縣)、巴(今四川巴中)州民眾從雅州(今四川雅安)開山通道,出擊西羌,討伐吐蕃。
初聽此計,武后頗為意動,因為她也知道在草原上和騎兵為主的吐蕃比劃,唐軍基本沒有勝算。既然如此,不如從川西給吐蕃來個左勾拳如何?!
但唐朝著名詩人陳子昂,可是生於蜀地,深知蜀地邊情,得知此事後,急得直蹦。他急忙上書武后,力陳“雅州諸羌從未叛唐,現在無罪而伐,是逼其反叛,投靠吐蕃。”
“吐蕃屢次攻伐蜀地,均未有突破,皆賴蜀地山高地險,今國家乃開其險,役其人,險開則便寇,人役則傷其財,若吐蕃趁機以諸羌為內應,則蜀地天險自破,蜀地必失。再者得西羌而不足已富天下,為此戰卻靡費甚多,屆時國將因黷武而亡。”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川西群山千溝萬壑,壁壘重重,朝廷想修一條通路進攻吐蕃,結果一定是吐蕃順著坦途打過來了。再說了,川西諸羌本就和吐蕃同源同種,您進攻吐蕃之餘,不等於是把諸羌都逼到吐蕃那邊去了嗎?
好在武后沒有堅持己見,走過川藏線的人都知道,王求禮所說的從雅州(雅安)入藏的線路,幾乎就是現在的川藏線。
要知道,上世紀五十年代,11萬英勇的解放軍戰士,在有炸藥的前提下,修通此路也耗時4年之久。期間,有接近五千名戰士永遠的倒在了路邊。可以這麼說,在川藏公路上行走,每一公里都有一位子弟兵的英靈相伴。
以唐朝的國力,尚無力挑戰這條穿越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橫跨14條江河的天路,蜀漢時期就更是天方夜譚了。
所以,諸葛武侯別說可能不知道西藏,就是知道了,他拓展的方向也不會向西,而是隻有北出祁山,向中原開拓。
要是點了贊,發現沒懷孕,再來個關注唄!嘿嘿嘿!
藏地讀行
其實這個問題,我真想反問:為什麼現在沒有國家要佔領土星?這差不多是一個意思,先不說技術條件你上不上的去,就算上的去,你現在佔了幹嘛呢?
你問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西藏,他差不多一樣的感覺。三國時期兵荒馬亂,人口銳減,光一個四川,人口都填不滿,跑到西藏去又沒有地可以種。
接下來是認真回答:
一、西藏、內蒙古大部,在 三國 時期不屬於魏、蜀、吳任何一個勢力集團。魏蜀吳 三國 鼎立時期,處於公元3世紀。“古中國”發源於中原地區逐漸向南北擴展,至西漢時疆域版圖很大,但對中原以外的邊遠地區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 三國 本身是割據形成的勢力範圍,更不具有對“全中國”疆域實施管理的能力。 三國 的魏蜀吳雖然稱為“國”,只不過是“國中之國”而已,所謂“版圖”也不是疆域圖,只能算“勢力範圍圖”。古時的西藏、內蒙古總體上尚屬未開化的原始部落民居住地區,在不同的部落勢力之間顛簸,就 三國 時期而言,西藏地區為羌人控制,談不上國家;蒙古地區在此前的西漢時,已經出現了“匈奴帝國”。此後很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原與匈奴的鬥爭不斷。來看看魏蜀吳 三國 鼎立時期的勢力範圍圖:
其中,蜀國的勢力,往西沒有跨越青藏高原;魏國的勢力,往北也沒有跨越大漠。二、三國時期,不屬於三國範圍。西藏第一個建立的是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結束了中原地區三百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兼併十餘個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實現統一, 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今拉薩)。 松贊干布在位期間,銳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 成果。他曾兩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於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 (今西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 等方面保持了極為友好的關係。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 王”,後又晉封為“賓王”。 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與唐朝二百餘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三國位於西漢末年,距離唐朝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西藏應該是處於部落時期。由於地形原因沒有與三國中任何政權發生聯繫。
章程是個好青年
這個問題我覺得問得蠻搞笑,在三國時期,中原地帶的人都沒有人知道這個地方,請問怎麼去佔領西藏呢?就算曆史記載不全面,有極少數人聽說過這個地方,那又有多少人瞭解這個地方呢?
打個簡單的比方,在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之前,歐洲強國會想著要去佔領美洲嗎?
西藏的歷史
根據現代人的研究,在遠古時期的西藏,有六大氏族,分別是賽、穆、頓、東、惹、柱。經過考古學家的發掘,我們瞭解到了西藏人是屬於現代人,沒有類人猿的原始特徵,最早也只能推進到4000多年前,歷史可以說是非常短暫的。
在唐朝以前,西藏在中國的歷史典籍中,基本上是沒有什麼記載的,所以可以說,知道西藏這個地方的人基本上沒有。到了唐朝建立後,松贊干布統一了西藏了的各個部落,他羨慕強大的中原王朝,所以就有了文成公主和親。
唐朝以後,中原王朝對西藏越來越熟悉,所以才有了佔領西藏的想法,在元朝的時候,西藏開始正式被中原王朝所管理,元朝設立的宣政院就是管理西藏的有效機構,而明朝和清朝對西藏的管理也在不斷的加強。
人力的不足
首先,在三國時期,基本上就沒有什麼人知道西藏這個地方,就像我前文所說的一樣,哥倫布都沒有發現新大陸,歐洲強國怎麼去佔領美洲?退一萬步說,就算三國時期有很多人知道西藏,並且瞭解西藏,那也沒有那麼多人去佔領西藏。
三國時期的三國,魏,蜀,吳,從地理位置上看,離西藏最近的就是蜀國了。吳國和魏國就算想佔領西藏,地理上也是不允許的,所以在地理條件上,能夠佔領西藏的也就只有蜀國了。
而蜀國當時是個什麼情況呢?國內人力嚴重的不足。相比較於吳國和魏國,蜀國的地理環境本來就不好,糧食產量不高,養不活多少人。劉備夷陵之戰打敗,死了幾十萬人,而且後來諸葛亮連連北伐,更是死傷頗多。
當時的蜀國完全可以說是地廣人稀,成年的勞動力由於連連征戰已經極其稀少了,兵員也常常不足,到了後期連像樣的常備軍都難以保持了。這樣的狀況,你還要諸葛亮去勞師遠征,佔領西藏?這不是天方夜譚,痴人說夢麼?
我的結語
西藏在三國的時候,只是不毛之地而已,根本就沒有什麼人知道這個地方。退一萬步講,就算三個國家都知道西藏,又有誰會冒著巨大的失敗風險去做這不切實際的戰爭行為呢?畢竟三國的政治高層都不是傻子,而且他們還都是非常精明的人。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不可能也不會去佔領西藏的。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史路漫漫
這是一個假設題,每一個時代,人們的認識都決定於當時的認知範圍。
認知受限,13州即天下
東漢末年,人們的認知中的天下即是13個州:司、青、冀、幽、並、兗、徐、豫、揚、荊、涼(先設雍州,後改成涼州)、益和交州,一統即為天下。
在13州之外,盡是荒蠻之地或西域諸國,一個是鞭長莫及,一個是未經教化,管理太難。僅南中地區叛亂,都牽扯了蜀國很大精力,更別說西進青藏。
在喪失荊州部分後,版圖只有益州一部,諸葛亮平定南方叛亂也開拓了雲貴高原的部分版圖,但管理起來依舊很麻煩,鎮守南中地區的都督如李恢、馬忠、霍弋等,幾乎常年不是在平亂就是在平亂的路上。
地理困局,蜀道難於上青天
從蜀中到漢中,運兵運量都頗費人力物力,看看諸葛的六出祁山,都是把糧運到漢中,以此為根基來攻伐。先不說他們知不知道有青藏高原,姑且算他們知道,但要攻伐青藏,那隻能比平定南中更費勁。
而在氣候上,蜀國兵士肯定也適應不了,在平南戰役中,多有士兵死於南方瘴氣,上青藏高原,那就更甚了,一是本身就沒有路,川藏公路是解放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修好的第一條進藏線路;二是,在川藏交界的橫斷山脈,一直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這樣根本沒法帶兵進藏。
無法駐軍,治理難度加大
蜀漢平定南中後,由於兵力少,還要北進中原,所以不能在南中長期駐紮軍隊。為了控制南中地區,諸葛亮從實際情形出發,繼續採用撫政策,用一個“信”字,相信南中的大姓和夷帥是擁護蜀漢的,同時竭力在南中樹立信譽,儘量消除反抗情緒。
若要進軍青藏高原,會面臨跟南中地區一樣的問題。由於少數民族地區沒有經過郡縣制的洗禮,為加強南中統治,重新調整行政區分而治之。諸葛亮改南中地區為:益州郡為建寧郡、永昌郡、雲南郡、興古郡,朱提郡,牂珂郡,越雋郡,也使南中地區進一步郡縣化,便於蜀漢加強對南中的統治。
因此,不是他不取,是不能取,取了也不好管,以上。
遊戲要聞
荒無人煙,取之無用啊。
古代戰爭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人口,和能養活人口的肥沃土地。
西川之地其實也是當時不得不取之地,這裡地形複雜,人口相對稀少,易守難攻,進出困難,因為劉備根本沒有立足之地,暫時也沒有能力去爭取更大,更好的地盤。西川還有個好的地方物產豐盈,最起碼有東西,後期北伐,踏實屯墾幾年,也能積攢很多錢糧。這個地方比起西藏好上太多了,西藏取之何用。
西藏之地。今天來說依然地廣人稀。也就是我們國家的力量很強大,才能有了西藏公路,鐵路。要不然,就是進軍西藏都很難,天氣寒冷,高原反應,物資匱乏,還沒到目的地,傷亡就過半了。
所以說,這個地,就是取之無用,徒費錢糧。
指尖的力量
當時三國時期的西藏應該都是山吧,即使諸葛亮把西藏拿下來,對統一三國也沒有什麼多大作用。
諸葛亮之所以多次北伐,是因為北伐可以進一步擴大地盤,比較容易去接近中原地帶,從而一步一步的把曹操的地盤給拿下,當然這也是在北伐成功的前提下啦。
西藏地處黃土高原,有時候還會發生洪水災澇能自然現象,嚴重影響了士兵們的生活啊,試問誰會去取這樣一個給自己帶來麻煩的地方呢?難道孔明當時不知道嗎?
遊戲歷史達人
遼國滅亡後耶律大石靠著不多的人在遼國西北部為根據地打下中亞不少國家,大石對戰的國家基本都是沙漠平原,比較好突進。而諸葛亮面對的南方,不管是印度還是印度支那半島都是熱帶雨林和綿延大山,根本就不好進軍。徵一個南蠻都有很多人被瘴氣困死,而且那裡的人文明也不如中原人開化,打下來也不好治理,而且諸葛亮的地理知識也沒那麼廣闊,他不知道天下以外有很多好的土地和人口,他只知道天下以外都是蠻夷。他的知識和眼界層面達不到那麼高,那個時代的人也達不到,到了清朝中期不是鴉片戰爭,國人的眼光也不會漸漸展開,中國在天下這片土地自娛自樂了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