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真实身份是什么?

紫烟杂谈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集几千年中国小说之精华,再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高超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艺术,成为至今流传不衰的奇作之一。

《红楼梦》这部奇书的作者是谁,至今尚无定论,据目前的主流观点,再结合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相关批注,普遍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原因如下:1、时间吻合。曹雪芹家族生活的时间和《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家的发家历程是相似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脉络也是相似的;2、地点吻合。《红楼梦》中写道贾家的祖籍在金陵,即今天的南京市,这与曹雪芹的祖父在南京担任江宁织造有相吻合,曹雪芹出生豪门,早年在南京过的是锦衣纨绔的生活。

还有观点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吴梅村,原因如下:1、吴梅村的个人生活经历丰富。吴梅村年少成名,还曾经在科考中中过榜眼,深得崇祯皇帝器重,后任职于南京,与晚明人士钱谦益和秦淮名妓柳如是等相熟,后又在清朝任职,落下不忠的骂名,辞官48岁时回乡。其家族和亲家先后遭遇政治变故被曹家和流放,其死后的遗嘱要求着僧袍入殓立一块圆石为墓碑,似乎都与贾宝玉出家和《红楼梦》的别称《石头记》相吻合。2、吴梅村的作品内容和《红楼梦》中的一些内容相吻合。其作品《秣陵春》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和《红楼梦》有相似之处。

另有观点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和程伟元,正是此二人秉承清朝政府的旨意,将《红楼梦》的原意进行了篡改,使得我们现在所看见的《红楼梦》已不是原来的样子,这是很遗憾的,也是《红楼梦》的文学艺术水平大打折扣。


梦归秦淮

说说《红楼梦》作者的问题。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中,一直是以经史子集为主导,其余是不入流的,尤其是小说类,民间称之为闲书,读小说被视为不务正业。也正因为如此,小说的作者一般不署名,譬如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西游记》《水浒传》及《三国演义》,一开始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并没有作者署名,到了民国时期,才有学者进行考证,确定了作者,什么《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与写作时间相隔几百年后,伟大的考证家门在没有一点线索的情况下,考证出了原书的作者,真的是非常神奇。现在这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一样,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常识,特别是天下第一考的高考,说不定那年就会考一下,所以,那些莘莘学子们,对这些文学常识都要熟背于胸,以备不时之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如此。

对于《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考证胡适先生功不可没。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中,有这么一段话:“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定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时世,放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胡适先生就是根据这段话考证出了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曹雪芹,并且端木蕻良先生撰写了一部《曹雪芹》的长篇小说。

题外话不说,单说我们从这段引文中看到了什么呢?

首先,空空道人“从头到尾抄录回来”,这说明《红楼梦》不是残璧,而是完整的。只有完整,才会有后面所说的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话头。

其次,作者给他的著作拟了好几个名字,《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以及《金陵十二钗》。里面并没有我们熟知的《红楼梦》。

第三,关于空空道人。我们知道,道教是我们的本土宗教,所以,信仰道教之人就是汉族人。空空,就是“到头一梦,万景皆空”的空,也是“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空,这个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下了大雪。指的就是大雪覆盖了一切,所以,就成了真干净。大雪是什么?作者从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中,以雪代指满清,所以,“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是满清占领了中华。所以,空空道人就是满清统治下的汉人了。

一开始就说,古人视小说为闲书,所以作者一般不具名。而在《红楼梦》中,也是如此。《红楼梦》是一部多以谐音起名状物的寓言小说,就是前面自序之言也莫不例外,所谓孔梅溪曹雪芹,与甄士隐,贾雨村是一样的,也是谐音。孔梅溪即恐没息,曹雪芹与网络上奔腾而过的草泥马殊途同归。曹字就不用说了,雪(薛)与薛宝钗之雪是一样的,都是指的满清,这在我的问答中也多次说到。至于芹谐音亲,意思也是大家心知肚明。不必饶舌。

这样看来,《红楼梦》的作者才是网络奇才,先我们三百余年就创作了网络用语。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

曹雪芹这个名字和“红楼梦”是一脉相连的,说到曹雪芹,必然想到红楼梦,同理,说到红楼梦,也不得不提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芹圃、芹溪,当然还有一个最最著名的号儿:雪芹。祖籍辽阳,先世为汉族,后为满族正白旗“包衣”,其祖上受过康熙的眷顾,祖父为康熙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两淮巡盐监察御使,一度权势熏天,康熙南巡六次,住在他家四次;其曾祖母甚至做过康熙的保姆,受享非常。

曹雪芹儿时,可以说锦衣玉食,享尽荣华,甚至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就像雪芹自己小说中所写: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极盛而遽衰,雍正上位,曹家就遭了大难,被勒令抄家,万贯家财散尽,一众人等作鸟兽散,归于无处,只能全家迁回北京,从此一蹶不振,日势衰微。

但正是家族的不幸遭遇,才促成了曹雪芹这个千古文豪的恢弘驾临。俗话说殷忧启圣,玉汝于成。也叫苦难磨砺了人,锻铸了人,造就了人,曹雪芹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忘文学的根本,不仅砥砺意志,还磨炼心性,打磨文学品行,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以一部“红楼梦”技惊四座,享誉文坛,也将明清小说这一后起之秀推上了文学巅峰。

据传,曹雪芹是个黑胖子,头颅硕大,极其善谈,且言语诙谐幽默风趣,满腹锦绣,舌绽经伦,性格却傲岸不羁,只与同类为伍,还酷爱喝酒,酒量极大,每每酒性大发,吟诗作赋,非常人能及。正是他的恃才傲物、博学弘廓,才为红楼一书奠定了万人敬仰的深厚功底。

可惜雪芹此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他的小儿子不幸早夭,也埋下了他过早离世的祸根,雪芹挚友脂砚斋记述:壬午除夕,雪芹泪尽而逝。可惜一代天纵英才,终究在大年除夕之夜撒手人寰,归于黄土,真真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据说,雪芹当时是写完了整部书稿的,后来在传抄的过程中,遗失了后半部分,所以才有高鄂的续写。但续书和原著貌合神离相距太远,也没有真正体现出雪芹的原笔原意,今人多不做读。

纵观红楼一书(前七十八回),写得那叫一个利索干脆,文思尽染,品相非凡,把四大家族的荣光写尽说绝,再无出其右者,是为巅峰之作确属实至名归。

雪芹还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一法则应用到了极致。今人多有学他,却很是不堪不吝。

其实说句心酸的话,曹雪芹不仅开创了明清以来小说的盛世,还为所谓的“红学”奠基铺路,成就了诸多所谓的红学专家,沽名钓誉也好,狐假虎威也罢,都拿雪芹先辈的红楼做幌子,卖关子,自家攒下了足够的银两钱财,还挣得了虚名一世,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令人感慨忿恨。

真的寄望于海清河晏之时,红楼之谜大白天下,还雪芹一个公道,还正义一个清芬。


龙吟148119260

我非常赞成龙吟先生的说法,不错!曹雪芹确是曹寅之孙曹颙之遗腹子。

曹雪芹(1715一1763?)汉族,名霑,字梦阮(应是其祖起名梦到阮好问,这也是书香门第才有的修养)号芹圃,芹溪,雪芹,其先祖曾随多尔衮扈从入关,立了很大战功,为内务府包衣,亦即皇帝士卫,顺帝时曾祖为四品带刀土卫,曾祖孙氏为康熙保姆,祖父曹寅为康熙伴读,在除螯拜时立过大功,康熙登基后他派曹雪芹曾祖江南最富庶的金陵任织造,康熙执政后派曹寅接替其父之职,从此一家三代四世任织造达五十八年之久,在江南确是名门望族,曹寅不但负责江南为皇家筹集衣物和税收,而且负有查访当地官员行止,对康熙直接负责随时向康熙汇报,以收拢江南地主阶级之心,也就是说曹寅的另一个任务是康熙派往江南的耳目,江南科考案就是曹寅发现,揭露出来的。这从曹家档案中就可看到,康熙与曹寅的关系,是一母异胞的奶兄弟关系,他对这个奶兄弟是十分信任的,康熙六次南巡都是曹寅亲自接驾,且就住在织造府,成为实际的行宫,也就是说他是康熙的心腹,由于康熙生性奢华,透支了很多花销,康熙让曹寅任两淮巡盐史和织造尔派其妻兄李熙轮流坐桩,目的就是让曹寅补完亏空,康熙南巡时曾拜望其奶妈孙氏,为其住室题匾《瑞萱堂》与《红楼梦》中荣禧堂有相通之意,萱草亦即母亲之意,康熙对随从官员说:“此我家老人也”。以示对孙氏及曹寅的尊敬与依重。曹寅也不负他望,结交江南士子为朝廷服务,主持和收集了《全唐诗》达一万多首,并有自已的书库,自已编排,有自已的戏班,当时名流与他多有交际,可惜好景不长,曹寅得疟疾,康熙派六百里加急传送治疟疾之药,当时这种病的特效药及少,为西方送来的特效药极为珍贵,但还是没有挽回曹寅之命,曹寅仅有一子曹颙,康熙就指派他接替曹寅,但三年后曹颙又死,康熙哀怜曹家指示让曹寅之弟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曹颙之妻马氏,此时正好诞生了曹雪芹,又值皇帝降旨让曹頨接任江宁织造可谓双喜临门,故给曹雪芹取名曹霑,意即皇帝降旨霑了福气,曹頨年少不善治理,康熙指派其舅李熙协同曹頫补亏空,书信中亦有诸多爱怜之语,如在给曹頫的朱批上就有:“就是给老主子讲个笑话也好啊!”这种感情跃然纸上,康熙晚年,诸子争储,多与曹家有交际,后来雍正抄曹家时曾有皇子将一对金狮子寄存曹家就是证据,因为康熙的关系,太子允礽与曹家过从甚密,这也为曹家被抄埋下了隐患,康熙死后雍正上台,关系就疏远了,虽说曹家与皇家是世交,且曹寅之女,曹雪芹之姑嫁于平郡王(铁帽子王)为嫡室福晋,但曹家很可能当时站错了队,成为了雍正政敌,雍正借曹頫在山东向驿站讨要薪资直接将其免职,带枷入京,随即指示隋郝德抄了曹家,此时的曹家早已因归还亏空而千疮百孔掏干了家底,具说抄家之时仅得数十两纹银当票数十箱,全家离开南京迁往北京十七间房一带居住,此时的曹雪芹当是十三岁孩童,另曹雪芹确系曹颙遗腹子,我们看《红楼梦》中贾宝王与贾政和王夫人的关系多少有些不睦,反而是贾母养育,这也说明《红楼梦》中贾宝王的原型人物与现实中的曹雪芹者诸多相似之处,亦即曹雪芹是其祖母李氏哺育成人的。全家迁往北京后他也会与祖母李氏及寡母马氏生活在一起,反而与曹頫疏远了,而且曹雪芹经常与其表兄福彭关系密切,及长曾到宗学任笔帖士,可能还到皇家园林绘山水画为工匠,在宗学他结交了敦敏敦诚兄弟,乾隆五年曹家又因涉嫌弘昼案牵连再次被抄家,从此家人四散奔逃,各奔前程,曹雪芹也迁往西山,拔旗归宗,享受着普通旗人待遇,由宗人府领取银子生存,直到病逝。

也就在此时,他经常与朋友欢聚,悲愤家世,雄谈阔论,高歌欢欣,吟诗作赋,时常讲述其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于是朋友劝他“不如著书黄叶村”从此开始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写作生涯,他一边游历,一边写书,把身边的花草树木,山川亭台,人物事故,一一写入书中,那个大观圆很可能就是颐和园背景,而且在他游历过程中,他又把西山当作太虚幻境,这就是降珠草,石上松,疯人洞的来历。

书成之后其亲友在传抄过程中有五六稍神秘地失踪了,因此他悲愤交加,又加其幼子夭亡,一病不起,撒手人寕,留下了千古遗恨。死后也极其悽惨,其续妻卖掉嫁妆才草草把他埋葬,时人称双克,一是夫死,二是子亡,用的是哑巴丧,亦即连吹唱的都没有。

朋友说他身胖,头广而黑,极善雄谈,攻山石水画,诗有李贺之风,自视甚高,自誉为王猛之流,落拓不羁,又极具同情心,他善中医草药接给穷人,又心灵手巧,曹氏风筝当是他的又一遗作,在文学上更具有其祖父遗风,正是在祖母的熏陶下成就了伟大的《红楼梦》。悲哉雪芹!哀哉雪芹,半部《红楼梦》成了千古奇痛!


狼烟一九三一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演员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更是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

《红楼梦》高妙之处,就在它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书中出现的人物,就达几百个,是一本描绘广阔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人们很好奇,作者曹雪芹,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弘大之作,他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红楼梦》中的一首诗,就已经暴露了他的真实身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是曹寅之孙曹颙的遗腹子,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诗人、画家。

曹寅是谁?不说不知道,说了吓你一跳。曹寅与康熙,是一母异胞的奶兄弟,曹寅的母亲孙氏,为康熙的保姆,曹寅为康熙的伴读。

曹家先祖,当年随多尔衮入关,立下赫赫战功,为皇帝的四品带刀卫士。康熙登基后,被委派江南最富庶的金陵担任织造。

先祖去世,又派曹寅接替父亲的职位,这个可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直升机”待遇,一家三代四位,担任织造,达五十八年,在江南可是名门望族。

康熙非常信任奶兄弟,六次南巡都是曹寅接驾,四次住在织造府,相当于皇帝的行宫,是康熙的心腹。

康熙还亲自去拜望奶妈孙氏,给她的住室题匾《瑞萱堂》,并且康熙还对随从官员说“这是我家的老人”,表示自己对孙氏和曹寅的尊敬和依重。这个可是金口玉言,皇恩浩荡啊。

因此,当曹雪芹出生,正好皇帝又降旨任命曹家,双喜临门时,长辈们给他取名曹霑,霑了福气。

曹雪芹的早年是非常美好的,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直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从此家道败落,日势衰微。

但曹雪芹素性豪放,爱好广泛,他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跌荡,从天堂到地狱,尝过人生的艰辛,接触底层的百姓,感受他们朴实无华。

只有真正经历家族兴盛,而后衰败不堪,才能有切身体会。向来安逸摧心志,心碎才得好文章。昔日的热闹,尽做烟云散,只留下心中不可触摸的痛。

俗话说:殷忧启圣,玉汝于成,曹雪芹在贫困中,以坚韧的毅力,历经十年艰辛,""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万人敬仰的、深厚功底的、伟大作品《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但他此后的生活过得非常悲惨,因小儿子不幸早夭,曹雪芹悲痛过度,泪尽而逝,可惜一代天纵英才,在大年除夕之夜撒手人寰,归于黄土,死后连吹唱的人都没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这部伟大的小说成了残稿,这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

《红楼梦》这本书,红学大家周汝昌评价:一生品评都不够。这本书不仅仅是写出一个人命运的兴哀,更是无数封建家族,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兴哀史。

曹雪芹是个""大家"",他的境遇和最终结局,非常令人悲惜,但他的才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作品,留芳千古,世人颂读。伴随着《红楼梦》的隽永,曹雪芹这个名字,将永垂不朽!


有书博物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他的号还有芹圃、芹溪。曹雪芹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曹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这一官职,家境宽裕且都是文人学者。曹雪芹从下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他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医学、园林、手工艺都有涉猎。他从小就接受了《诗经》《楚辞》《左传》《庄子》等思想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文化涵养和博学的知识领域。

然而这位从小就衣食无忧的少年,在雍正六年因家庭变故—父辈因事受到牵连被革职抄家,不得不跟随家人离开富庶的江南,来到北京,开始北漂生活,当时他就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的十七间平房,小小年纪就遭遇这种家庭变故,从富贵子弟一下到了贫困潦倒,甚至衣食无着的地步,曹雪芹过早地尝到了人生的艰辛,同时在接触底层百姓的生活中,又感受到了他们的朴实无华,这在他的《红楼梦》中都有反映。

曹雪芹生活非常的窘迫,先在内务府做过短暂的堂主事,也到右翼宗学当过差,勉强度日,甚至有时寄食于人。然而艰辛的生活并没有把他的个性消磨殆尽,他还是放荡不羁,随性而为。他的才华不仅给世人留下了《红楼梦》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甚至很少人知道的曹氏风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曹雪芹风筝艺术》,曾荣获“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从中可以看见另一个不一样的曹雪芹。

曹雪芹可谓是个“大家”,但他的境遇和最终的结局不能不说非常的可惜,令人悲痛。


国家人文历史

曹雪芹(1715?一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今属辽宁)。


他家先世原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籍,起初做“包衣”(满语“奴仆”的意思),后来成为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頫三代都世袭江宁织造。织造是专办御用衣料等事务的官员,官阶不高,但和皇帝的关系十分密切。


曹玺的妻子当过康熙的乳母,曹寅小时候做过康熙的伴读。康熙五次“南巡”,有四次就住在他家,可见曹家的豪华以及和皇室关系的密切。

可是好景不长,雍正初年,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中,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一说雪芹是曹颙的遗腹子)因“骚扰驿站”被罢官抄家,全家返回北京,家道急剧衰落。乾隆时,曹家再次被抄,从此彻底破落。


曹雪芹的一生,正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巨变。他十三岁以前在南京过着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回北京后,曾在宗学(皇族子弟学校)里做过事,后来就长期住在北京西郊,过着“绳床瓦灶”、“举家食粥”的穷困生活。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对他的思想影响极大,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他的生平事迹留传很少,据一些零星记载,他多才多艺,能诗善画,性情高傲,嗜酒健谈,是一个愤世嫉俗、豪放不羁的人。大约在四十岁左右,他在凄凉困苦的境遇中开始写作《红楼梦》。可惜没有完稿(前八十回已基本定稿,后面的一些稿子在当时就已“迷失”),就因幼子夭折而感伤成疾,在一个除夕的晚上,“泪尽而逝”,活了还不到五十岁。



正阳健康堂

目前为止,个人以为,《石头记》八十回的作者是曹寅,《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作者也是曹寅,曹雪芹是曹寅的假托笔名。

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的书,作者不可能一辈子没有写过别的作品,所以,曹寅很可能也是《姑妄言》的作者。


TeaC

关于曹雪芹,我们知之甚少,有关他的一切,都是不可定论的。

今日采撷相对可信的片段,尽力为各位还原曹公如梦似幻的一生。

康熙五十四年,干旱许久的金陵城,突然下起了大雨。

织造府曹家的热闹,却丝毫未受天气影响,丫鬟仆人们淋着雨,张罗着小少爷的三朝宴。

三天前,就在这大宅门里,添了一个没爹的孩子。

遗腹子名叫曹霑,字梦阮,号雪芹,他的父亲两个月前,在北京述职,死于一场风寒。

现在当家作主的人,是他的叔叔曹頫,曹家最后一任江宁织造。

这个肥差,已经被这户人家垄断了五十多年,一个官职将一个姓氏,喂养成手眼通天、家财万贯的江南第一豪门。

一群奶妈抱着一个婴儿,喜笑颜开地闯入了喧闹的宴厅,身后跟着他憔悴消瘦的亲娘,以及一群亲切的夫人小姐。

众人刻意忽视了寡妇,纷纷来夸婴儿生得俊俏,有才子相,像极了他风流儒雅的祖父。

老太太笑得爽朗,无比宠溺地伸出手去捏小孙子粉嫩的脸颊。

鲜红的锦缎被褥中,熟睡的婴儿终于被弄醒,茫然地瞪圆眼睛,放声大哭。

这一睁眼,便是他最初见识过的富贵逼人,也为他的一生坎坷,正式拉开了帷幕。

金陵城是个花柳繁华地,曹雪芹自幼身处其中,难免沾染了一身纨绔执拗的习气。

童年的他,调皮淘气,厌恶八股文,反感科举考试,一读四书五经就头疼,整日扑在园子里,和姊妹丫鬟们玩在一处,偶尔醉心闲书、偶尔吟诗作画,游戏人生,好不快活。

唯一能管教他的,就是叔父曹頫。这个家族的顶梁柱,非常重视子侄的教养,尤其对曹雪芹,他更是严厉非常,生怕辜负了死去的兄长。

但每当曹雪芹闯祸,曹頫怒不可遏,想要略施惩戒时,祖母李氏就会出来回护,寡嫂也抽搭着抹眼泪,一群女眷围在一旁帮腔,反倒像是曹頫做了错事。

在这样的温柔乡中,曹雪芹的心性得到了最自由的发展,真正是随心随性。

如果就这样长大,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曹雪芹一定是写不出《红楼梦》的,书卷里万物皆虚、万事皆允的幻灭,非经历不可得。

梦一样的日子,在他十二岁那年戛然而止。

雍正五年,朝堂重新洗牌,江宁织造曹頫罪犯渎职,着革职入狱,抄没家产,满门朱紫,尽皆沦为布衣。

那是个元宵节,不知道有没有下雪,曹家包括曹雪芹在内的老少百余口,被迫长途跋涉,从金陵迁回北京,住进了崇文门外的老宅旧屋。

偌大一个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族,只剩下了三对老仆,靠变卖田地为生。

宅邸后来又招了强盗,愈发穷困,终于落得门户凋零,一蹶不振。

尚在青春期的曹雪芹,目睹了家族崩坏,切实感受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诸多锥心之痛,使他由活泼好动转向沉默寡言,难得露笑。

没两年,宠他的祖母去世了,忧郁的母亲病倒了,曾经伟岸的叔父,颓唐到闭门不出。

曹家西园的群芳,都在这个冬天凋谢了。

昔年热闹,盛景旧人,尽做烟云散,只剩下心底不可触碰的伤疤。

敏感的少年,就这样一岁一岁长大,逐渐从衰老叔父手中接过了家族的重担。

在成年的前夕,曹雪芹开始作为门面处理曹家的大小事宜,接触了京中相当多的故人世交。

从故人口中,曹雪芹重新认识了祖父和父亲。两人都是文武全才,被同僚所敬佩拥戴,一个风姿英绝,一个博学多能,数代积累,给曹家留下藏书三千册,还有极其精良的艺术传承。

家族的荣光,第一次在金钱权力之外显露,耀眼地呈现在曹雪芹面前。

大概是在这一时期,曹雪芹燃起了复兴家族的雄心壮志,开始勤奋读书,拜谒名士。

金钱名利不足挂齿,曹雪芹也不屑,他要找回来的,是自家丢掉的脸面,士人的气节。

他要用诗书学问,给曹家人扬眉吐气,挺直脊梁。

乾隆元年,曹雪芹二十二岁,皇帝赦免了曹家。

曹雪芹谋到了“宗学”里一个不起眼的小职位,做些助教、打杂的小事,算是份稳定工作。

人有了志向,就会愈加意气风发、胸襟开阔,气度自是与以往不同。

不得不说,曹雪芹在读书治学方面,遗传了家族的优良血脉,进步飞快。

满肚子宏篇大论,出口成章,又游历过江南繁华,见多识广,这样有趣的曹雪芹很快便结交到了一群朋友,其中不乏敦敏等王孙贵族。

有一年秋,敦敏见曹雪芹酒瘾犯了,他就立即解下佩刀,卖了换酒,曹雪芹非常开心,当场做了一首长歌答谢。

那几年间,曹雪芹活得稍微安稳,家中也安定,断断续续写出了一本《风月宝鉴》。

这本章回体小说,别称《情僧录》,后来改名,叫《石头记》。

乾隆十二年,曹雪芹三十三岁,他失了业,搬了家,住到了北京郊区。

虽然史书未载,但曹家肯定又生了变故。

曹雪芹罪臣后代的身份,被重新强调,主流社会彻底抛弃了他。

他的原配妻子,亦是他的表妹,一个黛玉式的美人,也因故香消玉殒。

曹雪芹又一次经历了大悲大喜,虽不至心如死灰,但他的悲观却难以掩饰,从此丢了志向,逐渐消沉。

或许他想,事已至此,还谈什么家族复兴,能苟延残喘地活下去,便已是万幸。

他没了经济来源,穷困潦倒,住一间草庵,在山野游荡,渔樵耕读,过着不得已的隐居生活,只有在痛饮大醉时,曹雪芹才能稍微平复内心汹涌的痛苦,得到暂时的欢愉。

但无论如何,就算曹雪芹不愿回忆,刻意回避,他还是要直面自己的前半生,迟早。

进了大宅门,酒肉脂粉的香气,歌舞升平的热闹,恍惚将半醉的曹雪芹拉回了当年的曹家大院。

那是他人生的起点,是他理想的源头,曾予他希望又毁去希望。

那更是他拼尽全力都无法重建的华丽梦魇,像一个套在脖颈的沉重枷锁,除了自己,无人可开。

他痴痴盯着台上婀娜的少女,倾听她们口中哼唱的吴侬软语,所有的记忆,都在这一瞬间全部复活。

直到一个土财主昏了头,举着自己的玉佩撞过来,朝他炫耀道:“曹贡生,你这辈子,可见过这样好的宝玉?”

曹雪芹望着玉,如梦初醒地大笑起来,他抓起一坛酒,仰面而干,疯疯癫癫地开始说“胡话”:“何止见过,我有一块比你好千万倍的通灵宝玉!”

土财主蔑笑:“既然敢说有,何不拿出来羞羞我的脸?”

他跌跌撞撞朝外走,边走边叫:“都丢了!都没了!什么都是假的!”

宿醉之后,曹雪芹打量着惨淡的现实,从压箱底找出了一沓书稿,开始把自己真实经历过的人生,改写进虚幻的《风月宝鉴》。

一半真,一半假,这或许就是《红楼梦》虚虚实实的由来。

对一个文人来说,逃避现实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但从曹雪芹桀骜的个性来看,他下决心写出《红楼梦》,一定不是因为逃避,而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一件很残酷的事:

织造府曹家的历史,已经终结,不再拥有未来,留恋它过去的人也所剩无几。

能记录它,并且有资格记录它的人,除了曹雪芹,不做他想。

向来安逸摧心志,心碎才得好文章。

接下来,他即将面对的,就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地把这部巨著,一字一句创作出来。

从敦敏等友人口中,我们得知曹雪芹是个工诗善画,多才多艺的人。

但看过《红楼梦》的人,便知道这八个字是小瞧了曹雪芹。

这本书,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应有尽有,它写的实在太多了:

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礼仪、习俗、哲理、宗教、音乐、美术、戏曲、游艺,凡有所涉及,样样翔实精通,几乎可说是一本康乾盛世的百科全书。

甚至有人根据《红楼梦》,整理出一本能实际操作的菜谱。

另一方面,曹雪芹竭力把自己沉浸在记忆里,力图将亲耳听过、亲眼见过、亲身遭逢的人和事,全部重现在《红楼梦》中。

每一个故人,她们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句话,他都想原原本本地还原,如实描写,毫无讳饰。

那些真实的生活画面,刻骨铭心的感情,使我们身临其境地领略那些已经灰飞烟灭的流金岁月。

“这个妹妹,我原是在哪里见过的。”

在哪里见过呢?是当年富贵天潢,还是如今陋室蓬窗?

过去和现在,彼此纠缠,每段故事的结尾,原来都相似。

书里是“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

书外是“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

谁能分得清,这是贾宝玉,还是曹雪芹?

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到头来恰似一场幻梦般破灭。

“无缘何生斯世,有情能累此生”。

所以才有人说,《红楼梦》是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书。

只有这丰富无比的曹雪芹,才写得出包罗万象的《红楼梦》。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缈,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凡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一例外,都觉得它厚重。

这本书,不是曹雪芹一个人命运的兴衰,而是无数封建家族,甚至一整个时代的兴衰史。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他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和无奈,归结于一个“情”字,以其为全书的魂魄,而曹雪芹的天才,则最大限度成就了《红楼梦》的不可超越。

《红楼梦》的结构严密,是古典小说的巅峰,全书没有一句闲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像宝玉的口头禅:“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后来他果然出了家。

读了几遍《红楼梦》,或许是我肤浅,最在意的依然是那些美人的命运。

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让那些红粉佳人纷纷零落,秦可卿、元春、迎春、晴雯、尤二姐,一个接一个的凋谢。

与之相对,偌大的荣宁二府,竟然没有绵延一个新子嗣。

只有逝去,没有新生,只有衰败,没有恢复。

荣宁二府,气数将尽,荣枯交替,只剩下枯,宁缺毋滥,只剩下缺。

而在这颓象初显的前篇中,曹雪芹依旧保持了他早年惊奇凌厉的笔锋。

有几处情节的冷酷决绝,我在大白天读来,仍觉得脊背发凉。

宝玉和晴雯撕扇子千金一笑的时候,

金钏沉在冰冷的井水中。

宝玉和宝钗入洞房春宵一刻的时候,

黛玉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富贵以生,坎坷以终,悲欣交集,浮生若梦。

每位读书人,都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在这玉堂金马毁坏出的断壁残垣下,只剩下一群似哭似笑的老仆。

命运只是不得已,却很难说自由不自由。

生活就是活下去,亦很难说喜欢不喜欢。

《红楼梦》中的富贵繁华,还在短暂地延续着,现世中的曹雪芹,却因为痴迷写作,不理营生,变得愈加落魄,以至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

京城下大雨,曹雪芹的房子塌了,他也不张罗重修,只请朋友们帮他搭了个木棚子,凑活着住,平时就靠扎风筝,帮人鉴定书画,挣几个酒钱。

连下酒菜也买不起,他就摘瓜花来下酒。

没有比他再破落的破落户了,再朝下走,他就该去讨饭了。

但他就是耐得住性子,眼前再多的苟且,他都只一心一意地写《红楼梦》。

头发长了也不剃,整天除了写稿子,就是改稿子。

万幸无虞,老天让曹雪芹写完了这本书,没有让他死在无穷的遗憾之中。

曹雪芹的苦役结束了,酝酿二十年,耗费十年光阴,他完成了天赋的使命。

可《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竟遗失了八十回之后的手稿,成为残篇。

有人考证它是108回,有人主张120回,这对执迷结局的读者而言,或许非常重要,对曹雪芹却是没有意义的。

他一开始就知道结局,他经历过结局,他写完了结局。

他不必再去回想那些悲哀痛苦的记忆,不必绞尽脑汁地还原旧日里的残忍细节,他解脱了,得到了精神的自由。

书写完了,劳神伤情的日子终了,他也即将告别这个既爱又恨的世界了。

乾隆二十七年,大雪纷飞的除夕夜,曹雪芹贫病交加,躺在床上等死。

这年中秋,曹雪芹痛失爱子,悲伤过度,从那之后,便卧床不起。

他终究是没能捱到新年伊始,悄无声息地死在了一个卑微的角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关于曹雪芹的死,脂砚斋写到:

能解者方有心酸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后世一般认为,他是死于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也有人确切考证到了四十八岁。

我觉得四十八岁,是个很符合曹雪芹命运起落的寿终。

十二年一个轮回,从头给他希望,到尾给他绝望。

锦衣纨袴,珠沉玉陨,发愤图强,郁郁而终。

世事无常,人情冷暖,喜怒哀惧,生离死别。

从友人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曹雪芹的作品,原先也是极多的,有诗歌、散文、杂论数种,最后禁得起考证的,却只余下了两句残诗,和一部光耀千古的红楼奇书。

唯一的解释,就是那些饱含隐喻,映射现实的文字,仍然触痛了某些人敏感的神经。

毕竟清朝,是一个盛行文字狱的朝代,删毁一个知识分子的著作,不费吹灰之力。

但《红楼梦》仍旧流传了下来。

曹雪芹死后不到三十年,经程伟元、高鹗整理、补足并刊刻付印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史称“程高本”。

这个版本的《红楼梦》风靡大江南北,妇孺皆知,经久不衰,改编作品无数,深受世人喜爱。

它超越了自以为是的权力,跨越了时空,化作了人类文明中一座崇高之峰。

伴随着《红楼梦》的隽永,曹雪芹这个名字,将永垂不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谁解其中味?


十点读书

上面回答,都是胡(适)说霸道,明显抄了胡适、周汝昌等所谓正统红学家的观点。

首先,胡适等所据的脂本是陶洙等伪造的本子,这个陈林已经证实,所用的证据都是伪造的,其观点如何立足?

其次,曹雪芹在曹寅一族宗谱里并无其人,胡适等的观点指向雪芹为曹寅之后,荒唐;

其三,所谓敦诚、敏等诗实指何人无证,其后枣窗闲笔之类的东西更是捏造,已经证实;

其四,书中不避讳字,可以证实成书必早于乾隆,当为明末之作。

所以,曹的真实身份,目前仍然是个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