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失败后的法国为什么没有被瓜分或吞并?

狗崽小白

实际上,反法同盟曾经占领法国直到1818年,但是最后它们并没有瓜分或者完全吞并法国。这里的关键词是“完全”。

从一般逻辑来看,一国灭亡正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特别对于法国周围的世仇国家而言都是如此。然而,最后的局势并未按照反法同盟国家的原初设想进行下去。其原因如下。

1. 就当时法国国内形势来看,实际上波旁王朝在国内的统治根基还很稳固。1815年的法国国力还在,可以回想一下后来的拿破仑复辟以及拿破仑三世的登基,可见法国国内对于波旁王朝还是非常支持的。

2. 从结构层次来看,反法大国无法吃掉法国,因为法国也是大国,法国被瓜分的命运也警示着其他好战大国的未来,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当时法国的国力虽然可能弱于英国和俄罗斯,但是要比普鲁士、奥地利和西班牙强大。当时的反法大国肯定也在瓜分法国本土还是法国殖民地方面产生过争论,其中可以看到英国需要的应该是殖民地,而普鲁士则可能需要法国本土,其中的分歧可见一斑。实际上,拿破仑战败之后,其领土已经被其他国家瓜分了若干,法国之保留了路易十四时的领土范围。如下面两幅图。

3. 还是从结构层次上来看,均势或者执剑互对的姿态是当时欧洲的共识,法国如果灭亡或者被瓜分,欧洲大陆的均势肯定会被改变,这对于隔岸观火和远程遥控的英国而言并不符合利益。因此,英国要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其他国家也大多有这种心思。

4. 法国大革命也激发了民族主义的萌发,作为现代民族主义的起源地法国民众的民族情绪肯定特别激愤。因此,瓜分一个大国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后果,对其他大国而言,别吃不下然后噎着。


南大毛维准

内因是法国本身未受重创以及有一个天才外交家塔列朗,外因是最认同瓜分或吞并法国的普鲁士在奥地利会议(拿破仑失败后的列强和会)列强中实力不足,普鲁士、奥地利、沙俄和英国四大列强矛盾重重,最终并没有达成一致瓜分法国。然而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秩序被摧毁,被列强替代成了自己的秩序,法国也遭到了围堵。

首先,大革命后的法国动员能力和战斗力在拿破仑战争中已经让传统欧陆列强心惊胆战,甚至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回法国都能动员大军搞一场滑铁卢战役,列强也因此畏惧法国,不敢把法国逼得太紧以至于他们致力恢复的波旁王朝再次受到被逼出来的革命的威胁。更何况法国当时作为西欧人口第一大国,哪个国家想吞并法国在短时间内都容易吃下去却消化不良。

其次,法国有个无视主义,一心耍手腕又玩得冠冕堂皇的塔列朗,巧妙地把拿破仑的倒台从欧陆的重新洗牌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成了推翻以拿破仑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权(正是欧陆列强深深恐惧的),扶立原本正统的封建统治家族波旁家族的国内政权更迭和稳固(当然法国本土外的波兰意大利等盟邦塔列朗就已经顾及不上,它们也就惨遭瓜分)。他在写给普奥俄英四国代表的信中提出:“我什么也不要求,可是我给你们带来了重要的东西——神圣的正统原则”。出于对法国资产阶级的畏惧,各国也就不得不同意扶立波旁王朝并尽量不削弱它,让波旁王朝去压制法国革命的可能。他的观点也符合“正统主义”原则,即尽量恢复战前的欧洲秩序,欧洲还是封建主国王大公的欧洲。

有了原则上的正确,塔列朗也善于挑动普奥俄英列强的内部矛盾,使它们不能联合起来针对法国。普鲁士想要阿尔萨斯和洛林,可它在四大列强中最弱,奥地利也不愿意看到普鲁士夺取法国土地而强大起来。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更看重封建秩序的稳定,也不想德意志内部的普鲁士过于强大。俄国更看重它够得着的中东欧一带的利益,也不愿意普鲁士过于强大,英国则一视同仁不愿意欧陆普奥俄的强大,列强内部的斗争,比对法斗争还要波谲云诡。

最后列强还是对法国在大革命中建立起来的欧洲新秩序进行了瓜分和摧毁,扩充了自身实力同时也对法国进行了围堵。波兰再次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奥地利拿到北意大利大片土地,为了围堵法国,荷兰得到了奥属尼德兰(即后来独立的比利时)以增强实力。日后一统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家族不仅拿回了萨伏伊,还拿到了热那亚,实力也得到增强,在法国南部也算是埋下了钉子。然而这种维护封建统治的欧洲秩序本质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在1848年革命中就开始摇摇欲坠,直到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彻底颠覆了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秩序。


地球知识局

这个问题问得好!拿破仑祸害了欧洲那么多年,欧洲国家居然没有报仇,反而是宽容待之。我们见惯了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惩罚和限制,对这种宽松难免觉得奇怪。

让我们先看看欧洲国家是怎么对待战败的法国和拿破仑的吧。

欧洲国家——当然主要是指英,奥,俄,普四大盟国,曾经先后与法国签署了两个条约。第一次《巴黎和约》于1814年5月30日签署。这个条约对法国宽大到难以置信的程度:法国被允许保留自己在1792年以前征服的领土,其中包括了阿维尼翁,弗内森,萨伏伊,帕拉蒂纳特,比利时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战败的法国非但没有被迫割让领土,反而是大大拓展了战前边界。同盟国还将在战争中夺取的大部分法国殖民地归还法国,也没有向法国索取任何形式的赔款和赔偿,甚至都没有要求法国人归还他们在战争期间从欧洲各国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那里掠夺的艺术品,对于法国未来的军队规模也未做任何限制。对于拿破仑,同盟国也是以宽大为怀。根据1814年4月11日签署的《枫丹白露条约》,拿破仑正式退位,但终身保留皇族称号。每年领取250万法郎年金,并拥有地中海厄尔巴岛的主权。

不过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1815年3月拿破仑从流放地厄尔巴岛逃回法国,居然受到法国人的追捧和拥护。这说明,法国人的扩张情绪,帝国情结仍然存在,而且,第一次《巴黎和约》如此宽大,他们居然不知感恩,还要拥护拿破仑。所以。在拿破仑战败于滑铁卢之后,盟国决定对法国进行惩罚,第二次《巴黎和约》于1815年11月20日签订。但是,盟国所谓的惩罚与20世纪对待战败国的做法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法国的边界被退回到1790年的边界处(仍然没有失去革命前的领土),法国现在要支付7亿法郎的赔款并承担同盟国占领军3-5年的费用,同盟国军队占领法国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法国在建立秩序与安宁的方面取得的进步。至于对拿破仑,也没有赶尽杀绝。再次退位的他只是被终身监禁到了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现在回到我们最初的主题:同盟国为什么对祸害了欧洲25年的法国和拿破仑如此宽容?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英国和奥地利,其中以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和奥地利宰相梅特涅为代表。这两个国家主张缔结一项和解性和约。它们认识到,类似法国这样的国家,鉴于其强有力的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既不可能被永久地分割,也不可能因为失去几块边界领土或是强加到它头上的赔款而遭到永久性的削弱。苛刻和屈辱的和平条款只能够滋生出憎恨和复仇情绪,一旦法国恢复元气,这些情绪必然导致战端再起。那些主张采取温和政策的人坚持认为,未来针对法国的最大安全保障,是要在法国创造出一种和解性精神,并将法国重新纳入欧洲国家共同体中。而且,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法国并不是对欧洲和平与安全的唯一威胁,其他国家也发动过侵略且未来仍有可能这么做,如果再次出现类似情况,法国将是应对这类威胁不可或缺的伙伴。

在这么一种理念的指导下,即使拿破仑发动“百日政变”再次失败,卡斯尔雷也极力反对普鲁士主张的严酷和平,他认为,同盟国要做的事情不是收集战利品,而是使世界恢复和平,即使法国受到了严格的约束也不会使法国人变得更加温顺。严酷的政策将激怒全体法兰西人民,将培育永久性的复仇渴望,将迫使同盟国永久地滞留在法国以使其更和平。

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整整享受了一百年的和平,不得不说,维也纳和会的政治家们是有远见的。反过来看,凡尔赛的和平仅仅维持了20年,苛刻屈辱的《凡尔赛和约》果然让德国人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渴望,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德国人都是修正主义者。至于说如何解释二战之后德国民族更惨痛的遭遇但却变得和平温顺的现象,我想美苏两极体制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是根本原因。


进击的女武神

最最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英国。

大家看历史,有时候会觉得很奇怪,奥斯曼帝国战败,被瓜分成无数小国,而欧洲大陆那一小嘬,就是英法德意西葡北欧这一块,打了这么多年,大家和几百年前的地图比较一下,变化并不大,还是那么几个。是不是很奇怪?

16世纪,西班牙驱逐了摩尔人,彻底的将伊斯兰势力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而与此同时,西班牙通过联姻,同时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时占据着包括今天意大利北部,荷兰卢森堡比利时那一块当时叫尼德兰的地区等广大的领地,这个时候欧洲大陆除了法国,西班牙几乎有一统欧洲大陆之势;然后结果呢?英国联合法国,支持尼德兰革命,通过一些列战争,削弱了西班牙势力,让西班牙的欧洲大一统梦想彻底终结。

18世纪末,拿破仑在法国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兵锋所指,欧洲大陆几乎全部被征服,西班牙,意大利,普鲁士都纷纷败下阵来,这个时候,英国是最坚定的反法联盟的成员,组织者。为此不惜和俄罗斯,奥斯曼等长期交战的敌国结盟,一定要搞死法国。拿破仑的莫斯科战役固然是败在俄罗斯手上,但是此时英国可谓充当了二战时候美国的角色,对俄罗斯提供了相当的支援。最后滑铁卢一战,彻底终结了拿破仑的欧洲一统的梦想。

19世纪中期,俄罗斯借助击败拿破仑所获得的声誉,以及此时欧洲因为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混乱,成为欧洲宪兵,成为稳定欧洲的决定性力量。而英国再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俄罗斯在欧洲的话语权过大,结果又联合当初的敌人法国,一起对付俄罗斯,通过克里米亚战争,成功的削弱了俄罗斯的力量,引发了俄罗斯内部的动荡。

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惨胜,试图彻底的解决德国的危险,将德国肢解,又是英国人跳出来大喊万万不可,最后保持了德国的领土基本完整。

英国的大陆均势原则,可以说玩的炉火纯青。自从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在大陆上的势力被彻底拔出干净以后,英国就深知自己是不可能统一欧洲了,但是至少应该保证欧洲不能处在同一个强权的控制之下。所以我们看英国在此后的历史中,总是联合欧洲大陆较弱的一方,打击有可能统一欧洲大陆的力量,屡试不爽。

而去年英国退出欧盟,则表明英国实际上到今天,采取的仍然是这样的策略。总之英国是不可能当真和欧洲大陆国家同心同德的,他必须确保自己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保持着独立而又带有仲裁者意味的角色。

所以问题的答案也就很清楚了。

拿破仑就算失败了,英国也不可能允许别人瓜分法国的。法国没了,领土给谁?难道给普鲁士么?给了普鲁士,英国人还玩啥啊。英国人不但不能瓜分法国,还要帮助法国从战后的满目疮痍中走出来,帮他好去对抗即将崛起的俄罗斯,普鲁士。

英国人一直都是这么干的,今天仍然试图这么干下去。所以,英国的存在,是欧洲大陆不能统一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也决定了法国德国奥地等国家多次失败,却为什么还都能保持独立和基本完整,而没有消失。

主要的原因就是:英国的需要


张子曰

拿破仑失败,法国没有被瓜分吞并的原因:

(一)拿破仑战败,法国并没有败。

法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国家虽然搞得很混乱,而拿破仑上台后进行改革,又对欧洲大陆其他地方进行了征服,数年间几乎摧毁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征服了多个国家和地区,法国在在此期间开启了工业革命,极大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实力大大加强。



最后拿破仑两次被反法同盟打败,这些反法同盟之所以没有要求法国签订多么屈辱的条约,就是因为法国的基础实力依然存在,不想鱼死网破,法国对其海外殖民地依然有掌控能力,这样来说法国并没有失败,只是吐出来拿破仑当政时期扩张时期获得利益。

(二)英国的欧洲大陆均衡政策。

英国称霸海洋几百年间,对于欧洲大陆一直施行着均衡政策,英国不允许在欧洲大陆出现一家独大的国家,一旦出现必然很可能把英国孤立在欧洲大陆之外,无法参与欧洲大陆内部事务和获得欧洲大陆的庞大市场。



这也是拿破仑征服欧洲大陆时,英国反复组建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原因,后来克里米亚战争、一战、二战几乎都是英国的传统大陆政策的延伸。

英国同时也不会任何一个欧洲其他大国过于削弱法国,导致法国太弱,其他国家变强崛起破坏均衡,只有欧洲大陆势力处于平衡状态才最符合英国人的利益。

(三)当时欧洲大陆没有一个国家有实力瓜分法国,哪怕是一丁点。

拿破仑征服下的欧洲还是大片的贵族领地和封建势力,比如德国、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处于一片分裂状态,单个来说,欧洲大陆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挑单的和法国硬碰。



有点实力的沙俄离法国又太远,并不接壤,加上俄国面临土耳其这样的强敌,以及扩张重心在中亚和远东,只不过把军队开到巴黎耀武扬威一阵子,获得一个“欧洲宪兵”美名。

综上所述原因,是“大正”认为法国在拿破仑战败后并没有因此被瓜分或吞并原因,是根本没有国家有这么大的胃口,即使胃口好也有会被撑死。


大正看世界

法国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免于遭到瓜分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法国实力尚存,仍是不可轻视的欧陆大国,尚有20-40万训练有素的军队;

第二,俄国的扩张野心,促成了英、奥、法的秘密结盟;

第三,主张对法国肢解的普鲁士实力弱小,不足以撼动大局;

第四,法国的外交大臣塔列朗成功斡旋于俄国、英国、奥地利之间,取得了列强的谅解。

拿破仑转战于枫丹白露,尚有15万军队在转战,且皇帝一直在胜利中。但是,在其他战线的法军已经溃败,以亚历山大为的联军部队10万人已经进入巴黎。此时,法国外交大臣、副大选候塔列朗组织了临时政府。1814年4月6日,拿破仑被迫在枫丹白露签署了退位文告,随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

此时的欧洲,犹如秦始皇去世后的中国大地。之前被秦始皇消灭压制的六国贵族,再次在秦末战争中站了出来,要求恢复“正统的”封建秩序。

在塔列朗的主持下,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被召回,继续履行国王职责。在后来的维也纳议和中,60岁的塔列朗作为法国的外交大臣,参与维也纳议和。塔列朗努力说服俄国的沙皇亚历山大等人,告诉他们:“法国人民渴望和平,而只有在"正统的"旧王朝的统治下,和平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他也为法国争取到了尊重法国"在历代合法国王统治下那样的领土完整",即1792年法国的国土疆界得以保持的有利条款。

当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四个反法同盟国在争论如何处置法国时,法国的塔列朗也被加入进来讨论。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法国没有被视为战败国,起码塔列朗代表的波旁王朝的法国,也被视为遭受拿破仑荼毒的受害者,参与了讨论。可想而知,五国会议的结果,在保证了法国1792年的边界的基础上,再对拿破仑时期的法国获得的领土进行分割。法国不仅没有被解体,甚至还没有支付赔款,在会议后,依然作为欧洲的大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国际政治中,还是不能够忽略法国的声音。

塔列朗之所以能代表法国达成这样的外交成果,首要的原因是他在拿破仑时期,作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重要决策人,却背地里贪污受贿,大肆出卖国家利益,向俄国、奥地利等国输送大量军事情报。简单一句话,他依靠出卖拿破仑,获得了反法同盟的的“自己人”的角色。所以,他能够轻易的说服沙皇亚历山大保证法国的领土完整,因为联军的胜利,有这个塔列朗老头的特殊贡献。

另外一个原因,是俄国和普鲁士的野心膨胀,让奥地利和英国感到忧心忡忡。

俄国一心要吞下拿破仑留下的华沙大公国。

普鲁士十分垂涎德意志境内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的萨克森王国。

英国竭力反对俄国更强大。

奥地利希望他能够成为德意志诸国中的盟主,压制普鲁士,同时与俄国在东南欧一带也存在利益冲突,不满意俄国鲸吞波兰。塔列朗要做的,就是防止俄国吞并波兰,摧毁普鲁士鲸吞萨克森。而在这一点上,他有两个天然的同盟国:英国,奥地利。

可见,反法联盟在拿破仑退位的那一刻就已经分崩离析了,甚至在塔列朗的组织下,法国、英国、奥地利组成了军事同盟,以应对咄咄逼人的俄国。

奥地利不愿意过多的削弱法国,而使得普鲁士强大到难以制服的地步。本来拿破仑战争已经让普鲁士丧失了大面积的土地,成为了一个小公国。

在会议中,关于一系列复杂问题需要投票解决时,法国、英国、奥地利经常可以做到3:2的投票结果,让会议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开展。

如此,维也纳会议的结果:

法国重新成为强国之一。

法国保住了1792年的领土完整。

英,俄、奥、普4国反法同盟瓦解。

有利于法国的法、英、奥反俄、普的同盟秘密成立。

法国东北部仍保有一个较强的缓冲国萨克森,法国的世仇普鲁士未能鲸吞整个萨克森。

所以,1815年后,法国通过自身的实力,充分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依然维持了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不可忽视的陆地强权,一直对奥地利、普鲁士、意大利等国的内政外交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在1853年,英法两国在克里米亚挫败了俄国东出地中海的勃勃野心,终结了俄国的欧洲大陆霸权。法国此后重回霸权中心,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法国才最终被拉下了霸主的宝座。


而知而行

反法同盟胜利以后,奥地利已经彻底打残废了,普鲁士忙着成立德意志民族国家,俄罗斯从最西到莫斯科都给打穿了,国内一片烂局,唯一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的是英国,战后也是由英国来主导了对战后的利益分配,基于英国传统的大陆制衡政策,绝对不会允许欧洲大陆失去平衡,所以在其主导下没有肢解法国,而是象征性的割让法国的少量国土,挑起了法德上百年的仇恨,自己偷偷取得了法国大量的海外领,奥布斯堡家族面对庞大的北极熊和磨刀霍霍的普鲁士,选择了和同样的德语国家站在一起防止俄罗斯对西的渗透,英国甚至在这之后联合法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打了几十年,拿破仑战争后已经落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格局,在德国还没有站在老二的位置挑战英国老大的地位的时候,西方世界统一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俄罗斯


粗心的鸭子

给你白话点说吧,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这个时间,决定欧洲走向的几个国家:

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

三十年战争后,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已经崩溃的情况下,这五个国家决定欧洲的走向。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新的秩序又将诞生,不过大同小异。


让我们看看这五位是怎么想的吧。

英国:谁也不许上我的岛!谁也不许抢我殖民地!

七年战争抢法国殖民地,英荷战争又削弱了新兴的荷兰,英国就想要大陆均衡。

英俄有个共同目标,这个目标直到今天还存在,欧陆不能出现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权,而在十八十九世纪他们还有一个目标—奥地利和普鲁士不许统一德意志。

奥地利没什么志气,恢复神罗的地位但是历代君主都没啥进取心。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统一欧洲!

俄罗斯:和这帮天主教新教的聊不来......

所以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就有以下几个原因法国仍然存在:

1.拿破仑虽然称帝,但是他的征服欧洲行动实质上还是在传播革命,他下台了,重新扶植封建波旁王朝上位,大家一起平息革命之火,欧洲王室还是很乐意的。


2.英国号称欧洲搅屎棍,法国财了可以赔款割地都行但是不能让普鲁士和奥地利吃太肥了,要是这两个有一个统一了德意志,英国就没法搞事了。

3.会议上的战胜国们一是分赃二是其实他们也互相看不顺眼,互相牵制,要说有仇互相之间都打过架的。

4 塔列朗先生,法国外交官,简直是用尽全力了左右逢缘,各种当说客,为法国求得一个好点的结局。

5.法国一直是欧洲大国,那个时代欧洲除了俄国没有国家比法国人口多,法国战败但是军队建制还在,拿破仑党羽也不少,真逼急了双方都没好处。

而现在,法国的军荣院内,欧洲最后的军神,将革命的火燃遍欧洲的皇帝,正静静地躺在哪里,听着日复一日,法兰西的钟声。


历史区的哈士奇

这还要感谢英国,为了阻止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一统欧洲大陆,英国人亲子武装了普鲁士,纵容普鲁士统一德国地区,同时为了能免费的使用廉价保皇警察,英国也使用了类似武装普鲁士的方法。

当拿破仑的远征大军在沙俄的冰天雪地里边飞灰湮灭后,欧洲大陆就剩下一个虚弱的法国和刚刚锋芒毕露的普鲁士,奥匈帝国已经几乎残废,当反法同盟的国家在战后法国的去就问题上商量着如何瓜分法国,英国人却敏锐的嗅到普鲁士和沙俄的威胁。

本着大陆均势原则,在英国人强烈保护下法国被保留下来,事实上英国的担心是对的,普鲁士在快速统一后就爆发了著名的普法战争,还记得最后一节课里边法国老师教授最后一节课的情景吗?就是那场战争!

在之后德国的崛起速度让英国人的决定无比正确,很难想象若按当时肢解法国的方式德国将如何成为欧洲大陆的大国,那么世界还是如今的格局吗?


嘟嘟超

在欧洲法国是非常骄傲的,是欧洲最早的单一民族国家。英法百年战争的胜利、太阳王路易十四打遍欧洲无敌手,战争的胜利打出了大国魂。法国文化代表的是欧洲的时尚,各国贵族以说法语为荣。一个拥有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被外力征服的,想想当年中国是怎么抗日的,就能想到拿破仑失败后各国统治者为什么不敢瓜分吞并法国,因为代价太大了,此起彼伏的反抗能拖垮任何国家。

另外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失败后就推行“大陆均势”政策,维持欧洲大陆上各国的互相对峙,不让欧陆霸主出现是英国一直不变的国策。对西班牙、对法国、对俄罗斯,英国一直是怎么干的,不让任何国家独强。而当年的反法联盟中英国是各国的大债主,对各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英国反对瓜分法国,其他国家自然不好那么干。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唯一一次玩脱了就是支持普鲁士击败法国,实现德国统一。德国统一后飞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和英国两败俱伤,将英国拉下了世界霸主的宝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