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蕭何死後,大力推薦曹參爲相,爲何不是陳平?

__滿臉陰霾

蕭何臨死之前,推薦曹參繼承相國之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前,曾經指定曹參作為蕭何的接班人,曹參之後是陳平和王陵,這樣的安排是有原因的。



話有深意,綿裡藏針

作為劉邦的老部下,蕭何的水平自然不會比主子劉邦差到哪裡去,在漢惠帝劉盈問他誰能繼承丞相之位的時候,儘管蕭何病體沉重,但他還是推薦了常人眼中自己不可能推薦的人物。蕭何說的話很有深意,他說知臣莫若君,皇上應該知道臣會推薦誰。


劉盈笑說道:“蕭丞相認為曹參怎麼樣?”蕭何老淚縱橫的對劉盈說:“皇上已經找到可以擔任丞相職務的人了,老臣就算是死了,也沒有什麼可以值得遺憾的。”這句話並不是虛偽之詞,至是蕭何的肺腑之言。

恩怨分明,任人唯賢

世人都認為蕭何和曹參之間有私怨,因此認為蕭河斷然不會推薦曹參為相。但蕭何是為國家舉薦相國之才,而不是選擇自己的仇人和恩人,自然要按才適用,這也正是蕭何的高明之處。


循規蹈矩,蕭規曹隨

著名的“蕭規曹隨”就是由此而來,曹參繼任相國之位後,所有法律制度都按照蕭何制定的漢法執行,並不創新。儘管看上去因循守舊,但實際上卻是西漢初年休養生息之必須。

文武兼備,有勇有謀

曹參在西漢建國初期,曾擔任諸侯國齊國的國相,因此在相國崗位上他是有工作經驗。況且曹參還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作為漢初的第二號功臣,曹參前後攻城略地身先士卒,可以說是劉氏最忠心的臣子。



關於陳平其人

說完了曹參,我們再說一下陳平,陳平以奇謀見長,治國非其所長。因此劉邦在指定相國繼承人的時候,曹參之後是由陳平和王陵共同擔任左右相國,王陵的地位還在陳平之上,讓二人互補有無。


治國最重要的是原則,保證國家的法令言行一致,而陳平最擅長的是陰謀詭計、打破原則。做為丞相陳平個人的道德上有汙點,不能服眾,因此陳平不能獨自擔任大任,劉邦死之前就曾預言,能安定劉氏天下的只有周勃,並沒有提及陳平。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說到蕭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他是劉邦奪得天下或不可缺的一個重要人物,他雖說不是武將,但是他起著比武將更重要的作用,因為他替劉邦謀天下。而且他自從漢朝建立到他死去,他都擔任著漢朝的丞相,在他將死的時候,漢惠帝問他誰能接他的班,他說選曹參,還說選曹參為相,即使自己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恨了。可當時朝廷中還有陳平,為什麼蕭何不選陳平當相?


蕭何推薦曹參為相,一是在於他們倆交情深,他們倆在沛縣時就一起為官,還是上下級的關係,算得上是至交,而且蕭何對曹參的脾性自然是瞭解,知道曹參會依照自己的治國方針,並且漢朝初年就需要一個遵循蕭何制定的方針,所以蕭何會推薦曹參當丞相,因為他需要政策的穩定性。二是陳平雖說對劉邦奪天下起了不小作用,可是陳平每次使用的策略都比較陰,算是不入流的辦法,蕭何對這種辦法是嗤之以鼻的,連劉邦都說他“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而且陳平用的方法都不會遵循蕭何的策略,他有著自己的一套辦法,蕭何當然是要選一位能夠服從自己政策的人。

蕭何推薦曹參當丞相,可以說是個英明的決定,因為曹參絕對的執行了蕭何的政策,成語“蕭規曹隨”就是說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的故事。曹參的做法也對,漢朝初年就需要休養生息,因為百姓們經歷了太久的戰亂,不應該再勞民傷財了。


歷史百家爭鳴

劉邦病重以後,他自覺不久於人世,親自安排了此後的丞相人選次序,《史記》載:

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劉邦沒有說為什麼要讓曹參接任相位的原因,但是他說了陳平的不足,那就是難當大任,也就是說陳平沒有足夠的威望,或者說平衡各方的能力。

反過來我們就可以推出,曹參是符合作為一個丞相的標準的。

為什麼呢?

1、親近程度

曹參跟陳平相比更是劉邦中心可託的的心腹,蕭何和曹參都是沛縣人,都是劉邦的老鄉,也就是自己人。而且在當時曹參任沛縣獄掾,而蕭何為主吏,他們當時的關係就特別好,曹參也是當初最先推舉劉邦為沛公的心腹之一。

2、有過當丞相的經歷

曹參在高祖二年就以“假左丞相”(即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北進關中,開始率領漢軍出征。當時漢軍在北方開疆拓土的就是韓信和曹參,在攻破趙國後,韓信被任命為相國,東進擊齊,曹參以右丞相作韓信的副手,同時也制約韓信。總之在戰時,曹參的官位就已經做到了丞相。

在國家平定以後,韓信被調離齊地,這片東方大地交由高祖長子劉肥控制,而由曹參擔任齊國國相,成為實際的齊國管理人,可以說曹參有著豐富的丞相經驗。

3、戰功最大,力壓群臣

劉邦在稱帝后和諸將宴飲中討論開國功臣,在劉邦確定“三傑”之前,諸將推舉的首功就是曹參。《史記》載:

眾臣:“平陽侯
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也就是說,在整個戰爭中蕭何用心為多,但是戰場上拼殺,曹參的功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所有人都敬服的。

其實曹參在劉邦被封為漢王的時候,曹參就被劉邦封侯了。在戰爭漢中曹參的功勞是: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

曹參的功勞是誰也比不過的,由曹參擔任丞相,是眾望所歸的一件事情,因此曹參要比陳平合適得多。

漢初的丞相基本都是由功臣擔任的,大致也是按照劉邦的遺命進行,次序如下:

陳平在和周勃平定諸呂后才真正成為丞相。

歡迎關注、點贊、嘮嗑,儘量正經答問題,期待與諸君交流!

孝陵衛小校

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轉換一個問法,如果排“漢室四傑”,那張良、蕭何、韓信之後第四位是陳平還是曹參呢?

今日頭條很多人拿陳平和張良做對比,其實何止今日頭條,兩千多年來,讀書人都拿陳平和張良做對比。陳平無一例外都遭人唾棄,為什麼呢?人品確實不敢恭維,這一點讀史的人都清楚,這裡無需贅述。而曹參卻恰恰相反,跟張良一樣,曹參的人品也非常被後人看中,蕭規曹隨就是最好的例子。單從這一點,曹參就要勝過陳平許多。後世人渴望建功立業,多以張良、蕭何、韓信、曹參為楷模,卻很少有人以陳平為楷模。

中肯的講,陳平為大漢所立的功勳還是要多於曹參,計謀智慧也要勝過曹參,但曹參也有他的過人之處。漢初這些開國元勳之中,文武全才的只有曹參一人,張良、蕭何、陳平,甚至包括韓信都不能衝鋒陷陣,但是曹參能,而且經常千軍萬馬之中取敵上將首級,其所立軍工要多於武將出身的樊噲、周勃、灌嬰。這不得不說曹參是一個複合型人才,而且冠傑一時。後來雖然周勃也當了宰相,但卻勝任不了,不得不辭去相位。可以說,整個漢初,暨有能力當武將,又有能力當宰相的,只有曹參一人了。

亂世用重典,盛世用輕典,漢初百業待興,毫無疑問要首選老成穩重的曹參,而不是見風使舵的陳平。不僅劉邦熟知他們二者之間的個性,蕭何更熟悉他們之間的個性,在獲得周圍人支持方面,陳平根本無法和曹參競爭。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個插曲,沒有舉事之前,蕭何是沛縣監獄的典獄長,曹參是副典獄長,兩人交往特別深。但是等到打完天下後,兩人之間有了隔閡,斷絕了交往,這非常奇怪,而且史書上也沒有任何解釋,讓人懷疑這是他們兩人合演的一齣戲。至於為什麼要演這出戏,一來為了欺騙劉邦,讓劉邦覺得蕭曹不可能聯手做大,二來保全兩家身家性命,避免步韓信後塵。


日出東方240862581

陳平的長處,不是治理國家!

如果說張良是陽謀家,那麼陳平是陰謀家!

做為名相,他需要他制訂的管理策略,在他死後仍然可以得到有效的執行,而曹參是第一人選。

他們相知甚深,史書上都記載,蕭何病危,曹參就知道自己要當相國了。也就是說,在曹參眼裡,蕭何一定會舉薦自己。

相愛相殺!

陳平也有相才,從他的事蹟來看,他沒有天下為公的想法,也沒有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他是一把刀!太平盛世裡最鋒利的那把刀!

除非無人可用,否則任何一個相國都不會舉薦陳平的!

因為任何一個舉薦,在陳平眼裡,都有可能是一種陰謀。弄不好會劃傷自己。


亦有所思

陳平的確比曹參有能力有計謀,但是政治是複雜的,有時候用誰不用誰,完全不是按照能力來的,有時候往往是能力比較差的反而能勝出。

大家都知道,蕭規曹隨的成語,曹參什麼都不用做,只要按照蕭相國留下來的各種制度嚴格執行就行了。這就是一名好宰相,最好宰相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

尤其是在漢初奉行黃老學說,統治者推行的是無為而治,曹參這種老實人正好符合執行這種策略的人選,因為這樣的人不會沒事找事,只會老老實實按照既定政策執行。陳平能力智謀超群一定不會墨守陳規,一定會做出什麼“政績”的,但這正是統治者最不想看到的。所以陳平敗就敗在他能力太強了,政治並不是能力強者勝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