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不死?坐擁100萬大軍的金國爲何被成吉思汗打得一敗塗地?

1211年,金國和蒙古大軍在野狐嶺展開激戰,此時,金國有45萬大軍,而蒙古成吉思汗帶領的軍隊,只有9萬。彼時金國憑關據守,城高牆厚,這非常懸殊的對比,本來是沒有懸念的戰役,但是最後金國一敗塗地,45萬大軍灰飛煙滅。

不作不死?坐擁100萬大軍的金國為何被成吉思汗打得一敗塗地?

此戰是金國和蒙古最大的決戰,金國投入軍隊不超過50萬。題中所說的100萬大軍,靜夜史認為指的是金國全國軍隊的總數,這個數100萬也不止。

關鍵是金國不可能將全國軍隊全部押在金蒙邊界,它的西部,有西夏、吐蕃,南部有南宋,東部有高麗。

但即便不能集中力量徹底擊敗蒙古,45萬大軍面對9萬蒙古軍隊,按說就算打不贏也不至於輸這麼慘。那麼,金國為什麼在金蒙決戰中這麼不經打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不作不死?坐擁100萬大軍的金國為何被成吉思汗打得一敗塗地?

1、金國漢化程度太深,已經完全失去了遊牧民族的血性

朱元璋在評論元朝的興衰時,說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胡虜無百年國運”!

這句話對於金國而言同樣適用。

作為遊牧民族,金國在經歷了短暫而迅速的膨脹後,也迅速走向了衰落,最終被蒙古徹底消滅。

那麼,為什麼金國衰落得這樣快呢?答案只有一個:“漢化”。

其實漢化並不是貶義詞,特別是對於落後的少數民族而言,漢化意味著他們可以學習中原先進的制度,可以迅速完成由原始部落向封建集權帝國邁進,如果沒有漢化,這樣的歷程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年。

不作不死?坐擁100萬大軍的金國為何被成吉思汗打得一敗塗地?

但是過猶不及,特別是金國這樣無差別吸收漢人文明的做法,極易導致漢化之路的跑偏。

漢人在創造了先進的文明後,也學會了享受先進文明帶來的舒適生活,這也不可避免地被金國學了去,所以到金國建國中期,這種趨勢已經深深影響了金國人民。

以前,部落狀態的時候,大家都是一樣的窮,所以沒什麼階級之分,有肉一起吃,有湯一起喝,你我都是好兄弟,打起仗來自然是同仇敵愾,打得敵人落花流水。完顏阿骨打2萬人打敗70萬遼軍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作不死?坐擁100萬大軍的金國為何被成吉思汗打得一敗塗地?

現在好了,生活條件好了,開始實行漢化制度了,你我之間不是兄弟,而是上下級了,遇到打仗,我們也要學習漢人一樣哭哭啼啼,十里相送,還沒等你送完呢,蒙古騎兵就殺過來了。

所以,無差別的漢化徹底將金國廢了。

這樣的條件下,即使金國有200萬、300萬軍隊,面對剛剛崛起的蒙古軍隊也是白搭。

況且,金國此時沒有可以匹敵成吉思汗的將領。

不作不死?坐擁100萬大軍的金國為何被成吉思汗打得一敗塗地?

2、金國錯誤的內外政策導致金國萬劫不復

1141年,宋金在進行了十多年的戰爭後,終於握手言和,簽訂《紹興和議》,標誌著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

局面形成後,南宋向金稱臣,金國成為中華正朔。另外,南宋每年還需要向金國進貢30萬歲幣。

由於金國實力一度很強,因此宋金的關係實際上是上下級的關係。

因為金國立國不久,風頭正盛,而南宋一如既往地孱弱,所以這樣的局面維持了很長時間,南宋對此沒有異議。

但是進入13世紀,一切都不一樣了。

不作不死?坐擁100萬大軍的金國為何被成吉思汗打得一敗塗地?

首先就是南宋還是一如既往地疲軟,但是金國確實已經走上了下坡路。這樣的情況下,是該對宋金關係進行一個合理的修改了。

當然,這只是南宋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事實上,即使國力衰落了,金國仍然認為自己瘦死駱駝比馬大,碾壓南宋一口氣不費勁。

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後果。

當1211年野狐嶺之戰慘敗,金國北方精銳被掃蕩一空後,金國就面臨著兩個選擇:中都旦夕可破,是退回東北老家打游擊,還是南遷躲避蒙古鋒芒。退回東北可以形成宋金夾擊蒙古的態勢,但是東北已經因為金國的漢化被金國拋棄很多年了,重拾這裡難度很大。這樣的情況下,南遷或許還有一絲希望。

不作不死?坐擁100萬大軍的金國為何被成吉思汗打得一敗塗地?

其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聯合南宋,一起抵禦蒙古,唇亡齒寒,相信南宋更明白這個道理。

但是金國當爹當慣了,你讓他放下身段聯合曾經的“臣子”,金國放不下那張老臉。不僅放不下,而且還一如既往地看不起南宋。

在蒙古步步緊逼的情況下,金哀宗竟然還想著奪取南宋的四川盆地作為抗蒙根據地,太不拿南宋當棵菜了。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南宋徹底被激怒,宋蒙聯軍最後徹底將金國埋葬。

可以說,正是由於金國積重難返的狀態和錯誤的內外形勢,導致了金國的萬劫不復!

不作不死?坐擁100萬大軍的金國為何被成吉思汗打得一敗塗地?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